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7月12号 17点 阅读 10277 评论22 点赞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去买菜,碰到一堆人围着,还有警车在旁,出事儿了,凑近果然。只见一辆残疾车停在十字路中央,一边的侧视镜和门帘被撞飞了,落在了地上。上海拯救拖车已经到了现场,两名拖车工人正将残疾车的前轮搭上拖车。没有见到残疾车的主儿,也不知道到残疾车上是否有乘客。如有的话,估计一定与车主一样,是送到医院去了吧。下图为上海拯救服务车辆正在处理出车祸的载客电动残的。
小时候,弄堂里也见有几个肢体残疾邻里,那个时候只有拐棍,哪有轮椅,梗没有残疾车了。他们初中毕业后一般都被安排到街道集体所有制的里弄工厂,拿一份最低的劳动报酬。记得有一位患右腿小儿麻痹的姑娘,为了不挤公交车去上班,硬是在那条坑坑洼洼的杭州路上学骑自行车。她是靠着右臂胳肢窝下的那根木头拐杖一圈一点的支着,带动左脚转起圈儿,骑车向前的。
改革开放,有了第一任的残协主席,有了张海迪,国家拿出了多一些的资源投入残疾人事业,上海几乎所有的马路都铺设了盲道,几乎所有的大楼都安置了残疾人通道。国家还设立了残疾检测机构,发放残疾证明。我一表嫂因为腰椎动过手术,也拿到了残疾证明,每个月还有300元的残疾补贴。尽管她几乎不消停地在微信里发送着境内外旅游的图片和录像。
残疾车是跟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残疾人生活的。有了残疾车,残疾人可以方便地出入医院、公园等公共区域。只是一开始的残疾车后座似乎只有一个座位,是考虑方便家属随身看护而设置的。或许是张海迪考驾照,开轿车的故事太激励人的缘故,ZF竟然鼓励残疾人自食其力,甚至于网开一面,给残疾车发放了营运执照,于是改装后的残疾车加宽了后座,一个变俩,还搭起了遮阳雨棚,俨然一副“准差头”的样子。不少的残疾人加入了残疾车做生意的行列,有载人的,有运货的了。只是,究竟是残疾人,运行中事故不少,社会反响强烈,有段时间被叫停了,甚至还专项整治过,收缴了驾驶营运证的。
然而,随着上海大都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天南地北的人群来到了上海。于是,在十里繁华的南京路,在万国建筑群的大街小巷,在外滩观光大道上响起了“十元,外滩;十元,外滩”的揽客声响。一开始是类似老上海的破三轮,再后来就换成改装过的“残疾小摩的”了。也不见娘舅管,更不见叔叔撵,倒是那些蹬车的不外乎的都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口音,在霓虹溢彩的光影下,在车水马龙的缝隙里风驰电掣般的呼啸而过,几乎就是替代了公交的短驳,生意特别地红火。
原来也未必关心过残疾车。只是几年前,在小区里看见一辆白色的“小小的轿车”,觉得是哪儿来的新款轿车,于是拍了照片,写了篇短文。现在看来,就是当下遍布上海的电动残的的前身了。当时,不知是哪家爷爷买了用来接孙子上学的。记得媒体还专门为这种车辆能否上路做过专门的社会调研。这些或许是在“深山老林的乡镇企业”里生产出来的,没有国家“准生证”的非机动车辆,非“非机动车”的“中间变性车”,竟然悄悄地走进了上海人民的生活。不知是否由于这场讨论,似乎一段时间里阻止了这种车辆的上路。小区里的这辆“吃螃蟹”车也终因质量不佳,不到半年就轮子脱落而停在小区的绿化带里,孤零零地占据了一个平方米的场地,锈迹斑斑地烂得只剩骨架了。下图为这几个月小区里忽然多起来的见缝插针似地停着的电动残的,大有当年的星火,如今燎原之势。
最早,家小区的对面是棚屋,被拆迁后新建了红房子医院,来往的车辆人流就日益地多起来。本来就是单行道的一条小马路,一早,又是送医挂号的,又是陪护上学的,又是买菜赶早的,又是快递取件的,还有上下杨浦大桥的,不到十点钟根本不会消停。就因为红房子,堵车一直影响到周围五六条大马路,在高峰时同时瘫痪。这两年,突然发现,有很多的像这辆事故车一样的电动残的,在人流中东歪西倒地突破重重阻碍,将一个个的大肚子拉到医院的门口。原来,出地铁十二号线杨树浦路2号口,就会听到有人叫“红房子,十元;红房子,十元;走了,走了”。这段三公里多一点的路程就成了电动残的的专线了。下图为红房子医院门口等待客头的电动残的。
这段路,我上下班经常打的,也就15-18元,一个起步价多点。真的要佩服这些鼓起肚子的准妈妈准外婆了,难道你们三条性命只值5-8块钱吗?这荒芜了三四十年破败的杨树浦路,一个颠簸,随时可能就颠覆了一条小生命呀,忍心吗?只是,我看到更多的打的的,都是外地来上海的不熟悉道路的孕妇了。
细观这些堂而皇之地奔驰在这个大都市马路上的“幸(鑫)福”的电动残的,其驾驭者,几乎从外表看上去都四肢齐全,三大五粗,基本操着外地口音的,没有缺胳膊少腿的。当然,如果有像我表嫂一样脊椎开过刀的,除非孙悟空,我等是没有火眼金睛的,岂能看出。真弄不清ZF是否又允许残疾车运营了?也真弄不清是否外地的“残疾人”可以申请到上海市的“残的运营证”了?有人说我傻,难道不可以上海的残疾人将自己的残疾车“雇请”他人营运吗?因为那是他的生产资料,残疾人也是可以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赚钱生存的呀。
似乎看到过这样的资料。在国外,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是由国家福利来保障的。因此,残疾人也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也不会因为某些特殊人群网开一面,侵害其他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放在第一位的,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力。之后,才是不妨碍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力基础上的特殊人群的法律保护和福利支持。想一想,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说,为了残疾人就业(生存),就可以不顾其他公民的基本权力,让很有驾驶风险的车辆和人员上路,那其实是一种放纵,甚至是一种犯罪。所以,类似的情况,推而广之,就是我们要向先进的发达的国家学习,国家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弱势群体国家福利覆盖”的责任,而不是推卸甚至于放弃这种责任,鼓励和号召残疾人去“自我谋生”。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也是与社会主义不相称的,更与“小康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如果,我们的社会治理,社会福利哪一天真的达到了我想象的程度,我想,我们将再也看不到这种营运的电动残的,而看到的将是残障朋友们真正的,无生活之虑的,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容了。
多说一句,一直想说的一句无关残的的话。去年去厦门,厦门市区是禁止电动车上路的。所以,在厦门几乎看不到快递小哥驾驶电动车横冲直撞的情况(我也没有去了解厦门是如何送快递的,兴许都是小面的的邮政快递吧)。厦门的道路是清洁的、有序的、和安全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想,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竟然是快递小哥、无证残的漫天飞的国度,那一定是一件很煞很煞风景的事情。还真怕人家以为这儿是胡志明或者西贡呢。
我几乎每天都将电视固定在艺术人文频道,那里可以看到更多的发达国家的视频。我就在《狗班长》节目中看到美国送邮件的,都是开着邮政面的送货的。于是,我想,为什么不能提高一线城市快递行业的入门资格呢?也就是说,任何快递公司必须拥有小型的快递(邮政)面的。想想有句俗话,称开车的叫“铁包皮(肉)”,称开摩托(电动车)的叫“皮(肉)包铁”,面临危险,相对谁硬谁险,不用分说了。这不是做不到,也不存在成本高。现在一辆七座小五菱也就四五万,我司配的发动机才9千不到,真的专做快递面的,估计也就两万右点的成本了。当然,这也要扩展到美团,饿了吗等等的全部快递行业。甚至于专门成立快递面的租赁公司,或者让快递小哥融资租赁,作为入行的基本条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管理方法,创造一种新的制约机制,真要做到了,上海的马路就再也不是快递小哥座驾骁勇,横冲直撞的天下,行人行路也就不会再忧心忡忡,纷纷躲避了。
还附加一句,前段时间,娘舅在专项整顿电动车超速改装。我以为,上海应该向厦门学习,不说在外环、中环,至少应该在内环,先实施禁止助动车行驶的禁令。上海能做到不鸣号,不放鞭炮,垃圾分类,做到内环禁止助动车行驶,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就看领导们是怎样认识和定位“上海大都市”这个名号的了。
今天星期天,我又多想了。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