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宅家故事 游子归宗
发表于2020年03月17号 07点 阅读 5171 评论6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2月14日我在“老小孩网站”发了一个《抗毒宅家话瘟疫》的讲述,oldkids127949先生就在评论里问我:“您是延陵吴氏族人吗?”我回复他“是的”后,他就把手机号码告诉我,并要我的电话号码。我把我的座机、手机号码都告诉了他。我们就用微信视屏见了面。原来他是我的堂侄,认亲来了。
吴氏,出自姬姓,司马迁史记列为第一世家,因为泰伯、仲雍让位弟“历”(季历),使王位传给有才干的“昌”(周文王),历史上有“让天下”的美誉。兄弟二人辗转来到江南无锡一带,带来了农业技术,得到民众拥戴,建“句吴”国。传到第十九世孙寿梦称王,吴国日益强大起来。“延陵”是寿梦第四子“札”的封地,“延陵”郡望大致在江苏常州一带。“延陵堂”是“札”(季札,季是序次)的堂号,延陵吴氏是“季札”的后裔。
朱家角延陵吴氏一世“仕昌”由绍兴迁青浦(祖籍安徽休宁,为新安宗派八世孙),二世名“廷桂”。三世起,立字辈“洪文应世,元运康时”。三世有“洪宗、洪道”两支。朱家角延陵吴氏为洪宗后裔,洪道一支迁松江后就失去联系。朱家角分三支,大新街、蓝坊场、泰安桥西堍各一支。1931年修《吴氏宗谱》,把原来记在几张纸上的“延陵吴氏”朱家角分支第一世到第七世的资料加到第十一世登录在册。因“时”字辈已有后代出生,又定“光前裕后,树德务滋”八字作字辈。第九世各家留存宗谱。以后日寇侵略,文革时“扫四旧”,时代变迁,各家家谱荡然无存。感谢“上海图书馆”保存着一本,感谢青浦博物馆用《吴氏宗卷》的电子文本在《青浦望族》里写了“光前裕后 树德务滋——珠溪吴氏”一章,肯定了家族对朱家角米市的贡献。
时间一晃又过了86年,子孙已传到第13世“裕字辈”。2017年,大新街第11代孙吴光裕领衔编写续谱,于是分头联系,我则在博客上发了“寻亲启事”。借助现今通讯技术,除原谱第3世迁松江一支仍杳无音信外,朱家角三支后人有的在哈尔滨,有的在大连,有的在新疆,有居南京的,也有出国旅居的。 oldkids127949先生一家就在上海,他的祖父吴康麟(1909-1992第9世)自小就外出谋生,家谱上有名字,但从未联系过。他的父亲吴翔(吴时言)(1935-2015第10世)毕业于北大物理系。曾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和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跨两个学科),退休前任同济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系主任、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特别成员、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高级协作研究员等职。曾多次应邀去德、意等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中心访问讲学。1981年前曾参与我国核能的研究开发工作。为我国氢弹原理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共四项,1980年获国防科委科技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导师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可惜家乡人都不知晓。
这次堂侄吴刚在微信上发来他祖父母与他父亲的合影,他父亲与王淦昌的合影,弥足珍贵。他们的儿孙认祖归宗,叶落归根,又闻嫂夫人还健在,都是战疫居家意外的喜事。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