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外滩史话:洋泾浜英语趣说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10月08号 11点 阅读 9891 评论8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清代咸丰年间初刻本《英话注解》 (图源网络)

 


外滩史话:洋泾浜英语趣说

——外滩史话(1)

 


       我工作过的办公大楼座落在延安东路上,它过去叫做洋泾浜,单位里好多年轻同事都说不知道。洋泾浜已被填平百年了,它曾是河道早已被人遗忘,但“洋泾浜英语”这一句俗语却深深地印在历史长河中。

       此文因日前一则消息有感而发。七八年前,成都市民尧先生从重庆的旧书市场淘回一本印有“咸丰十年”字样的英语教材,书中“托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等毫无逻辑的文字叠加一起,其实都是用汉字代替的音标注音。有研究专家表示,用汉字注音学英语的现象在晚清非常普遍,当时中国各地都以方言发音,其中洋泾浜英语是主要代表。

        如果用以下汉字标注来念英语26个字母,你肯定觉得极为好笑的:“灰、弥、西、哩、伊、阿夫、臬、阿池、爱、遮、格、阿耳、阿吾、温、阿、必、鸠、阿、阿时、低、呦、威、那不留、阿慈、歪、直”。不过,这并未荒唐之事,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人用汉字标注的上海话来念英语26个字母的。那时,还有好事者从“阿”字中以汉字部首的点、划、勾、撇中定26式,来代替英文的26个字母。据说,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就曾用这种文字与外国人通过信。这样的英语,就是近代史上流行一时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最具代表性的段子,出自上海独角戏的顺口溜(也有用宁波话来念的),读来相当有趣。

       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块洋钿“吞的福”;

       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

       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

       洋行买办“江摆渡”,小火轮叫“司汀巴”。

       “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

       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

       “那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

       “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自家兄弟“勃拉茶”。

       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爸“发音落”。

       所谓“洋泾浜英语”,乃由洋泾浜得名。洋泾浜是原上海县城北郊的黄浦江支河,浦西段叫“西洋泾浜”或“洋泾浜”,1915年被填平改为马路,最初取名“爱多亚路”,即现在的延安东路。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其南界线就是这条洋泾浜。1848至1849年间,美、法租界相继建立,法租界的北界也是洋泾浜。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改称为“公共租界”,于是洋泾浜就成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

       当时,上海道与租界签订的有关租界的法律协定也多以“洋泾浜”命名。因此,“洋泾浜”一词早期含有“租界”、“洋场”的意思。上海的租界建立以后,上海地区流行的带有浓重乡音而又不遵照英语语法的中国英语,即戏称为“洋泾浜英语”。

 

 

 

 

(作者:“浦江思源”博客小组  浦江客)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