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2月12号 10点 阅读 10143 评论11 点赞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终于熬不住去理发了。我戴了口罩,师傅也戴了口罩,活儿就在一言不发里完成了。这一熬又可以40天,到那时疫情无论如何该结束了。
从大年初一中午的例行家宴到现在,有十多天没有出门了;既然已经出来,不妨多走了几步,浏览一下这个突然变得陌生了的家乡。城市像一个蛰伏的巨兽,慢慢苏醒了,活泛了,比起前一阶段的“空城期”,人和车明显多了,也能碰到几位拉着箱子的行人。但是依然清静,依然寥廓,就像车墩拍摄基地里一个演员还没有上场的街景。行人步履匆匆,都像在“赶场子”,戴了口罩,即便说话也是含混不清。阳光灿烂,可是人们凝重的神色却让蓝天白云透着寒气。一切都显得不那么真实,弥漫着一种神秘莫测又飘忽不定的气氛。
真的像做梦一样,偏偏又是在这个本该是亲人团聚、喜气洋洋的春节。从一条“辟谣”的新闻到4万多人的确诊病例,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被拖进了一场“全民战争”,从最高指挥部到小小居委会,乃至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出门就是“爱国”,就是“战斗”,每个人都是与病毒苦斗的战士呀。现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最新的疫情报告,从每一个数据的变化揣测着战斗的进程。形势似乎朝好的方面发展,刚刚看到一条新闻是疫情会在4月以前结束(天哪,还得一个多月呀!),但专家又一再告诫拐点的到来还无法预期。这几天的担心是外来人员大规模返城给防病扩散增加的难度,可是看到每一个道口都在严防死守,每一条弄堂口都有人在检查和登记,心又稍稍安定了一些。决策者天天在前线指挥,医务人员穿梭于战壕坑道,老百姓把“家”当成战场,体制把全民动员的优越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小小病毒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退却和崩溃也是迟早的事。
上班族没有放过如此长的假,担心他们会产生什么心理问题。退休者虽然一直“宅”着,可同样心理不适。一开始认为“没啥了不起”,连口罩都不愿意戴,被年轻人大大奚落了一番;现在老老实实戴口罩,除非万不得已,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习惯孤独适应寂寞的还好说,苦了那些离开群体、离开社交就浑身不适意的大爷、大妈,想来是度日如年了。好在有手机,好在有微信,让自己焦虑和愤懑有了舒缓的渠道。我三月份跟朋友去泰国的计划泡汤了,每天公园去不成,只能在小小晒台上踏步踏,期盼着让这一切早一点、快一点过去;过去了还有长长的复苏期哟……
前几天网上疯传一张照片: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 的方舱医院,病床密集,一眼看不到边,虽不是重症,但对未知的恐惧是压倒性的情绪,然而在这弥漫着消毒水和各种药水气味的环境里,有一位年轻人在专心看书,心无旁骛,目中无人,完全沉浸在自己那个美妙的精神世界里。无数点赞,被称为“一股清流”,是因为大家惊异他在如此严酷的环境里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想想也是的,不管灾情如何,日子还得过下去;时间是自己最大的财富,焦虑、惊恐、六神无主、四体不安都是对它的挥霍和糟蹋,在做“战士”的同时,更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其实任何意外都是生活的常态,小到亲人的去世,大到灾荒、战争,有个体的,有群体的,有全社会的,还是那句话,在最初的惊慌失措以后依旧 两个字:“面对”。网友们点赞,还因为这位年轻人看的是一本600页厚的专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每当发生什么事情,民情总是撕裂,网络常常无休止地争论,可是很少有人认真倾听不同意见者的说道,更不会探本求源。于是只有情绪化,永远是情绪化,对提高自己的认知力毫无收益。而这位年轻人在非常时期执着于对真理的追求,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呢?
再扩大地想想,在目前严峻的形势里,全社会都是一个“方舱”,大家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少说一点空话、多干一点实事,做不了第一线的战士,就做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在不久以后的痛定思痛里,能够真正地汲取教训,迎接着永远的“意外”。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