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2月12号 09点 阅读 11083 评论13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赵家堡:“宋都遗迹”的前世今生
(汤加)
曾去开封寻觅宋都遗迹,导游却告知,彼时美轮美奂的宫殿、盛极一时的御街,早已被泛滥的黄河泥沙长埋地下。后来听说福建漳浦有一个叫赵家堡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汴京开封的遗痕,延续着宋王朝的血脉。于是,在去年12月,我偕同先生前去一探究竟。
历史烟云
走进赵家堡,乍一看,连接村巷各户的石板路,几排低矮的闽南古厝,几棵独树成林的老榕树……稀松平常,若不是斑驳的城墙,晃动于城头荒草的提醒,很容易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闽南村落。
可向导说,赵家堡是微缩版的宋都汴京。
跟随她一一参访,眼前的景观还真印证了她的说法。历史上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重,赵家堡也设置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汴京高耸的铁塔和潘、杨两湖,均被复制于赵家堡,只不过石塔代替了铁塔,高度只是铁塔的十分之一。莲花两湖代替了潘、杨两湖,也建有连接两湖的石桥,上面还刻有“汴派桥”三个大字,饱含着营建者的良苦用心。
赵氏皇族如何流亡到此古时的蛮荒之地?
靖康之变。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中原国土全部被金人占领。钦宗之弟赵构无奈南逃临安(今杭州),建立小朝廷,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直把杭州作汴州”。“西湖歌舞”终究挡不住蒙古铁骑,历史的悲剧最后落到了一个年幼的小皇帝头上。丞相陆秀夫为免受羞辱,顾全皇室最终的体面,背着小皇帝在广州崖山投海殉国。从此,一个320年的大宋王朝,被呼啸的狂风和汹涌的海浪无情吞没。
所幸这场大灭绝中竟有幸存者,在厮杀和海浪中幸存的,是宋朝后裔闽冲郡王赵若和一家及侍从多人,就于浦西积美(现为赵家堡)登岸。
为逃避元军捉拿,苟延残喘的赵氏皇族改姓为黄,隐居浦西这块畲族人积聚的荒蛮之地,造置产业,以度时光。悄无声息蛰居百年,终于熬到元朝垮台。经明太祖朱元璋特批,宋朝皇族后裔获准恢复赵姓。就此,赵若和及族人终于盼到了深山出太阳。他的十世孙好学考上了进士,官至地区的按察使(现地市级)。十世孙及后人,为了皇家的荣耀与梦想,曾两次派人,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的建筑布局,回浦西后,依样扩建外城,还增加不少思慕祖宗帝业的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赵家堡” 的模样。赵氏后裔对于赵家堡的营建可谓煞费苦心。堡内的一门一楼、一字一联无不蕴含着象征与暗示,小心翼翼地倾诉着族人对于大宋辉煌岁月的向往与缅怀。
堡内最具标志性建筑“完璧楼”,匾额中的“完璧楼”三个字,以奇特的书写方式,吐露着营造者“完璧归赵”“宋在元上”的心迹。在供奉着闽冲郡王赵若和画像的墙壁上面,有一块“源远流长”的匾额,而门楣上另有一块匾额——“汴派流芳”,均昭示着赵宋血脉源远流长,历经朝代更迭及沧桑变幻依然生生不息。
堡内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他们将正门朝向北方,而将南门用条石封死,暗示赵氏后人只许北向追怀先祖故地,而不再南逃。
还看今朝
赵家堡这个赵宗王朝的遗梦,历经世事沉浮,现已归于平淡。对于赵家后裔,大宋与汴京,也许偶尔入梦,终究年代遥远已经模糊不清,还不如眼前的生活来得真实,他们已经习惯于太平盛世的悠然岁月。你看,村中的老人三五一群,坐着晒太阳、拉家常;小孩在老榕树下追逐嬉闹,见着游人还争着躲进墙角;村里不时会有扛着锄头的村民走出城门,下地干农活;几条黄狗在空寂的场地上走来走去,悄无声息,好像与赵宋王朝了无干系;倒是几头黄牛吃饱喝足,匍匐在肥美的草丛中,安然地反刍着一个逝去王朝的光荣与梦想。
游完已过午时,我俩在向导家开设的农家乐就餐。随意点了两菜一场,蔬菜是直接从宅边的地里摘的,盐鸡是他们家自制的,简单的农家小菜,因为有了赵家堡凝重而又闲适的韵味加持,味道胜过山珍海味。我们边吃边与向导闲聊。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老公经营着生意寡淡的农家乐,老人帮带孩子,她负责种菜和孩子上下学接送,为补贴家用,还出任兼职向导,一天接单一至二次,每次30元。 向导家算不上富裕,生活却怡然自在。
旅游大潮如春风一般吹遍祖国大地,赵家堡显然也看到这个致富商机,村中,到处是开工翻建旧宅、新建新桥的工地,那轰鸣的绞搅机声,一如吹响的号角,不时地鼓动赵家堡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向着富裕的道路奋进。
用不了多长时间,赵家堡北门外,那座售卖10元门票的简陋小木棚将被拆换。区区30元将再也请不了导游。农民的口袋慢慢鼓起来了,到那时,赵家堡还会有如今的傭懒和静谧吗?不好说。
但我还是希望,将来的开着店铺客栈、茶楼酒肆的赵家堡,不会过于繁华嘈杂。炊烟袅袅、更梆声声、鸭群游弋、鸡鸣狗吠,还是赵家堡的日常风景。而大宋的繁盛与衰败、骄奢与凄楚、无奈与希冀,是否还会让如今的赵家子孙依稀入梦?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