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1年02月19号 20点 阅读 10907 评论10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牛年新春佳节与亲人团聚尝美食,逛美景,网上晒美图,其乐融融。我的老朋友,上海剪纸项目松江区级非遗传承人炳荣先生发来一组他的剪纸作品《松江特产》,用剪纸的艺术手法,把历史悠久、传统的松江特产,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赏心悦目、耐人寻味,又使人浮想联翩……
《佘山兰笋》
点评:佘山高不足百米,但山间竹林茂密,产地仅局限于东、西两佘山的一种毛笋,很有名气。据史料记载,清康熙59年,南巡到松江就曾品尝此笋,由于此笋嫩、脆、鲜,更有一种特有的兰花香味,很有特色,康熙对其赞不绝口,并为佘山提名“兰笋山”。兰花笋成上海地区名闻遐迩的著名特产,名扬天下。
《四腮鲈鱼》
点评:“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仅产于松江西门外秀野桥下的四腮鲈鱼,自魏晋以来就闻名,其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没有细毛刺,滋味鲜美绝伦,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中国四大名鱼之一。这种鲈鱼体型呈纺锤形,长约十二厘米,重不过二、三市两。因为这种鱼两鳃前后各有一道凹痕,其形与色如同鳃孔,在鳃盖上又有条橙红色的条纹,看起来极似四片外露的鳃叶。因此,人们认为松江鲈鱼有四鳃一直流传至今。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两次下江南, 都特地赶到松江府吃四鳃鲈,予以极高评价,并指令年年供奉鲈鱼。现已经人工培育成功。
《丁娘子棉布》
点评:元朝初年,松江府乌泥泾有位叫黄道婆的妇女,从海南岛回到了故乡。黄道婆在海南岛向黎族姐妹学会了一整套纺织技术,并在若干年以后,把海南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了家乡。明朝松江府东门外双庙桥有个叫丁娘子的,善弹棉花,极纯熟,花皆飞起,用以织布,幅阔二尺,布光如银,尤为精软,故又名飞花布。康熙《松江府志》卷四就有记载。质地优良,花饰灿美,以飞花布为代表的松江棉布在全国声誉鹊起。
《叶榭软糕》
点评:松江东南面的叶榭镇,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叶榭软糕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创始人施隆茂。其原料是选用当地特制白粳与糯米按比例配制而成,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吃起来松软香甜而不腻,加薄荷更是夏日饮食佳品,成为上海地区著名传统名吃。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为手工生产,现经技术改造,实现半机械化,包装出售,但仍保持其传统特色。
《松江顾绣》
点评:顾绣原始于明代。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松江府有个进士叫顾名世,晚年在上海九亩地建筑了一座林园居住,取名“露香园”。顾氏后裔精于刺绣,有独到之处,绣品供观赏、赠友,“顾绣”即由此得名。顾氏绣法从内廷传来,擘丝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别具心裁。所绣山水、人物、花鸟都气韵生动,精细无比,“顾绣”之名大振。现顾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长浜红菱》
点评:据“松江府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松江城西北颜村有个地方叫草场浜,这里低洼多浜,水质清洁,盛产菱角。从颜色上分红、绿两种,一种叫“鹦鹉绿”俗称“腰菱”。另一种叫“雁来红”,特点为早熟宜生食,可当水果,也可做菜,菱壳鲜红水淋,俗称“水红菱”,又因形如元宝故又称“元宝红”。由于草场浜红菱有着鲜红外壳和元宝形状,象征着“红火”、“吉祥”,特别是菱肉嫩白、甜脆、非常可口,又有解暑烦热、生津健胃和益气等功效,因此被奉为佳品,成为松江古今著名的四大土特产之一。
《老来青大米》
点评: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松江华阳桥的农民科学家、水稻专家陈永康,用"一穗传"的方法选育出单季晚粳稻良种"老来青"。老来青大米,就是以陈永康培育的水稻品种“老来青”为商标,经过苏、松两地多年合作培育而成。种植于黄浦江上游水质保护区沿岸,生长在水净、地净、空气净的“三净”环境中的老来青大米,其米香味浓郁诱人,营养丰富,做成米饭晶莹如玉,粘而不腻,熬粥更是凝头十足。再加以现代的包装,实为米中之王。
松江的特产还有很多,愿炳荣先生用灵巧的双手把它一个个剪出来。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