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峰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五读《琵琶行》(柳斋·澄寰作)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9月12号 10点 阅读 10562 评论49 点赞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五读《琵琶行》

 

柳斋·澄寰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中唐时代,《琵琶行》比《长恨歌》的影响还要大。

 

    毛泽东对《琵琶行》评价很高,他曾在《琵琶行》的眉端批道: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612字的《琵琶行》,他书写过多遍。60年代初邓拓家的墙上和80年代末九江新建的琵琶亭照壁上,都留下毛泽东《琵琶行》墨迹。

 

    我平生读过的古今中外诗歌,大概不下一万首。但最刻骨铭心的,非《琵琶行》莫属。

 

    我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上,学过三次《琵琶行》,以后又独自考证过两次。读过的遍数,更难以计算了。

 

    2009年春,我以古稀之年,远访庐山名胜和山下朱熹白鹿洞书院,途经九江时,曾三谒琵琶亭,久久不忍离去。

 

    几十年来,一次次、一遍遍地读,最后又到发生地追思,总算把《琵琶行》读懂了,品到了诗的真味。

 

 

   

 

 

    九江琵琶亭,唐李渤初建,1988年新修。亭高20米,刘海粟题亭匾,柱联为清人董云岩集句。

 

 

 

琵琶亭台院正中的汉白玉白居易像(1988年建)

 

 

 

 

琵琶亭面对长江,背倚庐山,乃当年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地方。

 

 

 

琵琶亭大门照壁上的毛泽东《琵琶行》墨迹。

 

 

 

一、琵琶曲

 

 

    我第一次读《琵琶行》,是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在暑假补习班教的。

 

    那时我才12岁,不谙世事。老师讲解后,虽然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但对诗的含意却全不领会。记得那时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段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诗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通过象声、比喻手法,用诗的语言,把听觉形象化为视觉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令我陶醉。我第一次感受到诗的魅力,并因此爱上了诗,走上了文学道路。

 

    我后来获悉,毛泽东1959年南下途中读《琵琶行》时,也极欣赏这段描写琵琶曲”的诗句,在夹行间划了好多圆圈,并且在天头批道:“其声岂其声乎?”

 

    我后来还知道,白居易《琵琶行》和李白《蜀僧浚弹琴》、李贺《李箜篌引》、韩愈《听颕师弹琴》等诗,并称以诗写乐”的绝作,尤以《琵琶行》为最。

 

    白居易描写琵琶曲”的诗句,堪称千古绝唱。

 

 

 

 

 

明文征明作《琵琶行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唐寅作《琵琶行图》(32×42.5),题曰:浔阳未必是天涯,两岸风清芦荻花。谁是舟中白司馬,满江明月听琵琶”。

 

 

 

爱新觉罗大钧作,黄均题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毛泽东1959年读《琵琶行》的批点本,在描写琵琶曲的句子旁,画了很多圆圈。

 

 

 

 

二、琵琶女

 

 

    我第二次读《琵琶行》,是在高中二年级,也是语文老师教的。

 

    其时年已十八,初知人情世故。听了老师的讲解,从陶醉于第二段“琵琶曲”的刻画,进而关注第一、三段“琵琶女”悲惨身世的描述。

 

    诗的首段,是描写白居易送客夜遇琵琶女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与持重: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吴伟《琵琶美人图》(124.5×61.2),藏美国博物馆。画有孙一元、黄姬水诗跋,称江夏兹图,允为神品。

|

    诗的第三段,是写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衫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首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把诗的第一段与第三段合读,不仅会被琵琶曲所陶醉,而且会为琵琶女”的厄运而洒泪。

 

 

 

 

梅凯作《琵琶行》诗意: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刘旦宅作《琵琶行》诗意图:“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陈逸飞作《琵琶行》诗意图:“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陈逸飞作《琵琶行》诗意图:“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林风眠作《琵琶仕女》图

 

 

 

 

三、琵琶行

 

 

    第三次读《琵琶行》,是在北大中文系二年级。

 

    专业要求我学会从文学史角度,评价白居易的生平与成就。所以,这次阅读的重点,转移到《琵琶行》作者身上,转移到诗的第四段和诗前小序的作者自述。

 

    诗的第四段,是抒写作者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和自白后引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声,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郭诩《琵琶行》诗意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前小序,叙写作《琵琶行》缘起: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把诗的第三段与诗前小序合读,可知作者贬谪九江时的心境与千古名著《琵琶行》的由来。

 

 

 

 

 

 

颜梅华作《琵琶行》诗意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四、青衫湿

 

 

    我第四次读《琵琶行》,已是知天命之年,旨在考释白居易缘何“青衫湿”

 

    《琵琶行》诗末四句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座中的琵琶女、客人和作者皆掩泣,但泣下最多的,不是琵琶女,不是客人,却是“江州司马”,连青衫都哭湿了。白居易为何如此伤心?

 

    白居易贬九州,是他一生的最低谷。他在《咏怀》诗中写道:“脸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已到万念俱寂了。

 

    白居易此时的心境,之所以如此恶劣,不仅仅由于贬官。史书记载,有多种原因:

 

    一、宰相张、韦恶其“出位”(越位),贬为九江司马。《唐书》曰:元和十年,“盗杀右丞相武元衡,白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张弘清、韦贯之嫌其出位(越位),不悦,因贬江司马 。”

 

    二、母坠井死,政敌竟以母死捏造罪名贬之,下井添石,痛上加痛。史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迁。

 

    三、贬江州刺史途中,政敌王涯又编造新罪,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连降两级,一辱再辱。史载:“中书舍人王涯,奏其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四、由于九江郡“地低湿”,水土不服,使白居易“卧病浔阳城”。

 

    “出位”之诬,“新井”之谄,丧母之痛,地湿之病,数箭穿心。

 

    白居易知己元稹,在南京听到他贬谪九江的消息时,从病床惊起,作《绝句》哭之: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接读元稹诗,感动地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白居易贬九江后,已痛苦到了极点,所以听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铮铮然有京都声”,触景生情,顿生迁谪意,痛哭不已,泪湿青衫。

 

    “青衫湿“司马青衫”,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

 

    宋欧阳修《圣俞会饮》云:嗟余身贱不敢饮,四十白发犹青衫。

 

    宋司马光《锦堂春》谓: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宋苏轼《古缠头曲》云: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

 

    金吴激《人月圆》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元白朴《夺锦标》谓:“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曰:“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清末福州林觉民《与妻书》说: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郁达夫《春江感旧》诗:“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干。”

 

    毛泽东批点:“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唐制:青衫,是文官八品、九品所着官服,为文官中最低身份者,后泛指书生和官职低微。

 

    白居易身处政治生涯的低谷,恰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最感人的诗,往往是诗人在最最逆的境中写出的。

 

    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说:“诗是纯粹的眼泪。”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用眼泪写成的,所以,能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白居易(772—846)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15年进士,授翰林学士。元和十一至十三年,冤贬江州司马。十四年召回京城,任知制诰。几年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在杭州筑白堤,凿六井。会昌六年(842)致仕。卒年75。葬洛阳城南香山琵琶峰。

 

 

 

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贬九江次年,于香炉峰下遗爱寺旁,建草堂三间,并作《草堂记》。1988年,按《草堂记》所记复建。

 

 

 

 

五、虚实考

 

 

    我第五次读《琵琶行》,已近古稀,旨在考释该诗本事之虚实。

 

    我过去一直以为《琵琶行》是记实”体的叙事古诗。

 

    但后来知道,南宋大学者洪迈认为是“虚构”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三笔(六)》中质疑:乐天夜登其(琵琶女)船,了无顾忌;又在《容斋随笔:五笔(七)》中质疑: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丝弹之乐,中夕方去不怕它日议其后乎?

 

    洪迈因此认为《琵琶行》的故事是虚构的。

 

 

 

 

 

    洪迈(1127—1202),南宋饶州(今鄱阳)人,字景卢。绍兴15年进士,官至宰执,卒年八十。著有《容斋随笔》等40多种。

 

 

 

 

《容斋随笔》旧本

 

 

 

 

《容斋随笔》旧本

 

 

 

 

新版《容斋随笔》

 

 

 

    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否定洪迈的看法,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一一反驳之。他说:

 

    容斋之论,有两点可商。一为文字叙述问题,一为唐代风俗问题。……

 

    “移船相近邀相见”之“船”,乃“主人下马客在船””,非“去来江口守空船”之“船”;江州司马移其客之船,以就浮梁茶妇之船,而邀此长安故倡从其所乘之船出来,进入江州司马所送客之船中,故能添酒重宴。且乐天诗中亦未言及其何时从商妇船中出去,洪氏何故臆加“中夕乃去”之语?……此文字叙述问题也。

 

    容斋所论礼法问题,实涉及吾国社会风俗古今不同之大限,故不能不置一言。考吾国社会风习,如男女礼法等问题,唐宋两代实有不同。此可取今日日本为例,盖日本往日曾效则中国,无所不至,如近代效之于德国及最近效之于美国者然。但其受影响最深者,多为华夏唐代之文化。故其社会风俗,与中国今日社会风习经受宋以后之影响者,自有差别。……是知乐天之于此故倡,茶商之于此外妇,皆社会舆论所视为无足轻重,不必顾忌者也。

 

    陈寅恪先生精于考证,他从文字叙述和唐宋礼法之别等两方面,推倒洪迈之说。有据有理,确凿可信,堪称不刊之论。

 

    洪迈是南宋大学问家,素有“知古莫如洪景卢(迈)”之说。其代表作《容斋随笔》,被《四库全书》总纂纪昀誉为“南宋笔记之冠”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最爱读的笔记书,从延安起,他经常带在身边。逝世前一天,还让人给他读了37分钟。《容斋随笔》是毛泽东的枕边书,也是毛泽东最后读的一本书。

 

    钱钟书先生长于宋学,又可能从挚友胡乔木那里知道毛泽东对《容斋随笔》的偏爱。我因此推想,他在文革时写成的《管锥编》之体例,很可能脱胎于笔记体《容斋随笔》。

 

    洪迈和他的《容斋随笔》,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洪迈生于南宋,离中唐不远,而对《琵琶行》的看法,却不如八百多年后的史学大师,不可思议。难道是由于南宋理学兴起,男女礼法风习大异于唐,而洪迈有意为白居易开脱”?

 

 

 

 

 

    陈寅恪(1890—1969),生于长沙,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台湾巡抚唐景崧孙女婿。幼读古书,1918起,留学日、德、法、瑞士等国,1925归国。历任清华、西南联大教授,史学巨匠,有《元白诗笺证稿》等传世。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

 

 

 

 

《元白诗笺证稿》

 

 

 

 

附言

 

 

    世间很多事,到老了才明白。我读《琵琶行》,也是读了一辈子,才读懂。

 

    记得钱穆先生说过:“书要看一流的,反复读。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

 

    他讲的是读经。其实,读诗,何尝不是如此。

 

 

 

          己亥教师节

 

 

 

    [附一]

 

    澄寰先生《五读<琵琶行>》是真读书的榜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庄关通)

 

    如听博导讲解《琵琶行》(安徽省语文高级教师呱呱)

 

    树研读写作之榜样(作家沪上人家)

 

 

 

 

 

澄寰先生的《五读<琵琶行>》是真读书的榜样

 

庄关通(老舟子新放歌)

 

 

    2019年9月12日,网友占峰先生在老小孩网上转载了澄寰先生的《五读<琵琶行>》,今天我拜读了两遍,觉得味儿非常好,看到了一位真读书的榜样,值得我好好学习!

 

    毋庸讳言,读书确有真假之别。

 

    真读书者,其读书亦有王国维先生所述的三种境界。

 

    前提,情有独钟(独上高楼)。澄寰先生读诗过万首,而“最刻骨铭心的,非《琵琶行》莫属”。对这首诗如此乐之、好之,必然能真读,真正知之。

 

    关键,反复研读(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澄寰先生的“五读”,并非不同时间段的简单重复,而是符合学习规律的五个层级的逐步提升:一读,属初步的形象感受。二读,开始领悟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三读,将诗与序、长安倡女与江州司马综合起来,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方面研究为什么《琵琶行》能成为感伤诗的杰出代表。四读,考察这首诗在文学、语言方面的久远影响,包括流传千百年的名句和典故。五读,评述历代对琵琶女故事虚与实的争议。

 

    真读书有了上述的前提和关键,成果是蓦然回首,懂!《琵琶行》“读了一辈子,才读懂”。

 

    澄寰先生所引钱穆先生的“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说,没有错。不过,这十遍,不是作秀,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是浅尝辄止式的量的累积,而是如澄寰先生《五读<琵琶行>》那样的质的螺旋型上升。

 

    澄寰先生说钱穆先生“讲的是读经。其实,读诗,何尝不是如此”。这话说得对。读几万、几十万字的经典著作须如此,读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好诗也须如此。好诗是诗人才、胆、识、力的结晶,不是能一眼看透的浅水中的卵石。

 

    洪迈在议论琵琶女故事虚实的两段话中,还提到在《琵琶行》之前,白居易有首《夜闻歌者寄鄂州》,所吟也是邻船,也是一女独处,也是伤感,只不过是歌女。这歌女的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我想,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史学家写大事记,物不平则鸣,诗人有耿耿于怀的深情要抒发,吟畅才罢休,三分虚构七分真而令人百读不厌的,有的是。是虚是实,考证不了的,姑且存两说亦可。

 

    谢谢占峰先生,您给我介绍了一位真读书的好榜样!

 

 

          2019年9月15日

 

 

 

 

 

如听博导讲解《琵琶行》

 

顶呱呱

 

 

    《琵琶行》,确实是语文第六册的篇目。因后来一直从事高三毕业班的教学,所以也就是每学年教一次《琵琶行》。学生要求部分篇段背诵。我对《琵琶行》,也只是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如古汉语的语法特例:“互文”例句常用《琵琶行》,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当然超出部分也很有,但很有限。今读此文,深感似乎在听博导讲《琵琶行》,激动得热泪盈眶。是啊!《琵琶行》是值得一辈子反复读的。说声谢谢,聊表心意。

 

 

 

 

 

树研读写作之榜样

 

沪上人家

 

 

 

    开当代读评之风气,集学术研究之大成,呈学者严谨之态度,树研读写作之榜样。 ——题记

 

    读过柳斋先生文章多篇,长篇累牍的不多,鞭辟入里、字字玑珠、惜墨如金的短文多也。

 

    像《五读<琵琶行>》这样图文并茂、学术考证资料如此丰富之文章,我还是第一次读到,真是让我开了眼界,深受启发。

 

 

    《五读<琵琶行>》一文,从琵琶曲、琵琶女、琵琶行、青衫湿、虚实考等五方面,条分缕析,层层递进,由表入里,匠心独具,引人入胜。

 

    文中还引述考证了古今学术大师的不同见解,缀有多幅古今经典画家的诗意图,文后又附有当代四名家朗诵音频,内容丰富而精湛。

 

    文不长,应是作者一生研究《琵琶行》的成果,也是集学界研究《琵琵行》之大成。

 

    我因此以为,此文可成为高中语文老师讲解《琵琶行》的首选参考资料。

 

 

 

 

 

    [附二]

 

    孙道临、瞿弦和、康桥、赵忠祥、濮存昕朗诵《琵琶行》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占峰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占峰

尽人事,顺天意。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