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余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从儿时的端午节探本源 (原创)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6月28号 09点 阅读 5630 评论0 点赞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从儿时的端午节探本源(原创)

(售余)

小序:从最质朴的活动,探索端午节的本源……

 

小时候,最盼望过节的。

在最长最热闹的春节过完后,从隆冬转而阳春,进而初夏,一路来到了农历五月。五月初五的端午即将来临。我的老家在巢湖流域,也临长江,它是古代吴楚交界处。过端午节被划分成两个阶段:五月五日和六月六日(农历)。“插艾蒿”,“制作雄黄酒”,“吃粽子”等习俗,是在五月五;“划龙舟”,“蓄兰沐浴”等亲水活动,是在六月六。

为什么“划龙舟”等亲水活动不是在五月五呢?一是因为五月五在巢湖流域的时令太农忙,抽不出空闲来;二是在巢湖流域的气温不太热,不太适合作长时间水中娱乐游泳等活动。端午节这样的分段安排在韩国也有类似。

                

 

 五月五日,江淮大地已是骄阳高照,气温熏热。山间绿叶棚荫,田间小麦金黄。各种中草药植物生长在最茂盛期。瓜果蔬菜也大量成熟上市了。人们迎来了一年的第一个收获的季节——“午季”(农历五月又被称为午月,五月五日是午月午日)。可是我好长时间不晓得农业“午季作物”的“午”是哪种含意,还以为是中午的“午”呢!

 

端午,在江淮及沿江地区,是水稻中稻插秧的季节。人们一边抢收小麦,一边抢插秧苗。“芒种”当前,“夏至”在即。昼长夜短,有谚语说,“小满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普天下”。五月的清晨四时,天蒙蒙亮,田野里已经是一片喧闹和蛙声。   

端午是个忙碌和丰收喜悦的节日。不论贫富,家家都有了新粮,春天的灾荒已经度过。

 

刚到农历五月,过节的前奏已经开始。在乡间,偶见一两个和尚沿村逐户散布“钟馗”神符来化缘:他们一家一张,家家都给他一些钱。亲友间的交往最突出的是翁婿家庭的往来:女婿们要给丈人家送绿豆糕,烟酒,桃子等水果礼品;外婆们也会给外孙(女),在出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送上“长命绳锁”,婴儿衣服,秀上八卦图案的肚兜。结为干亲的姨姐妹也在这样的节日相互送礼走动,亲热至极。

 

端午清晨,大人们到地里割回成捆的艾蒿,挑上几把最茁壮的艾蒿(或再配上几株碧绿的菖蒲剑叶),斜(靠)插在大门、房门、灶房等门的门框上,以及堂厅的书几上。那浓郁的芳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算是过节的开始。另将剩余的艾草,放在阳光下暴晒干,留作一种家庭必备的中草药。

 

早饭后,奶奶在家里开始准备吃的,包粽子。爷爷把买回来的雄黄,和酒调和,制作出“雄黄酒”。这个雄黄酒不饮只用(雄黄酒有毒性,古人可能很久以前就不喝它了,只作为外用药,这在皖、沪、陕的部分地区都如此)。首先,将一快熟的肥猪肉沾满雄黄酒,放在家里厨房的灶头,它就是一块的土制药膏。日后,如有小孩大人害疮生疖的,只要将这块肉去涂抹一下,不过三五天就好了。甚至像“带状疱疹”这样的疮毒也管用。

 

到了正午时辰,太阳高悬,风住气熏。野外蛙声鸟鸣不闻,虫蛇不见(老人说“在这个时辰从未见到蛇在外游走”)。爷爷把钟馗图符贴在大门上,又用艾叶把雄黄酒,涂抹在门框和房基石头上的各个角落。说是以后能驱逐五毒虫蛇。也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的眉心和身体各个部位,说是“祛病消灾”。讲究的还制作香囊香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

 

中午的饭菜最记忆的就是用新麦子石磨粉做成的面汤。人工擀的的面条,和老母鸡汤下在一起,平时是见不到的。那新鲜美味,只能用“馋”字来了结。这时,新的土豆也收回来了,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也很香。

 

端午前后是午季收种季节,大人们还是很忙的。但是这天,(集体)生产队再忙也会放假一天。学校是不放假的,但中午我们能在家里多待一会,下午课程学校安排少。吃粽子要等到傍晚了。端午的粽子是用新鲜的粽叶(箬叶)包裹糯米的,它在沸水中焖煮近十个小时,出锅时香气四溢,那舌尖上的味道久久不去。

 

端午节虽然每家都做好吃的,但还是有所差别。这天,邻居们相互送吃,孩子们最开心。不仅能吃到自家的美味,也能吃到别人家锅里的味道。

 

端午、中秋、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节日,相隔时间也大体相等。端午和中秋二节都是选择在新粮丰收之时。所以,总体说来,这二节主要是古代人们在庆丰收聚会。(端午)是采制草药,大搞卫生,预防疾病,带有休闲性的民俗活动。通过二节,人们庆祝丰收,村社聚会,相互交流来往,从而有所休养生息。就“端午”而言,吃粽子纪念屈原的含义,应该是后来加进去的文化内容。它又使得端午节增添了新的含意。

 

据考证,我国小麦(虽然原产地在西亚)文物出土的历史已追朔到四千多年前。水稻栽培的历史,在长江流域已有七千多年。而屈原是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后。从而可以看出:端午“庆丰收,采制药”的内容,其历史要远远长于“纪念屈原”的!

故以小诗一首记之:

龙舟竞渡夏时天,

屈子端午越千年。

艾草菖蒲门上挂,

也因思祭也休闲。

(作于2019.6.7,修改于2020.6.25)

(图片来自“百度”)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