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1年01月21号 08点 阅读 13087 评论6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南浦大桥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七)
春风化雨
百年半淞园 (2)
上一篇博客文章研究了半淞园地区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从高昌乡到半淞园,从几百年前是江南水乡到现在的文明城区。跨越了古代、近代、现代的时空,历经无数沧桑,承载着上海县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十六铺码头繁荣,战争的灾难,战后的重生和对当代城市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这一篇拟探讨: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半淞园城区的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大主要问题都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1, 沪南工业区华丽转身为南浦大桥和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的建设用地。
2, 众多的棚户区都得到了改造。
一,沪南工业区的华丽转身
1926年《上海发展计划》中明确了上海有三个工业基地:沪东工业区,沪西工业区和沪南工业区,这三个工业区都可称为百年老工业基地。上海解放初期,全市大多数的工厂都集中在此三大工业区。
沪东工业区是沿黄浦江的楊树浦地区
沪西工业区是沿苏州河的曹家渡地区
沪南工业区是沿黄浦江的南市制造局路、石晖港地区
三个工业区位置图
图中“斜线”的区域表示工业区。东侧是沪东工业区,北边是沪西工业区,南面是沪南工业区。
自上世纪90年伴随着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滨江滨河的很多老的工厂都开始关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占踞市区黄浦江、苏州河的三大工业区,终于功就名成,全身引退,都有各自的归宿和新发展。将滨江、滨河的黄金地段,还给人民,还给城市。为上海要建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三个工业区都有很好的华丽转身。如:
1, 沪东工业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集中了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等百年大企业;沪东工业区把60多个工业建筑都予保留保护,並组成为”露天博物馆“。如:大批红色鋸齿形屋顶厂房是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它的前身是1921年日商投资的纱厂。还有号称远东第一的水厂、煤气厂、发电厂及船塢等。杨浦滨江5.5公里的工业锈带全部焕发光彩,成为市民的生活秀带、滨江緑地。
杨树浦自来水厂
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自来水厂。是一座欧式古典城堡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13年杨树浦发电厂
2, 沪西工业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工业区了,是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主要在苏州河的西段延伸,具体位置自恒丰路桥至北新泾两岸的地区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工业门类众多,包含纺织,印染,榨油,面粉,烟草,化工,造纸,印刷,橡胶,搪瓷,机器制造业。其中尤以纺织,轻工,面粉为主要的企业。上海有50家纺织工厂,近20家在沪西工业区。尤其是福新面粉厂和阜丰面粉厂,后者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厂。老板还在莫干山路专门建造一批里弄住宅,名为阜丰里,供工厂职工及家属居住。
现在的沪西工业区,都成为滨江花园,中远两湾城、半島花园等高层住宅区,丝绸博物馆、纺织博物馆、五卅运动革命烈士顾正红纪念馆、印钞博物馆、商标火花博物馆……等。还是“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的场地。
阜丰面粉厂,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厂
梦清园活水公园,曾是远东最大的上海啤酒厂的厂址,是1933年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
3,沪南工业区,位于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浦江两岸地区,以江南造船厂和上钢三厂为代表。浦西沿江地段集中了求新造船厂、南市发电厂、南市水厂、建设机器厂、电力修造厂、江南造船厂等大企业。1991年拔地而起的南浦大桥,2010年横空出世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均选址于此。使沪南工业区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南市发电厂保留,改建为“城市未来馆”,大烟囱成了气象预报塔)。
南浦大桥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手绘地图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根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汇集和展示了,世界上结合生态自然,节能环保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
宁波滕头案例馆,呈现出江南水乡民宅特有的黑白灰交织的色彩,给人以古朴、沧桑的美感。两层楼独立的砖瓦建筑,三面墙体由60余万块旧瓦片和古砖构筑而成。北面是竖条竹子摸扳清水混凝土墙。屋顶上种植了几十棵数米高的大树,树木与建筑浑然一体。这是一幢典型的生态归朴的民居。
阿尔萨斯案例馆,是一座利用太阳能由电脑自动控制的建筑。太阳能墙体可以随着室外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而自动开、闭,既能遮阳降温,又能减少能源的消耗。斜斜的墙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被青技绿叶覆盖的墙体,另一部分是一片玻璃膜墙。
二,棚户区全部改造完成
棚户区是解放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历史产物。是过去最贫穷阶层的栖身之地,所以居住环境恶劣,生活处境悲惨。
从前,棚户区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过程。那时,工厂里的工人大部分来自从江苏、浙江、安徽,他们只身来沪,居无住所,就在工厂附近搭建“滾地龙“、草棚定居下来。于是,此地人越聚越多,就逐步形成了棚户区。有的还成为大棚户区,如西凌家宅棚户区,占地10公顷,有3000多户居民。当然,住在棚户区的居民,也不仅都是工厂里的工人,还有干其他行业的,但都是最低层的、艰苦的,如:拉黄包车、踏三轮车、扫拉圾、推粪车、摆摊头、码头上、铁路上的搬运工等。
棚户区大多数集中在码头,车站,铁路和工厂的附近,因为这也是由谋生的条件决定的,在这些地区比较有可能找到出卖劳动力的机会。那些大工厂、火车站铁路沿线、码头附近,沿江沿河,都是棚户区的集中之地。
1,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经济、贸易和航运逐渐发展,在黄浦江边新建了许多码头、仓库,码头工人激增,当时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大多数来自湖北、安徽、苏北一带农村。于是就在码头附近的荒地上和上海县城外围的江边。搭建棚屋作为栖居息生之处。因此黄浦江两岸的棚户区数量也迅速增加。
2,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一批民族工业纷纷兴建,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求新造船厂和一批轻工业厂、纺织工业厂。外国资本也纷纷入境建工厂。尤其日商,在上海建立了一大批棉纺织厂,于是在大量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沪东工业区、沪西工业区和沪南工业区也逐渐形成。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人数量的壮大,上海的棚户区也在不断的增加,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规律,工厂建得多,工人招的多,棚户区就多,规模也就大。苏州河水面上还密布了大量船上掤户。
3,抗日战争中,上海难民骤增也成为棚户区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日寇在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大轰炸,使闸北、南市和某些近郊市镇成了一片废墟,大批市民流离失所成为难民,于是在废墟上或者迁至其他地方落脚,产生了许多新的棚户区。
4,还有,因灾情从外地逃荒避难而来的农村人口,也成为棚户区的人员。
5,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统治腐败,城乡经济日益衰落。流入上海求职求生劳动的人也很多,都纷纷成为棚户区的居民,除了旧棚户区扩大以外,又生成了一些新棚户区。如徐汇区北平民村棚户居民中有60%是直接来自农村的。
从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上海棚户区形成有其复杂的多种历史原因,棚户区居民的构成和来源有多种渠道。
旧棚户区如滚雪球似的人越来越挤,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同时新棚户区不断的涌现。 据史料记载,上海解放前夕,棚户总数在20万户左右,棚户区居民近百万人。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为520万。
解放前,上海棚户区分布示意图
上海的棚户区是在1920年前后形成的。药水弄,这个地方原是靠着苏州河的一块空地,仅有10来户本地的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纱厂在沪西大批建立,从1911年开始的十几年里面,在药水弄地区就建造了9个棉纺织厂。这些工厂无论是在建造过程中或者是开工生产以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得药水弄这块地方的草棚也就越搭越多,变形成了相当大的棚户区。到1930年前后,居民已经有1000多户左右了。
过去棚户区又叫“穷街”,进入棚户区尤如走入了迷宫,横竖曲折的小巷,逼仄的街角,肮脏的路面,蝸居棚户,异味弥漫,污水横流。棚户区一片脏乱差。一到梅雨和醏暑季节潮湿闷热,一到寒冬腊月,室内外的温度都是一样。台风季节,水漫金山,整个棚户区都泡在水里,其环境正所谓是“水深火热”。
滚地龙
草棚
水上棚户阁楼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棚户区非常关心,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工作,例如发放贫民救济(包括现金和寒衣被褥),医药补助。台风暴雨季节来临的时候,棚户区损失严重,政府及时组织抢救,加固危房,供应稻草芦苇等,邦助修复草棚。转移倒塌房屋的居民,安排临时住所。棚户区容易发生火灾,如1953年,闸北炒米浜棚户区发生火灾,当时政府立即予于救济,并拨出土地,补助款项,供受灾居民重建房屋。使災民能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开辟多种渠道为失业、无业者求业。刚解放,在1950年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改善工人贫民住宅区环境卫生的决议“,于是一系列的改善棚户区的居住环境工作展开了。填平臭浜,清除垃圾积柩,铺设道路和下水道,开辟火巷,装置公用给水站,路灯,建造公共厕所与垃圾箱等等。
普陀区的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和药水弄是上海有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还有二湾一宅,是指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占地面积49.5公顷,居住近3万人口,是新中国成立以前遗留下来的上海市区最大的棚户区。1998年,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一座崭新的“中远两湾城“的高层住宅区拔地而起。
以前南市区的棚户区众多,主要是集中在沿江的工厂附近。而且都是大棚户区,如,半淞园地区就有:西凌家宅、东凌家宅、惠祥弄、沪军营路、清流街、徽宁路、海潮路、张家宅、新街、瞿溪路、益元路、保屯路、厅西路等。上世纪未,上海改造365万㎡棚户区中,其中四大棚户区:南市区的西凌家宅,虹口区的久耕里,普陀区的药水弄,徐汇区的市民村。西凌家宅就位于半淞园地区”。
改革开放40年来,棚户区都得到了拆迁改造,棚户区居民乔迁新居,过去充满了工厂和棚户区,居住与工厂相互混杂,环境质量极差的情况终于消除了,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土地都转化为:西凌家宅、耀江花园(其前身是江边码头的张家宅棚户区)等高层住宅区和商务楼,公共绿地、市政建设用地以及南浦大桥和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用地。
西凌家宅棚户区
改造以后的高层住宅
总之,半淞园地区,不论在历史的过去和当代上海的城市建设中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理清了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后,怎么样把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财富,让大家都知道、传承、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居住在半淞园地区的居民,工作在半淞园地区的所有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等等,广泛起到一种引以为自豪的力量,增强荣誉感,提升凝聚力,更喜欢半淞园这块土地,安居乐业,为进一步建设半淞园,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
建议:半淞园街道应该成立一个街史陈列室。将半淞园拥有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系统性展示出来,为历史和当代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做到家喻户晓。
(本文中,上海世博会城市最实践区2幅案例照片系作者摄影,其余照片均精选自网络)
”浦江思源“博客小组 陈业伟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