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9月10号 16点 阅读 10411 评论26 点赞6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在朱家角行走,踏石板老街,探深巷幽弄,走拱型石桥;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其次,朱家角内还有二园须去探访,即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让我们先走进课植园观赏一番。
课植园曾是当地巨贾马文卿的私宅,是朱家角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耕读”之意,题名“课植”;反映了中国百姓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
课植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驳岸。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历时15年,花银30万元。园主人马文卿身体力行,亲自游遍江南园林,在这15年的时间里,马文卿不惜车马劳顿,去苏州,进沪城,遍访江南园林,从中吸汲精华,每见一处胜景,详细了解,均不放过。不仅如此,他还把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巧妙地糅进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中。虽然园林的整体风格并不如江南园林般统一,但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当时的西洋建筑风格有机的融合,使整座花园造型独特,规模宏伟,风格各异,成为中西合璧的庄园式花园典型。
园林整体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是上海民国时期最大的园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能够精心营建这样一个景色优美的庄园,可以看出当年的园主对于园林的创建是煞费苦心的,也可见主人的实力之大。
课植园以它独有的风格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课植园的大门临着水巷,大门处看着很不起眼,显得平淡无奇。
进入大门,当你步入庄园时才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尤其是穿过几道厅堂后会看到庞大的花园。
在课植园的正厅当中,挂着一幅对子:“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意思是:读书学习,学一千能悟出一万个道理,种稻种麦,劳作九个月应休息三个月。可见园主人是一个知事达理、爱学习、又喜欢亲自动手干事的很开明的读书人。
首先进入的是连续的厅堂建筑,包括轿厅、会客厅、迎贵厅等,厅堂里雕梁画栋,装饰十分考究。
穿过厅堂是一条曲径通往花园的小路。
整个园林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园林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石碑马头,与园主人的姓氏相关。
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即课园和植园。课园是主人一家生活学习区,植园则是娱乐耕作区。
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是朱家角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
庄园内一座标志性正方形五层楼,顶端饰有四角形亭子,称“望月亭”,雄伟壮观,气势非同一般。是园内最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水月榭。围墙上饰有城垛,似小城楼。围墙中间和两旁有洞门。
园内布景既有明清园林之样式,也有近代民国之风格,这也是课植园最大的特色之一。
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真乃集江南园林之大成。
马文卿较早接受西洋文化,因而课植园的设计结构和所用建筑装饰材料,很多都采用中西合璧的形式。
课植园内与众不同的九曲桥。
假山区内是以太湖石堆砌而成,形成迂迥曲折,如人迷雾的格局。
园内引水筑池、叠石垒山,在假山上建有独具特色的亭子。
恬静安宁、舒适自得,园内的池塘假山、亭台楼榭尽收眼底。
一座“课植桥”,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
藏书楼。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有机糅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
园内道路迂回婉转。
园内原建筑两百多间,房房相通,房屋相连。来到了主人卧室的楼道。
课植园的主人马维骐,字文卿,生于1853年,祖辈世代是盐商。马文卿长大以后,一面经营祖业,一面经营铜锡行业,同时还兼做海外贸易,是当时朱家角最富有的人之一。
马文卿在朱家角辟地建园时,时龄已五十有八,但遗憾的是,十五年的呕心沥血后,也即园竣之时,却是马文卿的谢世之祭。马文卿七十三载的人生,在1927年戛然而止。晚年本该享受一段清幽、快乐的时光,却天命难违,撒手人寰,这是马文卿所始料未及的。
朱家角与其它古镇相比分外不同的是,古镇中心隐藏着一座园林建筑——课植园。在私家园林建筑中极为罕见。
文/摄影 国强
信纸作者:国强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