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峰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东坡黄州之厄(柳斋·澄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12月14号 09点 阅读 11319 评论27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东坡黄州之厄

 

柳斋·澄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博学多才,善诗文,工书画。20岁进士及第累进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湖州徐州颖州。元丰三年(45岁),以谤王安石新法罪,贬谪湖北黄州,后又贬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元符三年,徽宗立,赦还。次年病故于常州途中卒年66岁。

 

    元符四年,苏轼临终前过镇江金山寺,见李公麟十年前为他画的肖像,感慨万千。遂题诗其上:

 

心如已灰之木,

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他后半生的自我写照。他所贬的三个州中,当以黄州五年最为奇崛。这五年是他一生的最低谷,又是他创作的最高峰。他传诵千年的诗文书法等名作,大部分写于黄州。

 

    东坡诗文值得全人类阅读。本文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书法、绘画、考证等角度,解读东坡黄州五年与一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笔下的东坡,与林语堂《苏东坡传》绝不一样。

 

 

 

 

      金山寺东坡像。李公麟(伯时)绘。黄庭坚跋:“庐州李伯时近作,东坡按藤杖,坐磐石,极似其醉时意态。”

 

 

 

明李之蕃临宋李公麟画苏轼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苏轼行状图

 

 

乌台诗案

 

    神宗元丰二年(1079)爆发的“乌台诗案”,史称北宋最大的文字狱,几置苏轼于死地。

 

    乌台诗案始作俑者,是沈括。熙宁六年,沈括到杭州视察,发现苏轼诗中有嘲讽王安石变法的诗句,回京即向皇帝告密。

 

    苏轼被沈括告密的诗,主要有以下三首。

 

    《咏桧》:“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告密者释九泉为黄泉,蛰龙为皇帝。诬告此诗对皇帝不恭。

 

    《吴中田妇叹》:“垄黄满朝人更苦,不知却是河伯妇。”密告此诗嘲讽变法后百姓生活更苦。

 

    《山村五绝》:“岂是闻韵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诬告此诗写老百姓有三个月吃不上盐了,以攻击变法。

 

    此时主持变法是王安石,神宗未在意。

 

    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改由神宗皇帝亲自指挥时,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乘机一起再告苏轼,促使诗案的形成。

 

    这次他们抓住苏轼在《湖州谢表》中有一段话:“陛下知愚不适时,难以追培新进,察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诬告此诗攻击“新进”,即攻击变法新派。

 

    神宗因此大怒,给他定的罪名是:“嘲弄朝政,妄自尊大。”

 

    正在湖州任上的苏轼,突然被御史台派来的兵丁逮捕入京,投入御史台监狱。台多柏树,数千只乌鸦盘旋树上,故称“乌台”。

 

    苏轼在乌台狱中关了四个月十二天,受尽非人折磨。

 

    原本定苏轼死罪,后来反对新法的神宗皇帝的奶奶、太皇太后曹氏出面为苏轼辩护,说:“他一定是小人的中伤。不过是写了几首诗,还不足以致死。”神宗母亲高太后也关照苏轼的命运。

 

    对立派王安石谏书神宗,称:岂有盛世杀才士乎?

 

    苏轼弟弟苏辙也上书要求免己之职,以求宽恕其兄。

 

    在多方的营救下,苏轼幸免于灭顶之灾,贬谪湖北黄州。

 

 

 

 

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审

 

 

 

神宗奶奶曹氏为苏轼辩护

 

 

二、千里共婵娟

 

    苏轼苏辙兄弟感情之笃,世间难得其二。

 

    苏轼比苏辙(子由)大三岁。在父亲苏洵的课读下,哥哥20岁、弟弟17岁受欧阳修欣赏,同榜登进士,文名也并称于世。兄弟成名后一直亲密无间,互爱互谅,生死与共。

 

    弟说不如兄:“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兄说弟胜我:“子由之文,实胜仆(轼),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仆。”

 

    兄弟一生除文章、书信往来外,仅酬和寄赠诗,达200首。神宗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八月苏轼外放密州(今诸城)太守。远离京城,与弟远别达七年之久。思京念弟之情,如火山郁积胸中。故于次年(1076)中秋赏月时,诗情喷发,作《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怀其弟。

 

    诗前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诗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阙,写中秋赏月。欢饮达旦,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琼楼玉宇不胜寒,不如在人间。

 

    下阙,写中秋思弟。望月亮无声转过朱红楼阁,雕花窗户,思弟难眠。月有阴晴圆缺,从古如此。但为什么总是在我兄弟远别时圆呢?唉!但愿兄弟人长久,千里共赏一明月。

 

    次年中秋,辙以《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答其兄。中有“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诸城)今日,明月不胜愁”等句。

 

    宋胡仔盛赞曰:“中秋词,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案”入狱。嘱儿子迈每天送饭只送肉与菜,如有不祥,改肉为鱼。一天,迈有事请亲戚代送。亲戚不知父子约法,乃改肉为鱼。东坡以为大限已到,乃作七律《遗子由》二首,托狱卒梁成,带给弟弟苏辙。

 

    小序曰:“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侵犯我),为自度(自觉)不能堪(忍受)。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曰:

 

君王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末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人间未了因。

 

    哥已断定必死狱中,“不得一见其弟子由”。故留最后遗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读之,令人泪下。

 

    苏辙乃冒死上书皇帝,欲“乞纳在深宫,以赎兄轼”。请求撤己职,免兄一死。

 

    苏轼贬黄州时,约弟从200里外的南都(今河南商丘)来陈州(今河南周口淮扬)一会。弟一再劝哥谨慎为诗为文,切勿触及时政。兄也决心从此皈依佛法,潜心念经,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做个居士。临别作《子由南都来陈三日而别》,头四句首先感谢弟弟的关怀:

 

夫子自逐客,

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

 

    大意为:吾弟(夫子)自己亦被贬,竟奔波200里来安慰我。

 

    元丰五年五月,雪堂建成不久,弟把哥的二十多口家眷,从千里外的筠州(今江西高安)送到黄州,让哥全家团圆。

 

    后来苏轼贬惠州时,只带爱妾王朝云与幼子苏过。其它家眷又全部托其弟关照。苏轼身无路费,也由弟弟筹措。

 

    苏轼临终前把自已的身后事及墓志铭,全部托付其弟。弟则全力以赴,最后兄弟同葬于河南郏县。

 

    元宋方平评曰:“兄弟皆天才”。“长者明敏”,“少者谨重”。

 

    《宋史·苏辙传》曰:“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中古罕见。”

 

    苏轼苏辙手足情,是儒家“入孝出悌”的绝版。

 

 

 

 

      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意图。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有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奔月所居处,称“广寒宫”。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苏辙两兄弟

 

 

 

河南郏县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墓园”。背嵩山,面汝水。

 

 

 

河南郏县“三苏墓”

 

 

东坡居士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45岁的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兵丁的押送下,从京城开封起身,次月初一抵黄州(今湖北黄冈)。

 

    东坡初到黄州,暂宿定惠寺。曾向保国寺住持学习坐禅、念经。五月底弟弟苏辙把20口家眷送来后,迁往长江边的临皋亭居住。

 

    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无权管理政事。自言:“初到黄,廪入既绝(绝官俸),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元丰四年春,官府把黄州东门外山坡上一块50亩的废弃营地,批给苏轼,供他种植稻麦、果树、蔬菜,以养家糊口。苏轼亲自开荒种植,“日炙风吹面如墨。还作诗自娱:“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唯有支头砖。”

 

    元丰五年二月,苏轼在园中一块视野开阔的高地(原来养鹿处),建了一座五间房的寓所。楼成当天,大雪纷飞,因名“雪堂”。

 

    东坡甚以雪堂为幸。《与司马温公》诗曰:“寓所(雪堂)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

 

    楼成后,全家从临皋亭迁此居住,并在雪堂接待过许多老朋友。

 

    庐山道士杨西昌,于元丰五年作客雪堂数月。曾于七月既望(十六日)与十月之望(十五日),两次陪东坡同游赤壁。《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萧者”,即杨道士。

 

    元丰七年春,兴国(今杨新)李秀才来别,最后一次同游赤壁,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米芾也于楼成当年访雪堂。米比苏小15岁,未执弟子礼。还在雪堂与苏对书(书写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苏轼这块50亩的躬耕地,在黄冈东门外山坡上,故袭白居易的赵州东坡之名,也以“东坡”名之,并作《东坡》一诗咏之: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家迁雪堂后,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的诗文书法绝唱,多产于雪堂。

 

 

 

 

元丰五年二月,黄州东坡雪堂落成之时,大雪纷飞,因号。

 

 

 

元丰五年,米芾与东坡在雪堂对书遗墨。

 

 

四、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雪堂落成后,东坡与友人游沙湖(今属武昌),路上遇雨,有所感,作名诗《定风波·沙湖道上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阙,写“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只管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怕什么,“一簑烟雨任平生”。

 

    下阙,写“已而遂晴”,风吹酒醒,身感微冷,斜阳相迎。想路上“时雨时睛”,回到家里,“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诗表面写自然界时阴时晴,暗喻社会时风时雨。但家里“也无风雨也无晴”,温暖如春。

 

    同年九月某日夜,东坡醉酒夜归,家人熟睡,敲门不应。便倚杖门外,听长江潮声,玄想连翩。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诗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上阙,写东坡夜饮归来,家童鼾声如雷,敲门不应。因不忍惊醒家人,竟在门外“倚杖听江声(长江夜潮之声)”。

 

    下阙,写门外倚杖听江声时所思:恨此生非我有,欲“忘却营营”,驾小舟,逝江海,度余生。抒孤愤之情,作出世之想。

 

    “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二句,极妙。表明家童熟睡,鼾声压倒东坡的敲门声。比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禅境,更为幽远。

 

    东坡如果没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温馨之家,恐怕很难顶过“乌台诗案”之厄。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游沙湖(今属武汉),作《定风波·沙湖道上遇雨》。

 

 

 

黄州东坡雪堂。东坡诗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寒食诗帖

 

    元丰五年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东坡于雪堂撰并书《寒食帖》。

 

    此帖所书之诗,《全集》中原名《黄州寒食雨》,但书写的帖中无“雨”字。因称《寒食帖》、《黄州寒食帖》或《黄州寒食诗帖》。

 

    帖为墨迹素笺本,17行,129,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寒食帖》书写两首五言诗,诗曰: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春去秋萧瑟。

卧听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

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苏轼《致李公择》曰:“人生唯寒食、重九二节,慎不可虚抛,四时之美,无此节也。

 

    第一首写“今年(寒食)又苦雨”,“病起须(鬚)已白”。苦雨叹老。

 

    第二首写“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叹远离朝廷与家乡。

 

    诗句沉郁苍凉,抒发作者谪黄第三年寒食节阴雨绵绵时孤寂苦闷的心情。笔墨随诗境跌宕起伏。时而中锋,笔划圆劲,结体偏长;时而侧锋,笔划肥媚,结体扁平右斜。心手和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几臻极境。

 

    东坡书法兼学晋唐大家,但不拘泥古法。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他强调“意造”:在“识”“见”、“学”的坚实基础上,以”、“目”“手”尽其妙。

 

    黄庭坚把东坡书法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姿媚,中期圆劲,后期沉着。《寒食帖》为中期之代表作。

 

    黄庭坚后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帅、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亦未必及此。”可谓的评。

 

    黄庭坚称苏东坡书法为“本朝第一”,明鲜于枢称《寒食帖》是继《兰亭序》《祭侄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这是东坡迁入雪堂后,留下的第一个不朽绝作。

 

 

 

 

      东坡手书《寒食帖》。墨迹笺本,34.2×18.9㎝,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世称“天下第三行书”。

 

 

 

东坡手书《寒食帖》(局部)

 

 

 

黄坚庭、董其昌、乾隆跋东坡《寒食帖》

 

 

赤壁赋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夜,苏轼与庐山来访的道士杨世昌载酒舟游黄州赤壁矶,作《前赤壁赋》。

 

    杨道士在舟上吹起长箫“其声呜呜然”。东坡问:为何萧声如此悲凉?

 

    杨道士回答说:一世英雄曹孟德而今安在?而你我生命也如此短暂。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托遗响于悲风”。

 

    东坡接着说:从变的角度看,长江、明月和人类,每时每刻都在变;从不变的角度看,长江、明月和人类都是永恒的存在。“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慕长江与明月呢?又何必悲哀呢?

 

    东坡表达的是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死,齐彭觞”的旷达襟怀。

 

    这与世传王羲之《兰亭序》“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说,大异其趣。

 

    前《赤壁赋》讨论的是中外哲学史上的重大课题。

 

    三个月后,十月十五日夜,东坡再次与庐山杨道士携酒与鱼,重游赤壁矶,作《后赤壁赋》。

 

    东坡舍舟于赤壁江边,独登危崖之顶,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生水涌”,而后,“悄然而悲,肃然而惧,栗乎其不可留也。返而归舟,放乎中流,听乎所止而休焉。”继而,写孤鹤横江东来,玄裳缟衣,嘎然长鸣,掠舟而西。最后写回家梦中见道士化鹤飞逝。仙鹤是道教仙人的坐骑,表达作者欲得道成仙的幻想。

 

    东坡二游赤壁矶,均由庐山杨道士陪同,故《赤壁》二赋蕴含着较浓厚的道教思想。前赋中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和“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句,后赋末尾“玄衣缟裳”的孤鹤,和杨道士“羽衣蹁跹”而逝,都是道教思想的明证。

 

    东坡早年主攻儒学外,也曾师从道士张易简学道,师从高僧圆通讷禅师学佛。儒道释兼容。

 

    东坡一生以贬黄州为界。此前为入世期,以儒学思想为主;此后为出世期,明显转向佛道。其弟苏辙评乃兄曰:“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赋,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以晚唐杜牧《阿房宫赋》为滥觞,以北宋欧阳修《秋声赋》为成熟标志,而以苏轼赤壁二赋,为“散赋”的最杰出代表作。它打破了律赋声律的过分束缚,骈散兼用,面目一新。

 

    桐城派始祖方苞评东坡二赋曰:“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之妙不可攀。”

 

 

 

 

东坡自书《前赤壁赋》。24x258㎝,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坡自书《前赤壁赋》(局部)。

 

 

 

明祝允明草书《前赤壁赋》(题)

 

 

 

明祝允明草书《前赤壁赋》(全)

 

 

 

明祝允明行书《前赤壁赋》

 

 

 

明文征明书《赤壁赋》(局部)

 

 

 

何绍基书《前赤壁赋》(部分)

 

 

 

沈钧儒书《后赤壁赋》(明文征明版本)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是最早的传世《赤壁赋图》,纳尔逊美术馆藏。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

 

 

 

宋马和之《赤壁后游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金武元直《赤壁图》。项元汴、乾隆、嘉庆、宣传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明文征明《赤壁赋》图

 

 

 

明文征明《后赤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明文征明《后赤壁图》(局部)

 

 

 

明张瑞图《后赤壁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明陈玉川《后赤壁赋图》。乾隆题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旧传元吴镇作。

 

 

 

明蒋干《赤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清黄慎《赤壁图》。上海博物馆藏。

 

 

 

傅抱石绘《赤壁赋》

 

 

 

傅抱石绘《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深夜,东坡寻承天寺张怀民一起在寺中步月。作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也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明月?何夜无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首段,写月夜寻承天寺张怀民;二段,写与张怀民中庭步月,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松柏影子如藻荇交横;三段,写月夜与竹柏影常有,而“两闲人”不常有。

 

    张怀民也是由于反对新法刚被贬到黄州,住承天寺。患难之交的“两闲人”,不敢一起去赤壁泛舟;深夜一起步月,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话。北宋的文字狱之严酷,于此可知;“两闲人”内心之强大,也于此可见。

 

    全文只有九十字上下。我的北大中文系老师吴小如教授盛赞此文为“上上绝作”。此文近年还收入十多种中学课本,成为经典读物。

 

 

 

 

      黄州南郊承天寺。建于南唐初,原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

 

 

 

      元丰六年,张怀民也因反对变法,贬黄州,宿承天寺。东坡于十月十二日夜,寻他一同步月。

 

 

妻胜

 

    东坡前后三任贤妻,给他一生带来无限慰藉。

 

    结发妻子王弗,是进士的女儿。16岁结婚,27岁病故相伴11年。王弗知书识礼,助丈夫及第入仕,抵达仕途顶峰。生一子:苏过。少年夫妻,感情最纯真。苏轼葬发妻于家乡四川眉山苏氏墓园,墓旁种了三万多棵青松。王弗逝世十年时,东坡于山东密州梦及发妻,泪湿衣衫,作悼亡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发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见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字一泪,如泣如诉。

 

    继妻王闰之,系王弗弥留时安排自己的堂妹做填房,照顾丈夫。王闰之随丈夫辗转多个州县,又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足迹遍半个中国,历时25年。生二子:苏迨、苏迈。46岁卒。苏轼有诗赞她:

 

子犹可责似元亮,

妻还差贤胜敬通。

 

    大意是说:我的儿子与陶渊明(元亮)的儿子一样,犹可训;我的继妻之贤慧远胜于东汉冯敬通(冯衍)的妻子。冯妻是史上有名的悍妇,严禁丈夫纳妾。

 

    东坡继妻王闰之,也远胜于唐代名相房玄龄的妻子卢氏。房欲纳妾,卢氏坚决不允。连唐太宗亲自出面劝解也不行,宁死不从。

 

    苏轼逝世后,其弟辙遵兄之嘱,把王闰之与丈夫合葬于河南郏县。

 

    东坡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原是杭州歌妓。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首诗,就是写她的。王朝云12岁被东坡与王闰之从娱乐圈赎出,18岁在黄州时嫁东坡为妾。元丰六年927日,生一子,名遯,小名干儿颀。东坡五十得生,喜不自禁。作《洗儿戏作》诗,诗曰: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因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不幸的是:诗成次年,末子遯未期而夭。闰之痛不欲生,东坡有诗哭之:

 

我泪犹可拭,

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

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

涨奶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

一卧终日僵。

 

    朝云于儿子夭折次年,自己也染上瘴病,卒于惠州,时年34岁。葬惠州西湖孤山东麓,东波撰《墓志铭》。并作对联凭吊: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生前,有一次东坡拍着肚子笑问:“你们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一妾答:“文章。”一妾答:“学问。”唯朝云闻答:“不合时宜。”东坡引为知己。上联首句“不合时宜”指此。

 

    红颜薄命。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前后三任妻子均不寿。但她们分别陪伴东坡度过了三段坎坷而辉煌的岁月,值得永远纪念。

 

 

 

 

四川眉山苏洵夫妇及东坡原配王弗墓园

 

 

 

短松冈

 

 

 

苏轼元配王弗墓碑

 

 

 

苏轼与继妻王闰之合葬墓。墓在河南平顶山郏县城西苏坟村。

 

 

 

河南郏县苏轼与继妻王闰之合葬墓。

 

 

 

惠州西湖孤山东麓苏轼爱妾王朝云墓。苏轼撰墓志铭。

 

 

 

      惠州孤山栖禅寺和尚在王朝云墓前建一亭。王氏临终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偈语,故亭以“六如”为名。清山长林兆龙撰联勒于亭后二柱,上联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六如);下联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六不)。

 

 

 

      嘉庆六年,州太守伊秉绶重修王朝云墓,并书东坡作《王朝云墓志铭》。

 

 

 

东坡三任妻子王朝云(1062—1096),清王素绘。

 

 

东坡肉

 

    黄州的猪肉,有钱人不吃,穷人不会烹制,所以肉价非常便宜。

 

    东坡嗜酒,也嗜肉。还以制作“东坡肉”鸣世。

 

    他的顺口溜《猪肉颂》,介绍东坡肉的做法:

 

净洗档,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它自然莫催它,

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

价格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以少水、慢火、火候足制作的美味东坡肉,已成传世的名肴。

 

    东坡为戒过分饮酒与食肉,曾拟《饮食守则》,贴于壁上:

 

      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先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节约以养财。

 

    东坡虽然以“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律己,但还是过量。他每次月夜游赤壁,必携酒肉,每饮必醉。这可能造成66岁卒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天才早逝,令人扼腕。

 

 

 

 

东坡肉

 

 

赤壁怀古

 

    元丰七年春,东坡去黄移汝之时,与前来送别的兴国(今阳新)李秀才同游赤壁。作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此词写作缘起,东坡《赤壁记》云:“今日李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鹤,亦惊起。坐(因)念孟德(曹操)、公瑾(周瑜),如昨日耳。”

 

    由此可知,东坡因与李秀才携酒同游赤壁,感曹操与周瑜赤壁大战的史事“如昨日耳”,乃作《赤壁怀古》。余据记中“今日李秀才来相别”句,推断其写作时间为东坡去黄移汝之时,即元丰七年春。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的上阙,写作者与李秀才月夜神游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故垒西边)所见之景:大江东去,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一时多少豪杰……

 

    下阙追念东吴年轻将帅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智破曹操八十万大军、江山美人兼得的气度、胆略、功业;也隐晦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早生华发”的忧愤之情。

 

    全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借景怀古,借古抒情。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小乔初嫁了”的谐婉,使英俊将帅与妙龄美人相映成趣。

 

    “大江东去”,化用孔子“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浩叹; “人生如梦”,隐含《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禅理,融儒道释于一炉,堪称绝作。

 

    宋胡仔称此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又说苏词“逼古人不到之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元好问曰:“东坡赤壁词,殆以周郎自况也。词仅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韵。宜其为乐府绝唱。”清徐轨盛赞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古往今来吟咏长江的诗文,如过江之鲫。东坡二赋一词,当居“天下第一”。

 

    东坡以诗为词,题材广泛,意境开阔,“不喜剪裁,以就声律”。突破晚唐五代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开辟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巨大。

 

 

 

 

黄州赤壁(又称东坡赤壁、文赤壁)

 

 

蒲圻赤壁(又称三国赤壁、武赤壁)

 

 

 

传为黄庭坚书东坡《西江月·赤壁怀古》

 

 

 

传为黄庭坚书东坡《西江月·赤壁怀古》(局部)

 

 

 

 

傅抱石绘《赤壁怀古》

 

 

 

张大千绘《赤壁怀古》

 

 

 

范曾绘《赤壁怀古》

 

 

十一留别雪堂

 

    元丰七年春,东坡奉令自湖北黄州量移河南汝州时,作《满庭芳·留别雪堂》。

 

    词前有小序述其缘起,曰:“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自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翔)从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小序云“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殆为潘丙、古耕道、郭遘。

 

    小序云“会李仲览(翔)从江东来别”,与《赤壁记》所云“今日李秀才来别”,殆为同一人。

 

    李仲览(翔),湖北兴国(今阳新)人。受知兴国军杨绘之托,特来邀请东坡移汝途中到兴国一游。东坡感而书此词赠之。

 

    《满庭芳·留别雪堂》曰: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家在万里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看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簑。

 

    诗的大意是:我想学陶潜那样“归去来兮”,可是老家在万里远的峨眉山下;而我已经50岁了,怕来日无多,无法回老家了。我在黄州度过了两个闰年,儿女都说楚语唱吴歌。山中老朋友具酒食为我送行,都劝我一定要回黄州东坡养老。无语啊,人生何必像穿梭一般奔波?此去河南汝州,非我终焉之地,秋风起时定会像西晋张翰一样,想起我的第二故乡黄州的。拜托老邻居老朋友:请帮我看护好雪堂前我手植的柳树,晴天时请替我晒晒打渔穿的簑衣,我会回来的。

 

    “相劝老东坡”,是全诗的中心句,注释纷纭。有的解释为“与老东坡互相劝酒”,有的解释为“劝东坡别走”,所说疑未允。

 

    老:指养老、老去、终老,动词也。《诗经》:“执手之手,与子偕老。”东坡:指东坡雪堂,地名也。

 

    全句的意思是:殷勤劝我将来一定回东坡养老,终老雪堂。

 

    东坡把雪堂、农场和奶妈坟墓,托付潘丙看管。

 

    东坡一家四月中旬离黄。邻居潘丙全家及古耕道、蒋遘送至黄石磁湖;挚友陈季常直送至九江,然后挥泪而别。

 

    一行人夜过武昌吴王岘时,东坡闻黄州传来鼓角声,感而吟诗曰:“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他年一叶泝(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但遗憾的是,东坡后来又陆续被贬惠州、儋州。获赥次年,66岁卒于常州途中。终究未能再回东坡雪堂。

 

 

 

 

 

 

 

      东坡词《满庭芳·留别雪堂》(局部)。柳斋女儿张剑临,曾获北京大学1992年书法比赛第三名。

 

 

 

黄州东坡雪堂

 

 

 

雪堂邻居三君子送东坡至黄石磁湖

 

 

 

挚友陈季常送东坡至江西九江

 

 

十二雪堂遗响

 

    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九月,陆游从家乡出发,溯长江赴四川夔州任通判途中,特地在黄州下船,拜谒东坡雪堂。他的《入蜀记·游东坡》记其事:

 

      十九日早。游东坡。

      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曰“居士亭”。亭下西南,一堂颇伟。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按笻杖。是为雪堂……

      又有“四望亭”,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览博江山,为一郡之最。

 

    陆游过黄州赤壁矶时,还写了一首《黄州》,应和苏轼《赤壁怀古》,诗曰:

 

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航白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

 

    末两句谓:当年鏖战的赤壁,都已成为历史陈迹,生子何必要像胜利者孙权呢?

 

    陆游此诗,用了曹操与东坡的典故。

 

    赤壁之战时,曹操见孙吴军队严整,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东坡反其意曰:“但令有妇如康子,何用生儿似仲谋?”

 

    金性尧说:陆游诗末两句,意与东坡“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同。

 

    陆游与东坡异代同慨。

 

 

 

 

陆游入蜀像

 

 

 

      陆游骑驴入剑门,清任伯年画。陆游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明代著名微雕家王叔远,用一只径寸桃核,刻《大苏泛舟赤壁》。文学家魏学尹惊其鬼斧神工,作绝作《核舟记》。魏文名世,而王刻失传。

 

    乾隆读《核舟记》,深为王雕失传遗憾。乃寻广东陈祖章入宫造办,作橄榄核雕《东坡舟赤壁》,长1.6,横3.4,纵1.4(㎝)。底部刻《后赤壁赋》全文300余字,及陈祖章名款。艺超王雕叹为观止。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余光中作《橄榄核舟》咏其事。

 

    宋以后一千年,东坡赤壁舟游的故事与遗作,代代相传,家喻晓。

 

 

 

 

      乾隆二年,陈祖章雕橄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底部刻《后赤壁赋》全文)。现藏台北故宫博院。

 

 

斋曰

 

    北宋李廌《师友谈记》中记章元弼“痴苏休妻”的轶事,文曰:

 

      章元弼顷娶中表(表妹)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

 

    章元弼是北魏大臣,得雕本《眉山集》,“观忘寐”。新娶美妻陈氏也不是省油的灯,竟愤而提出离婚。

 

    《四库提要》称李廌“才气横溢”,所着《师友谈记》,多记苏黄等名言格语,非小说杂录可比。可见“章陈离婚”事,当非妄言。

 

    东坡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魅力?

 

    王国维说得好:“宋以来能言自己之言,能感自己之感,唯东坡一人矣;而山谷仅能言其所言,而不能感其所感

 

    王国维认为宋以来只有东坡能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写出自己的独有感受。而黄庭坚“不能感其所”。

 

    王国维推东坡诗文为“宋以后第一人”。

 

    林语堂也认为: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奇才全才。

 

    黄州五年,是东坡一生最惨痛的五年,所以感受也最深。仕途最低谷,往往造就创作最高峰。

 

    荷马说:“诗是眼泪写成的。”

 

    罗曼·罗兰说:“伟大的背后,尽是苦难。”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太史公若能再世,或可增补两句:“东坡谪黄,三吟《赤壁》。

 

      柳斋札记

      2020.12.9 改定。

 

 

【附一】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附二】《学术研讨会》

 

 

 

      原福州大学教授陈厚忠先生说:

    除了李杜,我最喜欢苏轼的诗词和李煜的词。所以你的这篇《东坡黄州之厄》,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

    初读了几节,预感这是一篇不朽之作。容我慢慢读来,而且还要补点课。

    2020.12.14.凌晨

 

 

      旅美学人老赵先生从加州来信说:

    柳斋又发表一篇佳作《东坡黄州之厄》,可喜!

    我对古典文学知道甚少,诗词也就是中学语文课中的一点皮毛,故不敢对人家的作品指指点点。

    现今,既然见到了老同学的文章,抱着蛮看看的想法,读下去。

    该文介绍了东坡被贬黄州的原因,和他到黄州之后所写的不朽杰作。介绍了东坡每篇作品的历史背景,相关的人、物和事,历代一流名书画家为东坡《赤赋》二赋一词所作的画和所写的书法。进而,以精湛的学识解释诗句,道别人所不能道。作品还写到东坡婚姻的苦乐和当地们朋友的挚情,感人至深。

    柳斋以时间顺序的手法叙述,使我一步一步地读下去,直至全文。真是引人入胜。妙!

    柳斋文笔简练老到,没有一句废话。高屋建瓴,道别人所不能道。

    读柳斋《东坡黄州之厄》一文,胜读几部平庸的《东坡传》。读者用最短的时间,可以收获最多的学术文化信息,滋养心智。

    文章一开始写“乌台诗案”,写东坡因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被诬为触犯皇威,九死一生。可见北宋文字狱的严酷,让人毛骨悚然,发人深思。

    总之,我读了《东坡黄州之厄》,收益甚大!好文!

    2020.12.16 于硅谷

 

 

      上海原高级高中语文名师顶呱呱女士说:

    四叔的文章好长好长,这是四叔对一代词宗东坡先生在黄州时写的诗词的崇拜。四叔能在“长”文里与东坡先生相遇,对话!越长,聊得越畅越深。是啊,苏轼在黄州写的千古名篇,吟诵至今。我有幸每年在讲坛上讲《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时,常感到自己的浅薄,而无法将东坡先生的豪情和才情表达清楚。一年一年又一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我与东坡先生每年相遇于三尺讲坛,真也是“吾与子之所共适”。今天在四叔的“讲述”里,是我与四叔与东坡先生三人“共适”。对四叔的谢谢便留在“评论”里!

    看了好几天,才留下回复,谢四叔。让我又一次在他的《东坡黄州之厄》里对东坡先生又进一步了解,也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

 

 

      顶呱呱老师:

    你大学中文系出身,教高中语文数十年,每年要给学生讲一次苏东坡诗文,你与东坡肯定有文化情结。去年你读拙作《五读琵琶行》,感动流泪,印象深刻。知音难得也难忘,所以前几天又呈近作《东坡黄州之厄》,请你指疵。又蒙赐教,不胜感激。今又补写二、四两节,请闲时赐览。我力求用最简的文字,解读东坡最精采的诗文,不知妥否?谢谢!

    柳斋叩

    2020.12.22

 

 

      山东大学房静老师说:

    柳斋老先生文章厚朴,内容丰盛,读之如食饕餮大餐,深受滋养。

    苏东坡——一位千古风流人物在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立体鲜活地展现面前,图文并茂,内容深湛,喻理精妙,引人哲思,晚辈当反复研读学习之。感谢柳斋爷爷分享力作。

 

 

      北师大中文系校友炜笑女士从杭州来信说:

    《东坡黄州之厄》已初读一遍,还想再反复阅读、吸收。谢谢张老师重新唤醒俺的读书欲。

 

 

      北大陈一辰老师:

    苏东坡精华及宋以后书画精粹,尽在《东坡黄州之厄》一文及附图中。读此文,胜读三五部平庸的《东坡传》。

 

 

      复旦王寒冰老师:

    东坡诗文值得全人类阅读。《东坡黄州之厄》一文和数十幅宋以后一流书画家,对东坡立体、深度的解读,让东坡重放异彩。

 

 

      上海老作家董国强先生:

    在杭州、惠州等地旅行中,苏东坡的足迹、轶事均在我的探究中,尤其常州的东坡园,东坡的轶事厚重。联想起东坡的诗文,千古绝唱,反复吟颂。

    今又读四叔《东坡黄州之厄》佳文,对东坡有了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四叔严谨的治学风格值得敬佩。多谢四叔!

 

 

      湖北孝感阿敏老师:

    拜读学习柳斋·澄寰老师的佳作,深深地理解“诗是眼泪写成的”,理解“伟大的背后,尽是苦难。”苏东坡是上帝的绝版,人类的瑰宝。他的境界、才情,无可超越。我喜欢读这篇文章,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感受。

 

十一

 

      留日留美医学博士刘先生来信说:

    苏东坡贬惠州两年七个月后,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他途经雷州半岛时,与弟弟苏辙暂住在湛江天宁寺,常到寺旁边的罗湖泛舟赏月吟诗。雷州罗湖旖旎的风光,犹如杭州西湖,让他忘了自己在谪贬途中,忘了那些悲凉与不幸……

    他离开雷州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仿照惠州,也将“罗湖”改名为“西湖”。明嘉靖18年(1539年),雷州西湖中还筑了一座“苏公亭”。

    湛江雷州西湖很少人知道,更少人去过。我在雷州待过一段时间,所以对张老师的文章有更生动具体的感受。

 

十二

 

      山东李风老师来信说:

    苏东坡的后半生仕途从高峰跌入低谷。在最落寞的时候,依然保持豁达,写出了千古绝唱。就像文章所说“诗是眼泪写成的”,“伟大的背后尽是苦难”。只有自己经历过苦难,才能写出如此的高度和境界。我爱读此文,喜欢东坡。

 

十三

 

      上海作家占峰先生:

    中学时代,学过“大江大东去”、“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为其气势所震慑。后来读他的《前赤壁赋》,又为其飘逸的联想所折服。但对东坡诗文的理解尚属肤浅,读四叔《东坡黄州之厄》,胜过读一二部平庸的《东坡传》,让我耳目一新。

    磨难出诗人,患难见真情。苏东坡于人生大不幸的同时,也收获了创作的硕果与爱情的甜美,还有贬谪地的别样风光、温暖友情与放逸野趣……

    四叔积一生学养,高屋建瓴,从多种角度俯瞰苏东坡一生的各个领域与层面,议论精辟,见解独到。一篇数千字文章与数十幅附图,让我们读懂东坡,又让我们欣赏了宋以来一流书画家的许多书画杰作。美不胜收,叹为观止。

 

十四

 

      上海女作家木凡老师:

    我读到 四叔的《东坡黄州之厄》开头那一句“我笔下的东坡,与林语堂《苏东坡传》绝不一样。”便欣然一笑。记得好多年前朋友送我一本林语堂《苏东坡传》,我看完真的是有些失望。后来仔细想来,林语堂先生是用英语写的,他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我也就释怀了。

    木凡我一口气读完四叔的这篇《东坡黄州之厄》,特别喜欢,更敬叹四叔厉害!四叔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书法、绘画、考证等角度,解读东坡黄州五年与一生。有深意,有教益。四叔甄选的诗、书、画、文,都极其珍贵,有一些我是第一次见到。我觉得读这样的美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也可以提高美学素养。《东坡黄州之厄》又是一大名作,值得一读再读。

    最让我动容的是第五章《记承天寺夜游》,因为多年前我在老年大学上文学课时,读到过东坡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当时就兴奋不已,动容不已。好像是常人眼里不起眼的小事,但在东坡笔下,景是那么美,情是那么深,事是那么幽,真叫绝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也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明月?何夜无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叔解读:“患难之交的‘两闲人’,不敢一起去赤壁泛舟;深夜一起步月,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话。北宋的文字狱之严酷,于此可知;‘两闲人’内心之强大,也于此可见。”解得更有深度。

    感谢四叔!

    (以上节选)

 

 

十五

 

      柳斋复木凡君:

    顷读赐评,很感动,也很佩服。 拙作篇幅万言,并附宋以来一流书画家书画佳作数十幅。发博仅三四小时,你就写出如此好几千字高水平的关于东坡与几位东坡研究者的评述,了不得!

    我认为你是真正读懂了东坡,不愧是“东坡知音”。而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好像并没有读懂苏东坡,而只是借《东坡突围》影射围攻他的人吧?

    柳斋叩 2020.12.13

 

十六

 

      原福州大学教授陈厚忠先生《〈东坡黄州之厄〉读后》:

    近日反复阅读《东坡黄州之厄》,并顺便补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

    果不其然,您的这篇文章与众不同,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传世之作。柳斋是用几十年的钻研积累,并以严肃、严谨和恭敬的态度,写下这篇文章的。

    东坡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是‘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王国维先生赞他诗文是“北宋之后第一人”,林语堂先生也赞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奇才全才。他的一生,除了留下许多珍贵的书法和绘画,现存苏诗则有4000首,词3450多首。对于这样一位我国史上最为璀璨的文曲星,自然值得后辈文人敬仰和顶礼膜拜的。

    柳斋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书法、绘画、考证等各个专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剖析、歌颂《东坡黄州之厄》及其一生。诗文兼备、有血有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夹叙夹议、引人入胜。把一个旷达豪放、儒雅多才、正直坚毅的苏东坡,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再则,文章题名也很恰当——《东坡黄州之厄》。在黄州,东坡就是在“厄”中。正因处于“厄”中,如文中所说,“黄州五年,是东坡一生最惨痛的五年,所以感受也最深。仕途最低谷,往往造就创作最高峰”。

    做为肉身的苏东坡,在黄州之厄中,不仅没有去“突围”,反而潜下心来,把20口家眷都接去,还要了50亩地,屈膝躬耕,盖起了雪堂,品茶会友,吟诗作画,苦中作乐。再说,在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政治环境下,一个正直不阿的文人,如何“突围”的了。他自己在诗中就调侃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出了黄州有惠州,离了惠州进儋州。尽管后来“徽宗立,赦还”,那也是在他生命之末,次年便“病故于常州途中”了。

    做为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的苏东坡,他需要“突围”吗!?统治阶级果真能“围”困得住、禁锢得了他的精神、思想、和心灵吗!?不,绝无可能!

    是的,“东坡居士的诗文书法绝唱,多产于雪堂”,但那和金子在烈火中会发红发亮一样,是璀璨的文曲星,在黑夜中自发光芒!

    晨候钟2020.12.19

    于福州祥浦居

 

十七

 

复陈厚忠学长

 

    厚忠兄:

    迭读吾兄两篇《东坡黄州之厄》读后感,很震惊。

    深为你1957年听从仲镰师建议,而放弃报考北大中文系而惋惜,你确有文学天赋。85高龄,不仅赐览学弟万言拙作,还同时补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名著。

    从文章看得出来,你不仅读懂苏东坡,而且与他有文学感应,否则写不出这篇人文学者难及的文字。谢谢!

    顺颂庚子冬安!

    学弟柳斋澄寰叩

    2020.12.19

十八

 

      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陈鸣钦先生说:

    《东坡黄州之厄》一文,对东坡黄州五年及一生作全面、细致入微的考証、解读,对其传诵千年的诗文及书法等作全面、深刻的剖析。让这位伟人活生生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顶礼膜拜,学习,琢磨。作者一生追求,一生辛劳,资料丰富,引经据典,文简意深。通过作者深刻、全面的解读,使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东坡诗文意境深邃,高妙绝伦。作者介绍东坡先生书法学古不拘古,意造尽其妙,非常正确,到位。这篇佳作,我多次拜读,爱不释手。

 

十九

 

      原军艺院长陆文虎《评〈东坡黄州之厄〉》:

    大作已拜读。末学曾赞张老以独具只眼看世界。写东坡此文,甚妙世人亦多称赏。然而张老借东坡之酒,浇自家块垒之意谁人能解?

            2020.12.25

 

            [附作者简介]

    陆文虎(1950):甘肃榆中人。68年从北京101中学入伍(福空)1982年获厦大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进总政文化部历任干事、文艺局长、军艺院长。少将军衔2008退役。有《管锥篇索引》《围城内外》等。

 

 

二十

 

      首师大中文系博士导张志忠老师对《东坡黄州之厄》的评价:

    好文章。气势如虹,考证绵密,虚实相生,动静相形,情感饱满蕴藉而又不显山露水,引入东坡的大量诗文,坐实了诗家的创作心态。增广我对苏东坡的阅读和理解,长志气,长学问。

    是近年论述苏东坡的众声喧哗中,难得一见的佳篇。

 

    []张志忠简介:山西文水人,1953年出生,现年68岁。曾获北大中文系硕士学位,历任军艺文学系主任、首师大中文系博士导、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二十一

 

      上海作家董国强说:

    张志忠教授的评价,恰如其分,客观,真实,有感悟,有见解。非常赞同!

    不愧为是中文系博导。

 

      上海女作家木凡说:

    太厉害了!四叔和张教授,两位都是高人也!

 

      沈阳冰河先生说:

    嗯,张志忠教授的评价十分贴切、恰当,掷地有声!

 

二十二

 

      闽侯县原人大主任、主任医师柯则龙来信说:

    学兄《东坡黄州之厄》,篇幅破万言。我熬夜读了好几次收益很大胜读几部平庸的《东坡传》。

    同时,也深为自己学识浅薄而汗颜。

    学兄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书法、绘画、考证等方面,解读东坡黄州五年与一生。考证翔实,见解独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值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学弟柯则龙2020.12.24,福州福兴茶会小区

 

二十三

 

      柳斋《〈东坡黄州之厄〉序》:

    小学一二年级时,经常听我大哥用福州话在家里摇头摆尾吟唱《前赤壁赋》,我也跟着陶醉其中。

    此后,在泽苗小学暑假补习班、闽一中语文课堂、北大文学史课堂上,先后三次听张则端、林亭、吴小如老师讲解东坡《赤壁》二赋一词。

    听了大哥吟咏和小中大学三位老师的讲解后,我自己又读了几十年书,东坡从未离开我。

    如今八十三岁垂老之时,写此文,算是向坡老交了一篇写了一辈子的答卷。

    是耶?非耶?质之高明。

    2020.12.9

 

二十四

 

      柳斋《前言》:

    拙作《东坡黄州之厄》虽长达万言,但发博两三天,阅读量已破万人。因意犹未尽,又补作二、四两节。

    苏轼苏辙兄弟感情之笃,人间罕有,故增《千里共婵娟》;苏轼仕途罹难,还好有一个温暖之家支撑,因作《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虽被世人顶礼膜拜,一生对父母、兄弟、妻子、朋友、邻居,至诚至爱。却遭官场几个小丑不断诬陷,落得颠沛流离,真令人感慨不已。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占峰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7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7人点赞

本文作者

占峰

愿每一天都是重生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