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9月14号 12点 阅读 11319 评论9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有一个和我长得很像似的小姨,她是妈妈最小的妹妹,比我大哥大半岁,从小到大和大哥是同班同学,大外甥小阿姨在某个年代并不稀奇,但能同班成为同学的却并不多见,所以大哥的男同学总是开玩笑跟着叫小阿姨,而小姨的女同学也总是要和大哥捣乱。
他们初中毕业正逢上山下乡热潮,两人一个也逃不过修地球的命运,大哥去了安徽阜阳农村,一天2毛钱的工分;小姨去了安徽亳县,也是个穷的叮当响的地方,那时才9岁的我也知道了安徽有这么两个穷乡僻壤的村落。
(大哥16岁,离家前拍的,梳妆台上还有我的储蓄罐)
老实厚道的大哥在阜阳认认真真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勤勤恳恳学会了种地务农,受到了当地老乡的一致好评,那年大哥才16岁,过年回家用扁担挑着沉重的年货,俨然一个农民进城的模样。
(我大哥)
小姨是一个娇气的女孩,根本吃不了农村的苦,经常逃回上海,那段日子我才有机会和小姨在一起,放学后跟着小姨玩,就像是小姨的跟屁虫。小姨带我去布店买蝴蝶结,人家店员还说这个姐姐真好,舍得给妹妹买蝴蝶结。小姨说不要乱说啊,这是我的外甥女好伐。
(我小姨)
得知小姨回到上海,小姨的很多男同学都来约小姨去看电影,小姨带着我一起看了好几个电影,还让我坐在中间,那些男生和我商量可否换个座位,我说不换的,你们不要说话,先看电影。
(我16岁)
洛阳的二姨设法把小姨从安徽亳县农村调到了二姨所在的洛阳拖拉机厂,小姨在拖拉机厂当了一名工人,还参加了厂里的文艺小分队。后来经人介绍,与一位解放军谈朋友。
那年春节前夕,我们收到小姨的来信,信中提及她先回上海,男朋友稍后自己来上海,全家人都在等待这个接待日的到来。好不容易等来电报,得知叔叔到来的具体车次和时间后,全家总动员,分成2个接车小分队,小姨和大哥一组;小舅拿着照片带着二哥组成一队,分别守在老北站的南北出口处;外公外婆和我妈在家守候,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据说小姨组没有接到人,而小舅组闹了很多笑话,小舅举着解放军叔叔的照片,对着每一个出站的解放军,用宁波普通话询问:你是不是从洛阳来的?你是不是姓谢?被审问的军人感到很莫名,以为上海出现什么异常情况,火车站盘问如此严格,还需要对联络暗号,最后小舅组也没有接到人。
我守在外婆家门口担任流动哨,突然看到一个身材很高大的解放军叔叔踏着大步走来,我正在猜想此人是否是小姨的男朋友?他却径直向我走来,盯着我看了很久,笑了起来,你是徐家小妹妹?为什么你姐姐不预先告诉我家里还有一个小妹妹?保密工作做的这么好啊?我说,错了,我不是小妹妹,不要以为长得像就是姐妹,不可以是小姨和外甥女啊!笨死了!暗号也不用对了,刷脸时代提前了,我的脸就是暗号。
(我15岁)
原来小姨夫出站后没有看到接车的人,便一路自己找到了外婆家,这点小事根本难不倒侦察兵出身的他,这便是我和小姨夫的初见。等到小姨组和小舅组回来时,我和小姨夫已经很熟了,小姨夫给我买了一个当时很高级的新款铅笔盒,里面可以放镜子。后来转正成了正式小姨夫后,他还给我了全套的女式军装,我很喜欢,穿了很久,也算是圆了山寨军人梦。
高中毕业我独自第一次走出上海,先到安徽后去洛阳访问,小姨夫还带着我去他所在的军营参观,让我感受军人生活;我还入住他父亲所在的红军院,听姨夫的父亲红军爷爷讲述长征和战争故事,了解军人世家的不凡经历和光辉历程。
小姨夫生在军营,长在军营,戎马一生,后来转业到了公安系统。而小姨经过努力,离开拖拉机厂,到了税务局工作。我一共去过洛阳两次,在两个阿姨家都住过,在洛阳的经历后面会续写。
(我穿着小姨的税务局制服拍的照片,也是圆了我错过的那个职业梦)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