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鼎文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礼乐文化,山高水长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9月15号 09点 阅读 4470 评论6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礼乐文化,山高水长

作者:郑鼎文

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典故,在学界人人皆知,礼乐文化即由此而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就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他晚年感叹自己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程子说,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孔子盛年的时候,“寤寐长存周公之道”。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因为周公首创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备,足以为万世龟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众所周知,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这是非常正常的。

礼体现德治、仁政的途径。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了“”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约束民众的行为。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法律,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礼是体现德和仁的具体形式,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和乐呢?就是说,推行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名仁者,一名富于爱心的人。可见,礼与仁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礼是修身的手段。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人。孔子主张认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只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离道了。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今,从礼乐文化中汲取智慧,吸收有价值的元素,仍然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从周礼优秀文化中吸收有用的东西。习近平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还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并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事实上,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结合点的,其结合点就在于:3000多年前的周礼为当时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定规矩,也可以说是那时候的核心价值观。300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为各方面定规矩、要求人们守规矩的。周礼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周礼文化的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周礼文化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的主根。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要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和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共同的问题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和每个人“定规矩”,让大家都守规矩。3000多年前周公给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定规矩,3000多年后我们的党和国家也要给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定规矩。唯有都按规矩办事,各安其位,各主其事,各守其责,各尽其能,社会才能正常高效地运转,和谐、文明、富强的社会才能逐步构建起来。

 

不仅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重视礼治,大讲规矩。当代政治家也是如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制度建设,深得周礼文化的精髓,特别看重制定规矩,他强调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他还特别指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

简言之,周礼文化既是制度文化,也是礼仪文化;既是治国方略,也是行为规范。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穿透三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在今天仍然不失使用价值。只要我们善于继承其优秀成分,结合实际创新发展,那么它就可以在当今社会熠熠生辉!

礼以调身,乐以调心。礼乐文化,山高水长。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习之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5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5人点赞

本文作者

郑鼎文

桑榆晚红,爱好写作,著书九本。 讲学四百场,受众百万人。 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陕西省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