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8月06号 20点 阅读 11813 评论17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地下有蛐蟮
邵嘉敏
大热天,一场雷阵雨后,几条蛐蟮在小区路上艰难地扭动身姿,这是蛰伏在土地内的蛐蟮爬出来透口气。我把它拨回路边,也让记忆激活并闪回起来。
说到蛐蟮,大多数人是熟悉的,城里人叫它蚯蚓。乡间地头,只要翻开土就有它。它没有脊椎,也没有牙齿,又聋又盲,仅是一、两指长的柔软蠕虫,身貌丑陋,体肤有粘液,作用顶多是松松土壤、钓鱼作饵料和喂饲鸭子。
那些年,农村的人少不了养些鸭子,鸭子最喜食的当数蛐蟮。开春后,农人落谷播种需在旱地里放水车田,经过一个冬季蛰伏的蛐蟮浮出水面。赤足在早春冰冷刺骨的田里拣拾蛐蟮,从孵坊内刚捉来的小鸭正好食用美味。“一虎口”长的大蛐蟮,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鸭是吞咽不下的,就要用剪刀剪成小段,再拌些莴笋叶,也算是荤素搭配。待早稻秧茁壮时,蚕豆、小寒已采摘完,田里收干净,一放水,蛐蟮层层叠叠,一抓一大把。赶一群“潮头鸭”在水田里,那是它们最欢快觅食扑腾的好时节,仿一句名言叫“春田水暖鸭最欢”。这也要揪准时机,放水车田半个钟头间是蛐蟮最多最好拾的,拾回去也是最能养活的。待吃足水分,要么奄奄一息、爬向田岸,要么舍身取义、腐烂成肥。
蛐蟮是传统的钓鱼饵料。不过这个蛐蟮是细小的红蛐蟮,生活在牛棚、猪棚周边。我挖过它,养过它,以它钓过鱼,还在脱离田地后买过它。以它钓鲫鱼再好不过,但钓菜花塘鳢鱼,它不如青蛐蟮。那是后话。
做农人时关心的,主要是青蛐蟮。它们的有无、多少,能反映出地力的肥瘦。资料表明,一条体重不足30克的生物,身体结构已经高度适应了地下生活。它们的活动改变了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提升了土壤吸水与保水的能力,丰富了土壤中的营养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以说,蛐蟮的活动让土壤更加适合农业种植,它们与人类共同协作,从大地上攫取赖以谋生的资源。
蛐蟮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耕翻、松土让它断成几截,照样愈合生存。可能有人不知道,它会发出“唧唧唧”的声响,很像赚绩(蟋蟀)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连续、时而间断,发声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变调…… 堪称大自然最出色的歌手。实际上它没有发音器官,是在地底下身体与土地磨擦时的鼓胀声。
蛐蟮干还是很好的中药材,称“地龙”。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它。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有一段辰光,蛐蟮多到捉不完,鸭子吃不完,只好放归大地。一趟到镇上去,我有心到国药店请教,是否收购地龙干?药师说,要的呀!只是一定要品质好!于是,趁车田,捉来一提桶蛐蟮,用剪刀从头到尾剥开,以清水洗净,摊在竹榻里晒。一弄才知,这东西很难晒干。早晒出,夜收拢,大概晒了起码十个日头才硬板干爽。交到国药店,换得了差不多三元钱的收益。故伎重演,可惜,要么落雨多、日照少,发霉了;要么晒在外头,逢雷阵雨来不及收进,一包烂污。大伏天里,我还不顾大汗淋漓,尝试着在低矮的灶披间里用煤球炉烘干,一不留神烘焦了,前功尽弃。以后,就不弄了。
资料显示,从饲料应用看,它富含高蛋白,适合动物食用;从食品应用看,日本等一些国家早已制成美味食品;从环保应用看,它能处理垃圾及废物来生产优质有机肥料,还能清除或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再见蛐蟮,散发点感性。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丑陋的、不起眼的、平凡的蛐蟮,其品格还值得人类敬佩:不知疲倦,不顾劳累;不图享受,不求索取;自食其力,自我愈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一呼一吸、一伸一缩、一退一进间,生命搏动衍展,大地得以富饶。
自然界的美,在于它的广袤无垠,也在于最细微的地方。我们已经进入了太空,对浩瀚的星空进行探索,地底下许多未知也等待人们去揭开神秘的面纱。由蛐蟮,我感受到了大自然在无声中给人们的万象与启迪。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