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1年06月28号 22点 阅读 10871 评论9 点赞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935年9月,跨过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的中央红军,抵达了甘南宕昌县哈达铺镇;此时,部队人困马乏已至极限。哈达铺张开温暖的怀抱,欢迎中央红军的到达,给了疲惫至极的红军养精蓄锐的时机。在这里,经过雪山草地和连续作战的红军终于找到家的温暖,快速进行了休整。哈达铺富庶的物品和低廉的价格,为疲惫憔悴的红军补充供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哈达铺,长征中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还从这里得知陕甘有红军活动和根据地的重大信息。到陕甘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对推动全民族抗日高潮起到了关键作用。
回顾长征壮举,不得不陷入思考:红军何以能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各种物资极为匮乏、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战争形势极为残酷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组歌的歌词与旋律在耳边回荡。尽管风雨如磐,尽管前途未卜,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也正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红军得以行至哈达铺,从此,哈达铺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从高速公路下来,进入哈达铺镇。哈达铺,是陇南市宕昌县的一个小镇。
哈达铺,地处岷山东麓丘陵川坝之中,海拔2280米。地域开阔,集市繁荣。
抵达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
在纪念馆内,参观了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聆听了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走进纪念馆,第一眼看到的是壮观的组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他们都是红军的领导人,各有姿态,栩栩如生。
不同的站姿、动作、表情,把当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气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1935年9月12日,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到达腊子口。此时,红军四面受敌,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
1935年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发现这里物质丰富,民众十分拥护红军。先头部队立刻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电传中央红军。9月21日,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
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内一组雕塑再现了当年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群情振奋的火红场面。
1935年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下街村关帝庙,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在这次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
会议决定率领红军到陕甘宁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号召全体指战员积极拥护中央决定,充分做好北上准备。话音一落,会场一片欢腾。时任红一师宣传科长的彭加伦,听到中央决定北上陕甘边区的消息后,激动万分,连夜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
开国上将肖华,后来曾作一首《回忆长征》:“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说的就是这段脍炙人口的往事。
哈达铺这里的一切,依然和红军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义和昌”药铺,曾住过毛主席和张闻天,“同善社”里曾经住过周恩来,关帝庙曾开过红军干部大会,“张家大院”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邮政代办所”里,曾找到那张决定命运的报纸。这一切,既遥远又亲切。
在哈达铺长征纪念馆一面墙上写着“大家要食得好”6个大字。吃是当时头等大事。当时哈达铺店铺林立,而且物价便宜。一路风餐露宿、九死一生的战士们终于吃上了几个月来的第一顿饱饭。
纪念馆内的雕塑再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场景。
信纸作者:国强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