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10月09号 08点 阅读 11113 评论1 点赞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对浦东开发认识的五次升华
谷 梁
能参与浦东开发建设,这是人生的幸运。能看到家乡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从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见证浦东发生历史性的巨变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浦东开发认识的几次升华。
1988年,着力发展地方经济
我第一次听到“开发浦东”四个字,是在1988年3月。当时我在川沙县委组织部工作。记得县委主要领导参加上海市委的有关会议时,得知市委正在对上海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发展的选项之一,就是东进浦东,开发浦东。
1988年3月4日的川沙县委第五届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思想敏锐的县委书记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发挥优势,加快川沙县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步伐》的报告,报告中着重讲了做好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利用开发浦东地理优势的两篇文章。结合两篇大文章,县委专门成立了经济发展战略调研组,以“做好浦东开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到深圳等地学习考察。
1988年8月19日,县委、县政府转发了调研组《参与开发大有可为》《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战略转变》两份调研报告。当时的调研,着力点围绕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发展地方经济,对浦东开发的认识更多的是从特殊的地理优势上进行理解,认识也比较肤浅。由于在县里工作,对浦东也很不了解,陆家嘴、三林等地方听说过,但没有去过。有的地方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完全陌生。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对川沙的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领域在市郊领先,部分经济指标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解放日报》等报刊曾作过大量报道。
调研组到深圳学习考察
记录川沙县委1988年开发浦东的《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历史大事记》
1990年:“服从、服务、参与”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英明决策。在4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川沙县委书记韩坤林代表县委、县政府亮出了“服从、服务、参与”浦东开发的六字方针。1990年5月30日,川沙县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简称“县开发办”)也挂牌成立。这一阶段,通过文件学习,报刊的宣传,对浦东开发开放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一步。当上海第一个“一号工程”放在杨高路的改扩建工程上,当代表农村改革开放成果的“由由饭店”,成为金桥、陆家嘴、外高桥三个开发公司的办公场所,当一批批国外厂商来到县浦东开发办公室洽谈项目,交流参与浦东开发的意向时,也感受到了党中央决策的无比英明。
浦东的开发开放,也使川沙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准。不仅社会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连续7年位居上海10个郊县之首,还连续7年上缴国家财政位居全国县级首位。在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创汇方面,连续8年保持上海郊区县第一。尤其是县开发办组建后,抓住机遇,参与浦东开发。在招商引资方面,止1992年底,先后与2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除西藏和新疆的省市洽谈审批了4800多个内资项目,审批金额240亿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成果。
而随着浦东开发的不断深入,也感受到面积不大(仅520平方公里)的浦东,由于体制不顺,土地、行政分属于两县三区管辖,影响了开发的进一步深化,而过江难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也更显突出,干部群众都盼望着新体制新时代的早日到来。
县浦东开发办公室
记录“服从、服务、参与”浦东开发的《川沙县改革开放文稿献编》
1993年,亲历中的难忘记忆
1993年1月1日,酝酿已久的浦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了。按老百姓的话说是“千年等一回”,浦东大地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行政建置。我也幸运地于1992年12月走进了浦东大道141号的2号楼,一个被称为浦东早期开发的“前沿指挥部”,在亲历、亲闻、亲见中,感受浦东开发成为中国的一张王牌,感受浦东开发开放对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作用,示范意义,以及在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方面的排头兵作用。
浦东新区成立之初,我的工作之一是宣传工作。为了较好地宣传浦东开发的战略定位和各项政策,让更多的国内外朋友更好地认识浦东、了解浦东、展示浦东这块热土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为了广交朋友、联络感情、扩大影响、招商引资,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先后在国内外参与了多次会展。笔者有幸亲历了最先的四次,而开始的两次是在2号楼工作期间发生的。
亲历的四次展览,尽管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参与会展的一件件往事,仍像刚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第一次会展,199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地点在北京展览馆。
第二次会展,1993年11月,在香港的亚洲会议展览中心。
第三次会展,1995年9月,在日本东京。
第四次会展,1996年10月,在美国的洛杉矶、纽约,加拿大的多伦多市。
每一次会展,都接待了大量热情的人士,在面对面的接触交谈中,深切感受到各界人士对浦东这一国家战略的关心,以及香港同胞、海外侨胞对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
一晃,浦东已历经了30个年头。作为有幸参与多年开发的人来说,也坚信新时代赋于浦东的新使命更光荣,责任更重大,一定会更好地践行“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初心和使命。
浦东新区挂牌成立
在北京办展时留影
日本东京办展时接受采访
美国纽约办展时接受采访
2010年,编辑《2号楼纪事》使认识再次升华
201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早在2008年6月,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的一群文史人在探讨研究课题时,就着手为20周年纪念做准备。经集体研究,决定以《2号楼纪事》为课题,抢救、发掘史料,编辑一部有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的史书,献给浦东开发20周年。
地处浦东大道141号内的2号楼,对浦东开发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里程碑”独一无二。一幢极为普通的二层小楼,曾经是浦东开发初期最早的指挥中心,工作中心,也是一幢使用效率最高、办公人员密度最高、人员进出率最高的小楼。因为事多,人多,故事多,独家新闻也多。
2号楼是浦东开发的历史见证。
1990年5月3日,2号楼见证了第一次挂牌,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进驻办公。1993年1月1日,2号楼见证了浦东新区诞生,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党工委”)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在2号楼办公。在2号楼,一件件具有改革意义的事件在这里发生,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颁布实施。
2号楼留下开发创业者的风采。
对老一代浦东开发者来说,在2号楼中的经历和体会,是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记忆。有幸组织编辑《2号楼纪事》,也为了记录历史,留下珍贵史料。一次次采访当事人,静心整理厚厚的资料,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是对浦东开发开放再认识的机会。
让人欣慰的是,《2号楼纪事》于2010年4月公开出版后,不仅受到社会的关注、肯定,争相收藏,还被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评为“上海市党史优秀成果”予以表彰。而编辑《2号楼纪事》的过程,也是对浦东开发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2号楼纪事》
而立之年认识又一次升华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让历史给了浦东一个机会。30年的巨变,浦东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再一次回顾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家乡浦东换了人间,自然格外激动。浦东,浦江之东,曾经是封闭的一块宝地,经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竟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而立之年,再一次重温邓小平的谆谆教导:“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参加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尤其是撰写的《亲历浦东开发开放中的统一战线》一文被市委统战部评为优秀论文,2020年7月9日到市委统战部参加“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听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关于浦东开发的主旨演讲,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的主旨报告,对浦东开发伟大实践的认识又一次升华。
回顾过去,辉煌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展望未来,使命责任让人不忘初心。对我来讲,紧跟时代之路,再做几件有意义的事,充实退休生活,做一个幸福老人。
纪念浦东开发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领导与论文获奖作者合影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