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12月02号 10点 阅读 7916 评论7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从“吃饭”话题谈起
(黄嘉云)
“吃饭”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遇到的事情,但有时候,“吃饭”也涉及到政治,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政党的形象,关系到社会风气,民心所向。
我们到福建厦门鼓浪屿旅游时,知道有一个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加庚先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蒋介石、毛泽东先后请陈嘉庚先生吃饭。蒋介石请陈嘉庚先生用了8万元,极其铺张,而毛泽东自掏腰包请了陈加庚一顿农家饭。一顿饭陈加庚先生作出了一个判断,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建国初,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从苏联回国,第一站是哈尔滨,松江省委请毛主席吃饭,上了很多菜,其中有飞龙是国家保护禽类。毛主席没怎么动筷,饭后主席讲了不要大吃大喝。第二站到了沈阳,上的菜比哈尔滨还多,毛主席终于忍不住说:“这次我和恩来路过东北,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东北的工作情况,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可见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就非常厌恶大吃大喝,并把它与亡国联系在一起。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不到20天,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这八项规定涉及到干部深入基层工作作风、精简会议、精简文件、改变新闻报道、历行勤俭节约,严格办公用房,用车及生活待遇方面的规定。而给老百姓感受最深、最明了、最直接、最拥护的就是反对公款吃喝。
十八大以前,社会上公款吃喝风气盛行。就从乡镇基层一级到逢年过节,各单位、各部门的宴请,招待目不暇接,必请相关部门、有关领导,有些干部一天赶几个场子来应对。对这种场面、这种风气老百姓是深恶痛疾,许多置身于其中的干部也身不由己,无奈应对。这种“吃喝”已形成了风气”,败坏了党的声誉,疏离了干部群众关系,严重腐蚀了干部队伍。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用五个“何其”直指当时党内的不良作风,“现在一些地方,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前呼后拥何其壮观、鸟语花香何其艳丽,觥筹交错何其铺张……。”五个“何其”画出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盛行,而不少领导干部却对此习以为常,安之若素。
反对公款吃喝,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奢靡之风,历届党中央也发过文,坚决反对。但风气之弊,日积月累,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侵蚀了党内政治,败坏了政风民风,疏离了党群关系。
八项规定一出,经过五年整治,人民群众发出了“八项规定改变了中国”的呼声。有的群众说,“改变公款吃喝风气,改变了党群关系、干部关系党的形象”。十八大以来,全国平均每天有140人因违反八项规定受到查处,1.2万名党员干部被通报。
现在闹市区的“皇宫大酒楼”、“满汉全席宴”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百姓之家”“家常菜”等亲民的餐饮场所;西湖边众多的高档会所已全部关闭。变成了茶室、咖吧,老百姓随意进去消费。这些高档酒楼会所的消失后,餐饮业的消费反而逐年提升,老百姓看到党风好转,社会风气的好转,心也舒了,气也顺了,自掏腰包自己消费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意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风险”。
“吃饭”这么一桩简单的事情,说简单又不简单。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