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峰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若无闲事挂心头( 柳斋·澄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10月15号 08点 阅读 11146 评论23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若无闲事挂心头

 

柳斋·澄寰

 

 

    六十年前,有幸旁听过北大哲学系冯友兰老师《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老师《中国佛教哲学史》等五门哲学课,历时两年,记忆深刻。

 

    虽然后来当了二十年丘八,但对禅宗哲学的兴趣,至今未减。当年的课堂笔记,仍保存完好。

 

    六祖禅师慧能的禅偈《本来无一物》,流传千年,影响甚巨甚久,所以特别难忘。

 

    然此偈的真伪与释义,争论未已。

 

    余近日翻检了一些佛学资料,略作考释,质之高明。

 

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南印度人,自称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于南朝梁时(或谓南朝宋时),渡海到广州,谒建业(南朝都城)后,一苇渡江,北上洛阳(北魏都城),后卓锡嵩山少林寺。

 

    达摩于少林寺面壁九年,在洛阳、嵩山一带宣扬“二入四行”禅法。以《楞严经》印心,教人壁观、禅坐,外止诸缘,安心入道。

 

    达摩宗旨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思是说,禅不立文字,靠明心见性,保持自已的心性,便可成佛。佛理简明,立竿见影,故从者如市。

 

    达摩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圆寂终年150,葬熊耳山(后建空相寺)。

 

    传达摩入葬后,脱化成佛,杖挑只履(以杖挑一只鞋),西归天竺。

 

    达摩传衣钵予二祖慧可,再传三祖增灿、四祖智信、五祖弘忍。

 

    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禅宗初祖达摩(约386—536),范曾绘。

 

 

 

达摩古洞

 

 

 

空相寺,达摩圆寂地。

 

 

神秀《心如明镜台》偈

 

    五祖弘忍(601—675),时次初唐,于湖北东山寺传法。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衣钵,禀为六代。

 

    首席弟子神秀,最早作《心为明镜台》法偈: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何处惹尘埃?

 

    此偈大意是:人的身是菩提树,人的心像明亮的台镜,要时时勤于拂拭,就能不着尘埃。

 

    神秀主渐修。“时时”,谓“”;“勤拂拭”,谓“修”。

 

    五祖看后不满意,说“见性未到”,要他“更作一偈”。神秀去数日,作不得。弘忍因此没把衣钵传给他。

 

    神秀后来成了北宗渐修派的始祖。

 

 

 

 

禅宗五祖弘忍像,日本高山寺旧藏(宋拓)。

 

 

 

      北宗神秀画像(606—708)。神秀偈:“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

 

 

慧能《佛性常清净》偈

 

    弘忍的另一个门徒慧能(638—713),是火头僧,不识字。他请人读神秀的诗偈后,也做了一首《佛性常清净》偈,请人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浄,

何处有尘埃?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意思是说:菩提本来没有树,明镜也不是台。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清而净,何处有尘埃呢?

 

    慧能后来解释说:“菩提知性本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又说:“我与弘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可见慧能偈,是直指本心的顿悟法,与神秀偈的渐修法,针锋相对。

 

    五祖弘忍欣赏慧能偈,即密授衣钵,并连夜护送他过江,回岭南避险十年,以免因传受衣钵可能发生的谋害。

 

    慧能的人人皆有“佛性”说,与孟子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说,是一致的。

 

    慧能把孟子的“性善说”,引入佛教,融儒于佛,儒佛融合,使禅宗完全中国化,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慧能《菩提只向心觅》偈

 

    典籍载慧能《菩提四偈》,第一偈如上,第四偈如下: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此偈见于《大正藏坛经》,出处可信,主要讲修行的方法。

 

    其大意是:寻找菩提,从自己内心找,不必向外向远处求。如果从内心修行,极乐世界(西方)就在眼前。

 

    正如《坛经55》所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慧能认为:人性本净,万事在自性。直观内省,显露真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他“顿悟说”的理论基础。

 

    正如日本学者忽滑骨快夫所说:“知自心,识自性,是慧能一代说法之键钥。”

 

    这种“直指本心”的方法,是“慧能禅”“印度禅”的主要区别之处。印度禅修行方法繁琐,慧能禅简化成“明心见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使禅宗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而玄奘创立的法相宗,由于过分遵奉印度经典,晦涩难懂,最终成了经院式的学术研究。

 

 

 

 

五祖弘忍密授衣钵给慧能后,即送他过江,回岭南避险十年。

 

 

 

      宋拓六祖慧能像(638—713)。慧能偈:“菩提本非树,明灯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六祖慧能著《坛经》,中国化佛教唯一经书,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著作(钱穆)。

 

 

 

南华寺六祖塔。六祖肉身藏南华寺1300年,至今不腐。

 

 

 

今南华禅寺

 

 

慧能《本来无一物》偈

 

    所传慧能《菩提四偈》的第二偈为: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惹尘埃?

 

    此偈头一二句,与神秀《心如明镜台》偈,完全相同;三、四句与慧能偈近似,当为两偈杂糅的衍文。

 

    《菩提四偈》第三偈为《本来无一物》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

 

    此偈出自法海本《坛经》,郭象等学者考为伪偈,乃后人所“改窜”。

 

    理由是:此偈证的是空相,而慧能不征空相。贯穿《坛经》的中心思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即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慧能不可能作“本来无一物”之偈。

 

    考此句偈语,乃出于《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东汉时代翻译佛经,受老庄与玄学影响较大,故将《金刚经》中的“性空”,强译为“本无”。后人便进而把“本来无一物”改窜为慧能法偈,以讹传讹,历时千载。

 

 

 

 

      唐咸通九年刊刻本《金刚经》。光绪25年英人司坦因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大英博物馆。

 

 

慧开《若无闲事挂心头》偈

 

    慧能有弟子数百人,福建福清黄檗山福禅寺(今万福寺)开山祖正干禅师为其一。

 

    正干禅师,俗姓吴,莆田涵江区墓兜村人。从六祖学法归来,途经福清盛产黄檗的黄檗山。以黄檗味苦,乃择此地建般若台和福禅寺,弘扬六祖禅法。

 

    《闽书》称:“唐贞元六年,沙门正干从六祖学,既得其旨。后止于黄檗山,建般若台。贞元八年,建福禅寺。

 

    学者饶宗颐认为此记对研究六祖甚有价值,但贞元时间,疑误。

 

 

 

 

      唐初称“福禅寺”(福清禅寺),俗称“黄檗寺”;明万历钦赐寺匾“万福禅寺”;清初顺治敕题寺匾“福禅寺”;今称万福寺(丢了最重要的“禅”字)。寺在陈厚忠同窗的家乡——福清渔溪镇西北黄檗山。

 

 

 

黄檗寺开山祖正干禅师塑像(日本信众捐赠)

 

 

 

黄檗寺灵塔

 

 

    南宋慧开(1183—1260),俗姓梁,字无门,钱塘人。淳祐年间,于杭州黄龙山结庵,一日山后有一石破裂如龙口,吐泉不绝,人称“黄龙洞”,又称“无门洞”。

 

    绍定元年,慧开于福州凤翔寺编纂《禅宗无门关》,收入禅宗公案48则。中有两偈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

    慧开《禅宗无门关》两偈的旨意,与慧能的两偈,如出一辙。

 

    前偈大意是:一年四季的美景,是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而人“若无闲事挂心头”,天天都是好时节。

 

    无闲事,指心无挂碍之事,清净无尘。

 

    后偈大意是:佛在灵山塔,灵山塔在人人心中。修行莫远求,要向自己心中的灵山塔下修。

 

    前偈旨意,与慧能《佛性本清净》偈相通。后偈旨意,与慧能《菩提只向心觅》相应。

 

    慧能“佛性常清静”说,影响宋元明清,直至现代。

 

 

 

 

      南宋无门禅师慧开(1183—1260)画像。慧开《无门关》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禅师慧开语录

 

 

 

杭州黄龙洞。南宋淳祐时,无门法师慧开曾结庵于此。

 

 

“佛性说”臧否

 

    毛泽东多次谈到慧能,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佛教繁琐哲学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佛教中国化。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的《六祖坛经》,是为劳动人民的。

 

    饶宗颐说:“禅不光是要静坐,要培养心中湛然一片光明海。”“禅的世界,几乎是诗的世界,画的世界。”

 

    钱钟书说:“(禅宗)明心见性之学,又益谈艺,岂浅尟哉。”

 

    木心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倒是老实话‘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却是俏皮话而已——这桩公案,倒会一直受称颂?”

 

    木心不知道“本来无一物”是改窜的伪偈。

 

 

 

 

      任继愈遗照。1959年10月14日凌晨二时半,毛泽东接见北大佛学教授任继愈时说:“宗教很重要,要开展研究。”其时我正在旁听任老师的《中国佛教哲学史》。

 

 

 

六袓博物馆馆牌(饶宗颐书)

 

 

柳斋曰

 

    唐初神秀“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的渐悟偈,是以“心”为核心的。

 

    慧能的“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顿悟偈,也是以“心”为核心的。

 

    南宋慧开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无门偈,仍然置“心”于首位。

 

    所以,禅宗又被人称为“佛心宗”。

 

    人的心,时刻都在跳动。汉字“心”字有三点,一点已经跳到心外,还有两点也想往外蹦。心字,是动情起念的象形符号。

 

    俗云:“人心不足蛇吞象”。是说如果人之心不知足,就会贪嗔痴,就会强夺豪取,贪污腐败,犹如小蛇吞下大象。

 

    人有野心,必有妄念,必有挂碍,必有违逆,必有烦恼,必有惊恐,必有闲事挂心头,不可能安享天年。

 

    清末重臣曾国藩甚重养生。他致四弟曾国葆信云:“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镇忿,三曰节欲,四曰每晚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家书》)。其二镇忿与其三节欲,均属养心法。

 

    曾国藩养生法,条条是道,自己却只活了62岁。为什么?他手上沾了那么多太平军的鲜血,能睡得安稳吗?

 

    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以心洁如冰称世。夫君吴文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她能泰然应对,寿越百龄。1982年,旅美作家梁实秋特地手书南宋慧开《无门关·若无闲事挂心头》一偈,托女儿梁文茜带到北京赠送冰心夫妇,赞扬他们不将闲事挂心头。

 

    “若无闲事挂心头”,是禅宗的真如境界(佛性),是儒学的圣贤境界(尧舜),是清净而仁义的精神境界。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柳斋札记。庚子中秋长假中

 

    【附言】

 

    这是一篇考证性学术札记,不如小说记叙文好读。但耐心读完它,对1500多年的中国禅宗史,相信会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附图片】

 

    禅宗历史图片21帧

 

 

 

 

梁实秋书《无门关·若无闲事挂心头》偈,遥赠谢冰心吴文藻伉俪。

 

 

 

慧开无门关偈(占峰书)

 

 

 

    【十四家会评

 

 

 

      上海作家木凡女士:

    四叔的《若无心事挂心头》,又是一篇教科书般的杰作。

    现在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很少,能如此深入考证写学术札记的人更少了。四叔是我敬仰的前辈,读四叔的文字,可以启智,可以明理。我已收藏,潜心学习,常读常新。

    最早看到若无心事挂心头这七个字,是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是林清玄的《红尘菩提》里引用的无门慧开禅师的这一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心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让我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而开。眼前就如饶宗颐说的:禅的世界,几乎是诗的世界,画的世界。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好!

    “佛”“禅”,我原本只有敬畏,从未靠近。因为这一偈,真正进入我的视线

    特意查了字,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哦,摄义尽的不一般学问也!从此喜欢读偈。

    四叔说:汉字字有三点,一点已经跳到心外,还有两点也想往外蹦。字,是动情起念的象形符号。解得我心旷神怡。

    我依然是一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浅薄者。木心说: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粟立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哈哈,庆幸自己,还有读书挂心头

    感谢四叔!

 

 

      山东大学房静老师来信说:

    《若无闲事挂心头》这篇文章,实实在在有份量。凝练朴实隽永,厚蕴一生智慧值得反复拜读。

    “若无闲事挂心头,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性空本无,纠正了本来无一物的讹传。

    “禅的世界,几乎是诗的世界,画的世界。永远铭记在心,毕生追求。

上海女作家木凡所写,我有同感。

 

 

      复旦李根先生:

    禅宗对中国历代文人影响很大,很多古诗古画有禅理。应该读点禅学。《若无闲事挂心头》文字不多,让我们了解了1500年的禅宗发展轨迹。

 

 

      上海作家董国强先生,从苏北旅途上来信云:

    今日游览之余,拜读《若无闲事挂心头》,受益匪浅,若有所思。

    吾不信佛,对佛禅无研究。旅途中每每经过寺庙,只是快速晃过而已。佛教上千年,至此立地成佛,深感佛教己到顶。

    而禅的意念,倒融入生活之中。禅定,使心态清晰而宁静,智慧显现,善于发现自己,认清事物的真相,具有敏锐的回应力。

    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吾心似秋月》,把心的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这是对佛学的经典与禅的体悟甚得微妙之意。

    四叔阐述的若无闲事挂心头,清净而仁义的精神境界,吾亦心向往之。谢谢四叔!

 

 

      上海作家沪上人家先生:

    四叔的每篇文章非常有学术性,讲究考证,论证,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多彩,学术性很强。

    我曾写过一篇《佛的智慧》。其实“佛”的最初本意是“智慧”两字,解释为:有智慧的人。你有智慧时,就成佛,无智慧时就不是佛。强调人要成佛,就必须要有智慧。

    后来尼迫尔王子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使得“佛”衍生出教的理论,就有了后世这样那样的关于佛教教主的典章事故。

    窃以为佛教无论何派系,其实质都是强调修心养心,有物无物,都是对修心的程度体悟价位的评价和解说。佛教说教劝世化缘本是随缘的,而不是强意的。

    纵观我国的历史佛教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大都是乱世,人民心灵最为痛苦时期。

    四叔的《若无闲事挂心头》文章,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自己通过考证的推断观点。既有历史,又有针对现实的评判。可谓明察秋毫,泾渭分明。

    窃以为,无论是禅、诗、画也好的赞美。即对佛教的释义只需用两字“修心”。都是强调对内心世界修炼的动机和程度的注释罢了。

    我国地地道道的教派是道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因此,道教倒不如外来的佛教吃香。

 

 

      北师大中文系校友炜笑方家从杭州来信:

    《若无闲事挂心头》读完了,收获了很多谢谢张老师用心写的文章。

有一个奇妙的缘分。我在禅宗祖庭长大,又来到了慧开禅师的黄龙洞。从小我们那边山里播放的音乐就有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想到是慧开禅师写的。

 

 

      上海书法家占峰先生:

    禅宗史,如邈邈长河,四叔是子在川上曰

    四叔对“心”字的理解,不同凡响,振聋发聩。心如马车,应在驰道顺行,而不可于界外逆闯,险夷之变,在乎驾驭之功。

    饶宗颐说:禅不光是要静坐,要培养心中湛然一片光明海。”“禅的世界,几乎是诗的世界,画的世界。说得太好了!

    禅之美,是大美,是日月星辰。尘世之美,是小美,是花草木石。

    人之本性,佛性之属也,如顽石蕴玉,雾里藏花,水底潜鱼,天际行日月。剖顽石方能见玉,成玉器更需旷日苦工。此身沐浴日月光华,而欲探日月之神明境界,乃需夸父、嫦娥之勇力与精诚。故顿悟与渐修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天人合一,人体是小宇宙,人之本性与佛性相通。

 

 

      杭州董校雪方家来信说:

    看了您老文章,想不到您对禅宗还有研究,十分佩服。

    但我要说的是,佛学与学佛有天壤之别。佛学者,从名相和字眼里研究。而学佛者,往往依止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而走上学佛大道。

    可惜的是,如今像样的学佛者,也已罕见。

    您老文中说到的顿悟和渐修,我的理解是不矛盾的。顿悟是渐修的果,渐修是顿悟的因。渐修为顿悟而渐修,没有渐修就不可能顿悟,不经渐修就不会达到顿悟。

    那么,为什么慧能和神秀的偈,差别会那么大呢?

    那就要从学佛的五道说起:

    一、资粮道。从小乘说,主要是修出离心,集资净障、修五停心观、修四念住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从大乘说,主要是发菩提心、修十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

    二、加行道。从小乘说是四加行,据《俱舍》说即暖、顶、忍、世第一(后见道);从大乘说也是四加行,据《现观》说即圆、顶、渐次、刹那加行(后见道);

    三、见道简单说即见到了要修的道;

    四、修道,简单说要修所见的道;

    五、无学道,即佛道。

    从时间说,小乘最快的三世即可解脱证阿罗汉果只断烦恼障。而大乘即需三大阿僧衹劫才能证佛果断烦恼、所知二障

    阿僧衹劫有多长?无限长:即从个、十、百、千、万是五位,接下去到五十四位即是阿僧衹。

    三大阿僧祗劫大体是这样分的

    从发菩提心到见道即初地,须一大阿僧祗劫

    从初地至七地又须一大阿僧祗劫

    从八地到佛地还须一大阿僧祗劫。

    这样说大概可以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要渐修,有人能顿悟了。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初学者的一点粗浅看法。由于我也学得不好,写错的地方,我将真诚忏悔。草草写来供您老一笑。

 

 

 

      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陈鸣钦先生来信说:

    《若无闲事挂心头》一文,涉及佛学、哲学、文学,内容太精深。 兄弟门外汉,不好胡乱点评。

    人类这么聪明,难道死后什么都没了?我想灵魂应该会有。只是归宿在哪里?值得探讨。上天堂,上西天,下地狱,还是入土为安,托体同山阿?宇宙无穷尽,无法想象,人类实在太渺小!

    多想无益。还是多唸唸诗人胡大川的幻想诗: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

    望老同学们,不要一息有愁魔,快快乐乐度晚年。

    老同学交流谈心,就不要编入会评。

 

 

      原福州大学教授陈厚忠老师说:

    《若无闲事挂心头》是一篇纯学术札记,像一部中国佛教(禅宗)史略。文字简约,内容丰富,线条清晰,考证详实,可信度高。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

    尤其文中还提到我家乡,福清渔溪黄蘖山万福寺。我自小很喜爱这个禅寺,经常去玩。但对于佛、佛教以及它的起源和历史,总有神神秘秘之感。此文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此时、此地、此景,作者来写这篇扎记,我想很有深意。

    文中也提到:毛泽东多次谈到慧能,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立顿悟成佛说。《六祖坛经》是为劳动人民的。

    在这经济繁荣,道德下滑,腐败成风,干部面临严峻挑战的当口,研究《六祖坛经》,对于共党人,很有现实意义。

    我邯郸学步,仿作一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初心常清净,

切勿惹尘埃。

 

    以此共戒之。

 

      候钟。2020.10.17

      于福州祥浦居

 

十一

 

      山东大学房静老师来信说:

    柳斋老先生文采斐然,睿智幽默。即便身在丘八营中,也没有丝毫粗戾气,一样的沉潜学问,日日耕耘,积淀下一生的智慧化为文字流传后世,是大善功德。

 

十二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导张志忠老教授来信说:

    惊叹!确实是丘八多误身。老首长有这么好的哲学根底,直到80年后才开始展露,继续期待大作。

      (2020.10.19。读《若无闲事挂心头》感言)。

 

 

十三

 

      原军艺院长、少将陆文虎先生来信云:

    大作已拜读。精妙,自不待言。唯似未见过钱子以明心见性之学,又益谈艺,岂浅尟哉评禅宗。

        2020.10.25

.

十四

 

      闽侯县原人大主任柯则龙先生致省立医院张秀仪主任信:

    秀仪:您好!看到您哥《家乡荔枝熟了》《莼鲈之思》杰作之后,又看到《若无闲事挂心头》,我已收藏,并把这三篇文章都抄写在笔记簿上,随时阅读,慢咽细嚼,回味无穷,让我不由感到心旷神怡。

    读了《若无闲事挂心头》后,深感您哥不论在文学,哲学,历史,还是在儒道释等领域,都有极深的根底,令人佩服,尊崇!

    我特别喜读您哥佳作。他是一位大学者,文采斐然,文字简朴,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既有史料又有考证既有事实又有论断,有论有据,亦情亦理,可信度很高。释译透彻,易懂易记,让人心向往之。

    我不信佛,不识佛,我信耶稣基督,即基督教。读了《若无闲事挂心头》,觉得您哥对汉字心字解说非凡。心字三点,一点已经跳到心外,还有两点也想往外蹦,心字是勃勃跳动,引欲起念的形象符号人有野心,必有妄念,必有挂碍,必有违逆,必有烦恼,必有惊恐,必有闲事挂心头,不可能安享天年。说的多精采,多生动,多好呀!

    我认为不论儒家,道教,佛教,基督教都是以心为核心,强调修心。如少林寺和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有。基督徒: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其意思是爱心,要像耶稣,爱人如已,包恬憎恨他的人与仇敌。暂发这些,有人找。

        2020.10.23

 

 

印良法师《春有百花秋有月》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占峰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6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占峰

愿每一天都是重生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