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3月27号 09点 阅读 10869 评论17 点赞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饭碗 徐凤平
读鲁讯先生的小说《风波》,被其中打破碗到城里去“钉合”的情节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文中说: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 鲁迅先生绘声绘色描述的情景简直与我们小时候一模一样。我与鲁迅先生《风波》中的六斤处在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是都很穷困。碗是吃饭的家什,是家里的重要资产之一,小孩子打破碗会让大人们心疼得跳起来,挨打挨骂基本上是难免的。 七斤特地撑着船进城,去“钉合”六斤摔破的碗,可见一只碗在当时对-个家庭是何等重要。这“钉合”碗也很贵,“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共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我们颛桥乡下与鲁迅先生的鲁镇不同,补碗叫“搭碗”,意思与“钉合”一样,都是用铜钉将碗的碎片拼接好。一般不会拿到镇上或城里,而是候着江西人挑着担子进村吆喝“搭碗搭哇”时,把破碗拿出来“搭”一下。小时候见过江西人搭碗,时间长了,记忆有点模糊,大概是匠人在两块碗片接缝处各打上一个洞,再将碗搭的两头弯脚按进两个小洞里,按紧即可。在瓷片上钻洞要用金刚钻,有句成语“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充满着人生哲理,也说明在瓷片上钻洞眼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活儿。歇后语“江西人搭碗,自顾自”中的“自顾自”应该是钻洞时发出来的声音引申而来的。
饭碗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谁也离不开,所不同的是碗的质量有高低,数量有多少。后来,饭碗的重要性也被引用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譬如在国营企业工作称作“铁饭碗”,但这只“铁饭碗”也不太牢靠,改革开放后被打破了。现在将失业叫作“敲脱饭碗头”,形象地说明有一份工作对生活多么重要。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敲碎碗不再是一件大事,“搭碗”的行当估计已经不复存在,是否申请了“非遗”不得而知。 因为饭碗重要,小时候家里的所有碗都要刻字,表明碗的所有权人。记得当时颛桥镇上卖碗的杂货店里有专门刻字的师傅。
小时候乡下婚丧嫁娶,办酒席时要到宅上各家各户借碗筷家什,碗底里刻个字就不会还错人家。现在农村人家办酒席有专门的会所,即使不到会所去,也可以请专门的“烧来吃”上门服务,锅碗瓢盆,连煤气灶、桌子板凳,包括拣菜、端盘子的人,都带齐的,再也用不着去借碗,碗底刻字也成了历史。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今“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已上升到战略高度。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我们这些曾经挨过饿的人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有底气,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
信纸作者:驰芩
我家也有过补的碗,小时候也见过补碗工匠!但是对于铁饭碗一段有点不同的看法。凡事要二分法。那个时代,不管干部工人都是努力工作,为国家做贡献。铁饭碗主要是指人员流动,而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不然哪有什么资本积累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础。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91年三项制度改革,提出打破铁饭碗,并不是指工人懒惰不干活(个别懒惰有,极少),而是行业调整。上海百万纺织工人一晚上都回家了,这就是当时的情况。我公司是上海市的改革试点单位,从1万多名职工到现在的不满2千人,我就是经过了那个时期,参与了三项制度改革和分流下岗的全过程。特别是后来的人员分流,主要是改革开放引进了新的技术新的装备,才有人员的多余,需要分流。另开新的行当和职业。所以,不能用一句“打破铁饭碗”来说这件事。由于误导,现在年轻人见了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会说,你们捧着铁饭碗,不出力,不干活,所以你们下岗回去,活该!每每听了很生气。年轻人不了解那个时候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国奉献,不惜生命,难道我们自己也要否认我们自己吗?我们这代人还没有死绝,就不正确地反应历史,人云亦云,真是一种悲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