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3月28号 08点 阅读 10878 评论14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路文趣游三城 王胜扬
游哪三城?荆楚大地,江汉平原,黄冈、荆州、襄阳三城是也。 好像是今年年初,我在某微信群发了几篇有关苏东坡的短文,大概引起了老L的共鸣。有天他突发奇想,电话里向我要求,能否约上三两好友,同游黄冈东坡赤壁、荆州三国赤壁、襄阳古隆中,凭吊苏东坡、周瑜、曹操、诸葛亮、关云长等历史人物。微信聊天时商量,老L建议:此番前去,先不提神机妙算诸葛亮、义薄云天关云长,光是去东坡赤壁,须要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欣赏一番“乱云穿石,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须寻访临皋何处、“东坡”何在、雪堂如何,还要驶一叶小舟,夜游赤壁,领略苏东坡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此文艺的浪漫煽情,我焉有相拒之理?于是由六男二女组成的退休老人文旅团在二月末从上海出发。不过,列位不要以为下面是要写些景点描绘、游记体会,我在这儿只展示下小小旅行团的文化趣味。
文趣一,思古幽情借机勃发。以老L为例,此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又是此番出行的始作俑者,故每到一处景点,都有古文诗词相伴。在古隆中,未到孔明草庐,他已读出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登上襄阳古城墙,对着汉江碧波脱口便是唐朝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大发思古幽情,似乎那些历史名人都是他早就相识的友人,让我等对历史人文欠了解的朋友,听得一愣一愣的。游程临近结束,老L一首《念奴娇·访友人》喷薄而出: 千里西游,访几个,历代精神朋友。黄冈赤壁,观子瞻,词赋绝代风流。赤壁嘉鱼,孟德赋诗,杜康以解忧。由心而物,东坡肉洪湖藕。 再看郢都屈子,橘颂化离骚,问天悠悠。隆中孔明,戒子书,出师二表不朽。先贤故里,品襄阳小菜,荆州鱼头。人生如旅,神往五千春秋。
文趣二,正史野史相得益彰。Z君上班时任职多处,经历丰富,阅人无数。每至车行途中众人稍感无聊之际,便有各类人物轶事从他口中溢出。说至情深处,让人感叹几分;点到有趣处,又让人捧腹不止。恰好老L在职时曾编过地方志史,我便逗趣道:“建议以后由老L讲正史,Z君说野史,正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此建议在哄笑声中通过。于是在以后的旅途中,老L讲的都归正史,Z君说的则只能进入野史了。
文趣三,天天欣赏美文美篇。我同学X君,一向喜好写作。此次出行,犹如文曲星附身,文思泉涌,落笔成章。在黄冈,出手《黄冈一日寻东坡》,到襄阳,则是《千古园林习家池》;每天一美文,用APP《美篇》编发。每天早上,团队在宾馆用早餐,就可以在群里欣赏到他连夜写出的游记美文。更让我啧啧称奇的,他打字输入不用电脑,引用典故、查阅资料、使用照片居然都在一部手机上完成。
文趣四,舌尖受累夜夜酒宴。出发当天晚上,我在黄冈的同学W君在酒店设宴接风,东坡豆腐东坡肉,洪湖粉藕武昌鱼,吃得大家馋虫爬出,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白天游程尚未结束,队中美食家C君早已在网上预约好了酒家。进得餐厅,菜肴还没上齐,已有人抢着买单;一桌八人坐下,五杯白酒,三杯红酒,包括我这个在家滴酒不沾的“无酒量”,也天天晚上扮演一回红脸关公。体验“舌尖上中国”的结果,是我的腰围一星期内又长了一圈。
文趣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C君夫人小L,退休后仍被返聘,少有机会外出。此次夫妻结伴同行,她一路只是矜持微笑,很少发声。当老L引经据典高声吟咏、我也把肚中半瓶墨水胡乱晃荡时,她平心静气,侧耳聆听,一副认真学习的模样。殊料游完全程返沪那天,她在高铁上来了个归纳总结:“游湖北三城,访名人故里,说野史,编正史,篇篇美文,天天夜宴,巡古探春,一路向阳(襄阳),八过汉江,释愿而归。”如此高度概括的精辟总结,让我立即由衷表示:“总结得好!以后出游,秘书长非你莫属!”
一路旅行,一路以文逗趣。当过电视记者的C君,此行之初只顾游览赏景,埋头拍照,最后也按捺不住,抛出一首七言长诗,其中不乏佳句:“汉江悠静绿如绸,古隆中里草庐旧。唐城宏伟景色秀,习家池边垂丝柳。”结尾再来一句:“走进春光心情爽,又思下次一起游。” 一帮半痴半癫的老头老太,一次充满快乐的文化旅行。回家后老L坦言,很怀念那八天的历史文化游。我就借用上世纪末流行歌曲《萍聚》里的那句歌词结束这段戏文:不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这样快乐地旅行过。
|
信纸作者:娟子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