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呱呱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淮海情,苏州行(三)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2月15号 09点 阅读 10211 评论14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还在继续,不知何时是“拐点”。“淮海情,苏州行”游记便是在“宅家”的日子里断断续续地一篇又一篇。今天应该是“三”了。本来计划两篇结束的,但细想起来,“战役”不知何时了结,我的“游记”便是宅家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那就一改“干脆利索”的文风为“拖沓冗长”吧!只要老同学认可,别人再怎么评说都无所谓!

 

        今天应该写苏州东山“雕花楼”了。那天离开“席家花园”,我们便去了“雕花楼”,与“席家花园”有两个名字一样,“雕花楼”又名“春在楼”,而“雕花楼”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称呼,它的正名应该是“春在楼”。我想给老同学讲讲此楼的来历,以往写文章一般不会写来历的,因为我喜欢:短、平、快!但是这回不一样,反正宅在家里,有的是时间,所以将此楼的来历稍作介绍,权当让老同学听故事了!

 

  

      “雕花楼”的主人叫金锡,父亲早亡,全靠母亲缝缝补补支撑着贫困的家。他只读完小学,后来到上海谋生,金锡虽文化程度不高,但经商能力超群,经过多年奋斗,做棉纱生意发了财,成了“棉纱大王”,为感念母亲养育之恩,想接母亲到上海享福,无奈母亲故土难离,坚决不去上海,只求儿子在家乡造一座新房,给她养老送终。金锡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用17万银元,折合黄金3741两,召集了250名香山工匠,历时三年,建成了这座美轮美奂的“东山雕花楼”。

 

        我是第二次去“雕花楼”,记得09年陪父亲去的,那时没手机,也不曾写过游记,所以“雕花楼”与岁月的流逝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次再见“雕花楼”如同“初次见面”

 

       “春在楼”为何俗称“雕花楼”,进了楼,你才明白。“楼无处不雕,雕无处不精”,不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让你叹为观止。写到这里便想起去年二下广东,参观的“陈家祠”,记得郭沫若参观后留下一首五言绝句: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当然“雕花楼”远不如广东的“陈家祠”,但是在我眼里,这些精美的雕刻与陈家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雕人雕物雕景雕故事!仔细看,你会发现,每件雕饰品都是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

 

 

       我们在“雕花楼”的时间比较长,因为在室内,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潜心驻足欣赏是最适宜的了。在雕花楼,我们也拍了集体照,顺便将几张照得不错的个人照也放在文中,以便老同学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欣赏自己曾经的风彩!

 

     

        一下午两个景点,回到住宿地,晚餐吃大闸蟹!用过晚餐,本想大伙儿K歌的,没想到有个团队捷足先登,于是我们12人便自行开了个茶话会,海阔天空随便聊,有的还饶有兴趣地清唱一曲,有的却是第一回在同学前扯开嗓门唱几句,难得的轻松自在洒脱!以往每年聚会,一般均是聚餐一次,餐后便散,这回才有较充余的时间闲聊。

 

   

        今天是“七九”第一天,《九九歌》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河要开了,燕要来了,疫情拐点看得到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2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2人点赞

本文作者

顶呱呱

心态就是年龄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