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9月10号 22点 阅读 10618 评论10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舔
石腊红
小时候,家里来了乡下亲戚,一下子热闹起来。父母亲忙前忙后招待客人。
吃早饭了,一家人围着桌子。一点酱菜、乳腐,每人一碗粥,不时发出"嗽、嗽"的声音,吃得很有劲。差不多时,突然,眼前的一个镜头让我惊呆了。这位亲戚双手捧住大碗,放在嘴边,吐出舌头,一下一下地在舔碗。这是为什么呢?这吃相也太难看。我不由得在心里产生疑惑和嗔怪。
父母亲在旁看了毫不见怪,眼中还有几分赞许的目光。事后,父母亲告诉我们,这是老家的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他们不舍得,不愿浪费粮食。
有一年暑假,我和弟弟去乡下玩。那时,老家的主食是玉米、麦片,很少有稻米。祖母见到了上海来的孙子,非常高兴,拿出不舍得吃的米煮成饭招待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吃杂粮,多是玉米煮粥、煮饭。当我们喝完玉米粥时,碗里还有残存,没有办法吃干净。这时,祖父母笑着说,要我们去舔,或者用手去刮碗。尽管心里很不情愿,可长辈的话还是要听的,于是生平第一次拿起碗,舔了起来,舌头一伸一伸,再用食指一刮一刮,把这个碗弄得干干净净。
在乡下期间,走亲访友。住宿在亲戚家里,吃饭时,看到舔碗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谁也没感到奇怪。经这么一舔一刮,本来碗里残存着的玉米糊都去了肚里,碗里光光的。那时,我还小,就是不明白,舔碗能省多少粮食?再说,那个时候老家虽不富裕,但是过日子还是可以的,还在乎这一点点?
上了小学,读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道了,一粒粮食由农民伯伯种出来,是那么的不容易。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有了饿肚子的亲身经历。家里的米吃完了,每一只碗干干净净,就是要舔也没得。看着空锅,看着嗷嗷待哺的我们,父母亲心急如焚,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我父亲一早赶去七宝郊区采购蔬菜,才得以聊补无米之炊。
此时,再想到那个舔,有了点明白。
舔,这是光碗的一个动作。残存的玉米糊粘在碗上还不少,如果不吃干净,便会在洗碗时被冲洗掉而白白浪费,一次、两次不算多,日积月累就会聚沙成塔。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没有!只能用舔和刮的办法。相比较,舔比刮更方便一些,自然首选舔。
舔,这是农民对粮食的珍惜。在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祖辈们靠天吃饭,经历过丰年、灾年,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这是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敬畏,是中华民族一种厉行节俭传统美德的体现。
后来,乡下的主食改为稻米,不吃玉米糊了,碗里没了残留,再不用舔碗,再也见不到舔碗。但是,这个动作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在餐桌上提倡"光盘行动"。一个是"光碗",一个是"光盘",其目的都是不浪费。想一想,有时亲朋好友在酒店聚餐,吃好后,还有哪么多菜留在桌上,如要打包带走总感到没面子,就是没动过筷的也没人要。其实,比较起用舔来"光碗"又何妨呢?倒掉的是剩菜,流走的是血汗啊!当然,光盘还有一层意思是,吃多少,点多少,不要浪费,这是主要的。
要说生活条件,现在比以前不知好多少,再不是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的年代,更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现象。但是,丰年不忘灾年,要有忧患意识,要用"光盘行动"唤醒对粮食的珍惜。因为,珍爱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