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11月07号 13点 阅读 10676 评论2 点赞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多次对中国梦作了解释: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
一
七十年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国,国家衰弱,民族不振,人民受难。日本鬼子侵略我国,1937年“八·一三”,日机轰炸炸毀我们在闸北东有恒路勤德里的家,父亲愤怒出走,祖父惊恐离世,母亲难产而逝,祖母携我和妹妹逃难至后宅乡下,苏州河上飘着战难而亡的浮尸,这是多么恐怖的世界!
依靠祖母的针线活,养活着我和妹妹,因实在没钱,把妹妹去当童养媳,因遭虐待,祖母筹钱把妹妹赎出来,一起投靠姑妈家,我被姑父介绍至广东路一家菸行,祖母和妹妹被介绍至周家桥启新纱厂当杂务工和养成工。
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隆隆的炮火震坍了蒋家王朝,战火使菸行关闭,我就投奔祖母和妹妹的纱厂宿舍摆张床。
我的少年时代遭受了许多苦难,青年时代迎接着翻身解放。我妹妹激情非凡,一些姊妹商量去香港改变生活,她却报名参加人民海军,我光荣成为军属,被介绍到一家药厂工作。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高潮,我祖母告诉我她在厂里捐献三十块银元买飞机大炮,当时一个工人的一月工资约十元银元,厂里予以表扬。我热烈支持祖母的爱国行动,第一次执笔写了篇《我的祖母》报道,投寄《新闻日报》,结果被录用了,激励我写了些工人诗歌,发表在《劳动报》上。
1954年建国后第一个宪法公布,我写了《劳动者的宪法》一诗,发表在《新闻日报》副刊上,被厂里职工发现了,领导上也看到这首诗,就把我从工人提携为统计科干部,以后我被保送至华东师大函授中文系,每星期一天去大学课堂直接听教授讲课,四年后,我的论文是《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诗意》。
二
罗曼·罗兰曾经为人类美好的婚姻,写过这样的颂歌:“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唯一的爱情,促使两颗心永远忠诚。”造物主给我俩派来了各自的爱人。年轻时代,我俩都是爱好文学的小青年,一个喜爱书画和写作,一个喜爱摄影,俩个人一生都有浪漫情调的玟瑰色的夙愿,(那个时候还不懂这该是执着追求的艺术梦),一个想当文字记者,一个当摄影记者的心愿(美梦),我俩许多年代都在接受考验,接受磨炼,不渝追求,乐而不疲。
我俩因文学相识,因文学结缘,一个在上海《十年诗选》刊登组诗《双手抚出春天来》,一个创作儿歌、影评,曾在《解放日报》发表,两个人不时被市文化宫文艺辅导室,市文联、市作协培训,因彼此理解,兴趣相投,终于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结婚时都属大年龄,被领寻关心,分配在延安西路“大西别墅”三楼为新居,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俩深感到幸福。直到1966年夏天,丁黎的单位接到全厂内迁的通知;谢荣已调入上海医药公司(局),可以免随迁,但一家人商议后,坚决响应党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号召,决心全家支内。那年9月全家从上海优越的別墅环境,去到闻名全国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川南坡地自贡市。
经过两三年的磨炼,适应了吃喝拉撒严重不习惯,住的是“干打垒”泥巴房,喝的是明矾过滤的硬质水,走的是潮湿泥泞的碎石路,农民要施肥,每层楼都有倒粪池,楼道都是臭哄哄的。我们经受了考验,企业获得当年迁,当年建,当年投产,当年贏利,取得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全面胜利,被四川老乡翘指好评:“上海人,要得!”(能干)。那些年,连年增广,内迁职工抱负重任,每天早晨8点上班,晚上加班到九、十点钟下班,都为共产主义义务劳动作奉献,下班时由炊事员发两个肉包作酬偿。经过二十余年的奋斗,指标年年超,利税倍倍增,多少人都敬重内迁职工的所得奉献!
但是,我俩原来的艺术抱负,只能搁置起来,“四人帮”的极左思潮,把民族文化看作封资修,让人望而生畏。只能承担起劳动者的责任,两个人都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光荣退休。
三
九十年代初,我俩相继退休了,这时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向纵深发展,有一天风清月明之夜,咱老俩口促膝谈心,规划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看到很多同事在家买汰烧,管管儿孙辈,守望在四川家里,钓鱼、种花、享受着清闲,白天几圈麻将,晚上喝上一杯,说是苦度余生,壮年时代的雄心壮志,说要遍游全国,走遍亚非拉美的壮举,都被现实生活的牵扯和条件的限制阻挡了。我俩心有不甘,决心返回上海,因为两个人常年积郁的夙愿和理想还要尽力实现,很希望长出各自的翅膀立刻飞翔,于是丁黎立即去购买价廉物美的国产“华中”牌相机设备,携带两只行李箱返上海探路。一到上海挤到影城参加首届国际电影节,拍得了不少中外明星照,第一批寄到《羊城晚报》海外版,第二批发给《星河影视》,这两家报刊不仅登了照片,还发了特约记者证,激励了我俩的兴趣去发稿。第一个专门拍摄对象是潘虹,第二个是白杨,在《文汇电影时报》发表了《在潘虹家作客》,在《中国文化报》发了《潘虹:一双清彻的眼晴》,该文获得该报“翠竹杯”文化名人优秀奖,在武汉的《知音》发表了《银幕下的潘虹》,在重庆的《影视》上发表《电影艺术家白杨走过的道路》,该刊分四期连载,后来去巴老府上为他拍了些照片,《我为巴老拍照的故事》被《新民晚报》整版发表,看望冰心大姐的文章《冰心老人的个性与爱好》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
返沪十年,拍摄了两百位文化名人约一千幅照片,依靠勤俭节约的积蓄,和大儿子的支持为大头,一小部分为稿费,买了一套近百米的商品房,定居在华漕镇,两个“老上海”,变成为新上海人。
在摄影工作上,丁黎有幅《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照片,拍摄了著名艺术家彭丽媛的舞台表演,幸运地获得了2015年黄山杯全国书画摄影大展赛金奖,授于作者为“当代著名艺术家”的称号,直到此时,方始感悟到,这些年的夙愿就是不容易的艺术梦想。
谢荣年轻时就自学书法,至今已有七十年头,近年来创作的书画作品参加国际、国内书画大赛活动,自2011至2019年荣获近30项金奖,5项一等奖,华漕国际文体中心在多年前在老华漕图书馆举办了第一次《丁黎摄影展》、《谢荣书画展》,在首届市民文化节于华漕文体中心分会场作了第二次个展。2018年5月华漕国际文化中心同意谢荣书画室建立,在新东苑国际投资集团支持在快乐家园举行仪式。场上,华漕国际文化中心党领导致词祝贺:“谢丁两位老人,20多年建立交化自信精神,积得一大批有关文化名人的资料和照片,这是非常珍贵,他俩已经耄耋高龄,请两老保护身体健康,今后还能写些文坛轶事和回忆录,不仅对我镇我区,甚至在我市也能产生一定影响。”领导对我俩关怀鼓励,这些指示和推心置腹的要求,我们一定铭记于心,在我俩余生之年,要更为乐观、豁达开朗,努力制订人生最后的五年活动规划,以感恩党和国家,感恩人民的培育。
我俩感悟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成中国梦”,我俩两个小而又微的个人梦,一定幸福地滴入浩瀚宽宏的大海之中。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