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闻史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四到铜山街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9月14号 07点 阅读 10493 评论4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四到铜山街

 

谷 梁

 

应邀到地处浦东洋泾的望江驿1号,配合“四史”教育讲述《浦东滨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自然想起距望江驿不远处的铜山街,想起留下深深记忆的一件件往事。从铜山街的历史性变化,也感受到一个地区改革开放中的发展进步,看到浦东开发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果。

 

 

浦江边的望江驿1号

 

历史上的铜山街

 

浦东历史上,曾有一条东西走向名为铜山街的道路。铜山街不长,它的故事,它的历史,承载着一个地区的记忆。讲述铜山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也是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

 

铜山,为江苏徐州地区的一座小山。历史上曾作为县名,称铜山县。民国初,曾撤销徐州,由铜山县取而代之。

 

起自民生路,迄傅家宅的铜山街,据传与一批江苏铜山人定居此地有关。铜山街一带原为黄浦江边的滩地,地势低洼。19世纪末,沿江一带建起了一批码头、仓栈,美国、日本的经济势力也乘机抢占岸线,侵噬公地建造码头。众多的码头,吸引了大批逃荒难民,为养家糊口充当码头工人。江边逐步形成了一个个以铜山人为主的棚户区。随着定居人口的增加,当地傅姓旺族在附近建造了18间出租房屋(又称十八间),用于开设米店、烟杂店、豆腐店等,成为浦东洋泾地区靠黄浦江最近的东西走向的小集镇,铜山街、十八间也成为人们熟知的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差的居民区。小区内道路狭窄,卫生条件差,社会治安问题也突出。

 

 

《浦东老地名》中记录了铜山街历史

 

 

道路狭窄的棚户区

 

初到铜山街,处理暴雨后的群众集访

 

1993年1月,我分配到刚组建的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工作,具体负责宣传、信访等业务,当时的办公地点在浦东大道141号的2号楼。

 

 

浦东大道141号2号楼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7月16日上午10点,2号楼门口突然涌进了30多位“特殊”的上访群众(当时管委会办公室外不设门卫,没有保安,群众可自由进出),其中一些年纪大的还手拿破脸盆、旧铁桶,敲得叮当响,还有十几个中年人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吵吵嚷嚷要领导接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面对突发情况,我叫办公室的同志先把群众引到机关食堂。经了解,7月15日的特大暴雨,地势低洼的铜山街、十八间地区居民家都遭了水淹,要求领导排忧解难。我当即对集访群众讲:你们的困难政府一定会尽力解决。一刻钟后,我会与有关单位的领导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请你们放心。群众听后,激动的情绪也平息了下来,并迅速离开了管委会大院。

 

一刻钟后,我与歇浦路街道(现为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办公室信访处等领导一起,具体研究了排水方案,并调集了沪东造船厂、庆宁寺消防队的七辆消防车和13只抽水泵,突击排水,至深夜12点,积水才全部排完。

 

 

遭水淹的铜山街居民区

 

事后,又抓紧时间为低洼的铜山街地区铺设了300米长、直径300毫米的下水道。

 

1994年年底,由于机构调整,我离开了信访工作。但两年的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信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群众上访,尤其是集访,尽可能到现场处置,快速处理。离开信访工作前,我把41个成功的信访案例作了整理,交给了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黄玉昌,请他主编《桥梁与纽带》一书,也算为信访工作做一件好事。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记录铜山街群众上访的案例,题为《这里恢复了平静》。

 

 

记录信访工作的《桥梁与纽带》一书

 

再到铜山街,组织察看棚户区拆迁改造

 

2000年8月,浦东新区建政。我分配到新区政协工作。

 

在政协,每年要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视察活动,以便更多地了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去履行政协委员的义务、责任,做好参政议政工作。而2002年的政协委员视察,有一路是重点视察铜山街地区的棚户区拆迁改造。

 

当我与政协委员们来到铜山街区的动迁工地,已看不到原先低矮的棚户区,建筑机械的轰鸣声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使整个工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当我们了解到,不久的将来,原先的铜山街将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广宇,曾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群众也会喜气洋洋地搬进新居。

 

从铜山街的变化,犹如一个缩影,让我看到了浦东的明天更美好。于是动手以铜山街的巨变为素材,撰写了《浦东的明天更美好》一文。

 

 

发表的《浦东的明天更美好》

 

为组织《2号楼纪事》稿件,再看铜山街

 

201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而浦东大道141号院内的2号楼,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见证,被永久保留。这幢小楼内,经历过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上,作出过一次次重大决策,在中国改革开发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这幢小楼,也是浦东开发初期的行政中心、指挥中心、工作中心。为了把浦东开发的历史记忆留住,把浦东开发的精神留住,把浦东开发先行者的情感留住,纪念浦东开发20周年之际,浦东新区文史学会、浦东新区党史办公室、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署联合编辑《2号楼纪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当年在2号楼工作过的领导及广大干部亲历、亲闻、亲见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原歇浦路街道两位干部写的关于铜山街群众上访及处置经过的文章,而我看到文章后,又一次来到铜山街,切身感受巨大的变化,分享浦东开发的喜悦。

 

 

纪念浦东开发20周年的《2号楼纪事》

 

 

记录铜山街群众集访的文章

 

在望江驿中讲述铜山街的故事

 

今年的七月、八月,应邀到地处洋泾的望江驿讲述《浦东滨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自然会想到望江铎不远处的铜山街,想起留下深深记忆的那些往事。我想,铜山街的故事,也应分享给年轻的一代,让更多的人从“小地名”中,看到历史,看到社会发展的“大文化”,这对当前开展的“四史”教育,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望江驿中的演讲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6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