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9月12号 11点 阅读 10534 评论10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次日上午7时半出发,从嵊州市大酒店,乘大巴经过近2个小时的颠簸,顺利抵达浙江新昌游,由聋人导游带领我们第一次走进外婆坑村。它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的外婆坑,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一路只顾自拍,倒没拍几张像样的照片。村子有少数以前革命时期的物件展览。还有一个噱头,有基尼斯纪录的天下奇棺(棺木)。
外婆坑地处穿岩十九峰景区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内。走进外婆坑村,沿途穿岩十九峰、火山遗迹奇观、月亮湾、小九寨、丹霞壑壁,景点众多,一路上奇峰幽谷、山清水秀、溪流潺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通过我们游客参观了解,为进一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引导聋人朋友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将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心中牢牢扎根。外婆坑村将民族元素融入文化礼堂建设,用红色走廊、文化长廊展示革命先烈、先祖先贤、道德模范等的光荣事迹,建文化陈列室、少数民族风情馆、民俗博物馆展示外婆坑村发展历程、民族文化,奉上一道文化“大餐”。红色革命圣地的毛主席纪念展厅、林氏宗祠……这些都是外婆坑村人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作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文明村,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在外婆坑村随处可见。参观了嵊新东游击区纪念碑、红色文化陈列馆、带有毛泽东雕塑的红色土楼等红色文化足迹。
30条家规家训被编撰为三字经,挂在各家各户门口,文明和谐深入村民心中。每逢有90岁以上的老人过大寿,村里都会精心准备节目为老人庆祝。同时,外婆坑村还有一个优良传统,每年除夕全村100多名村民都要聚在一起吃晚饭。 11道团圆菜象征11个民族,吃团圆饭,过吉祥年。
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一个古朴的老村,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这里成为了一个少数民族村。
村里建筑古朴、保存完好,风俗独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是个少数民族媳妇村、有苗族、傣族、白族、壮族、彝族等数十个民族的菇凉嫁到外婆坑安家落户,这里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最好去处,被誉为江南第一民族村。
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贫困,村里流传着几句俗语:
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
上图为石壁碑文刻红字写着“上外婆坑
公元1991年初,新任村书记的林金仁动员全村劈山开路,因山路崎岖,资金短缺,难度很大。初冬,时任省长的沈祖伦到村,看了后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一缓”,林书记拍着胸脯说:“沈省长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60天后路通,省长再次到村,大赞林书记。后来就有了沈省长9上外婆坑的故事。”
一条路:崎岖山路变坦途
过去的外婆坑村不通公路,自然条件非常差,外出只有两条路,一条“打石路”,一条“五岗路”,五岗路可通镜岭镇,可是走这条17.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要翻过五个山岗,非常不方便,而“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崖石壁上凿出的20厘米宽,60米长的“鸡肠道”,一面倚着峭壁,一面临着溪坑,十分难行,一到下雨天,路就被淹了,根本没办法过去。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尝尽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岭”的苦头,天天盼着修一条路。
林金仁深感出行不便,限制了村里的发展,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必须先修路。1991年,林金仁提议修一条环山公路。初步测算下来,建这条全长3.5公里的公路,需架桥8座,劈岩填土2.5万立方米,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56万元。面对重重困难,林金仁想尽了办法。为了筹集资金,林金仁决定跑部门争取。那一年,他跑了86趟县城。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他凌晨三点半就要起来,走路到安山洞口坐车,到县城后,到政府各个部门跑来跑去,一天跑到晚,跑破了整整三双解放鞋。为了节省4元钱的宿夜费,他就坐夜班车到镜岭,然后走三个多钟头才能走到家,到家时实在太累了,鞋也不脱就累得睡着了。
工程进展到自然村外坞村的时候,必须劈开一座很高的岩石,没有资金,没有炸药,靠人工开凿进展十分缓慢。这时,省长沈祖伦专程来外婆坑视察,看了这个工程后对林金仁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一缓。”林金仁就拍着胸脯说:“沈省长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加班加点、起早摸黑地做,结果60天真的打通了路。老省长沈祖伦被林金仁感动,就有了后来“沈省长8上外婆坑”的故事。1992年8月18日,外婆坑这条创业致富路全线竣工,自此,村民告别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岭”的时代。
林氏宗祠留影
"林亚天"后代的传承
外婆坑,96%的村民为林姓。在村中央,供奉着全村人民共同的祠堂,林氏祠堂。村前有林则徐雕塑,村中林姓者是从福建迁移而来的林则徐后代。林则徐决狱公正,敢于搏击豪强。为平民伸张正义。他毕生清廉,一身正气。在民间有"林亚天"的美誉。外婆坑人传承了祖先的浩然正气。以祠堂为纽带。以“正派做人,公正做事”为“家训”。在新时期,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团结全村人民,发扬正气之风,传播正能量。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走上红色土楼参观毛主席纪念展厅
九峰乡白柯湾村是浙闽临时省委成立旧址,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在这里开辟了浙南革命根据地,谱写了辉煌的革命诗篇。
看红色长廊 寻红色足迹
在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外婆坑村革命史迹的基础上,外婆坑村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境活动纪念碑和“红色足迹”长廊,重现了当年的革命斗争史迹,将革命史迹与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有机结合起来。现如今,外婆坑村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了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红色长廊
走进外婆坑老屋
在外婆坑革命老区纪念亭前驻足瞻仰
外婆坑革命老区纪念亭景观
嵊新东游击区纪念碑
据了解,1948年4月,中共浙东临委为进一步打开台属地区局面,建立向南发展的基地,决定建立中共嵊新东县工作委员会。7月,建立小团结部队和浙东行署第九办事处;8月,该部挺进暖谷山,建立游击基地,新屋台门是中共嵊新东县工作委员会、浙东行署第九办事处的主要驻处。中共台属工委委员、浙东行署第九办事处主任丁友灿,嵊新东县工委书记寿菊生和委员潘月英,吕少英等曾在此居住和活动。直至1949年5月,新昌县城解放和游击区接管干部进驻县城,中心联络站完成历史使命随之撤销。
2018年12月,新昌县人民政府在此设立革命遗址纪念碑,以此纪念这段历史。
墙上石碑刻红色字写着——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在村里,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天下第一棺”。长12米,宽2.9米,高4.2米,用树龄118年的杉木制作,寿棺前端书有“福寿万全”合体字,寓意长寿高福、富裕有财。旁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的证书(下图)。寿棺之巨大,占据了整座屋子,用手机拍怎么都拍不全。
外婆坑地处穿岩十九峰景区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内,这里建筑古朴、保存完好,风俗独特、民风淳朴。
聋人游客一行在参观结束之后合影照片留下美好的纪念,做为有意义的回忆。
信纸作者:金宗林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