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5月18号 14点 阅读 10199 评论2 点赞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叶永烈,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
著名作家叶永烈永远地走了。他是我十分喜欢和敬佩的当代作家。他基本和我们这一代人属于同时代的人,终年只有80岁。原本还期待他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这些同属一个时代的人写出更多的记实作品。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叶永烈式的作家去写出当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写出当代的风云人物,也写出一代人对我们生活的历史的反思与判断。而叶永烈正是他们之中最突出也是最优秀的代表。惊悉他的逝世,我们失去了同时代一位能给我们提供现代信息和历史资料的卓越耕耘者。叶永烈在纪实文学舞台上的位置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弥补。这对于我,对于我们一代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叶永烈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停下笔耕的脚步,我深为惋惜,有一种有天妒人才的感觉。
叶永烈是多产作家。我尤其喜欢他的纪实作品。这在他的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自己做过统计,他的纪实文学作品有1500万字之多。我尤其欣赏他写的现代人物传记和反映现代政治运动的作品。这些作品收入到他的《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中。特别是在文革以后,他先后写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陈云全传》、《胡乔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现重编为《四人帮兴亡(增订版)》)、《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等纪实传记。尤其要说的是,他对“文革”的揭露与批判融入传记之中,把极大的历史责任感变成了写作的动力。帮助读他的书的人们更深地了解了“文革”的前因后果,对我们认识那场十年浩劫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的藏书中几乎收集他的所有纪实作品,至今,仍然百读不厌,对我认识“文革”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据说,叶永烈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叶永烈选择传主,有三原则: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写作,已经成为叶永烈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 。人们,包括我之所以喜欢读他写的纪实作品,就是因为他的写作的方针和原则,既保证了他的作品的文学性,也坚持了他的作品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叶永烈病逝于2020年5月15日。再过一天,就是“文革”开始的标志——5.16通知发表54周年。这是一个巧合,也是一种预示——叶永烈之后,会有新的叶永烈式的作家继承叶永烈未完成的使命,把“文革”的人,“文革”的事,“文革”里那些难为普通人所知的“秘密”一一写出来,让人们更深地认清“文革”,痛恨“文革”,也让“文革”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