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9月11号 08点 阅读 9003 评论13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月饼的故事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了, 中秋吃月饼是中华民族的风俗。月饼年年吃,年年不一样。
五十年代,那时我还是小孩子。中秋节到了,妈妈买八分钱一个的苏式月饼给我吃,我记得那时的小月饼是四只装一盒,我和妹妹一顿只能分吃一个月饼,月饼吃完了,那月饼盒还舍不得丢掉。那是我最初的中秋节。
1959年的中秋节,我终生难忘。那年中秋正值共和国十年大庆的前夕,爸爸回家对我说:“* *,厂里发了一个广式豆沙月饼,我放在宿舍里,下星期我回家带给你吃”。我高兴极了,这么大的广式豆沙月饼我还未吃过呢!过了一个星期,爸爸回家了。爸爸没有提起月饼的事,我也不敢问,生怕吃月饼的梦提早破灭。又过了一星期,爸爸回家对我说:“* *,月饼被我放在忱头底下压扁了”。哇!我梦寐以求的月饼没有了。那是我最失望的中秋节。
六十年代,我巳读中学了。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饭也吃不饱,哪来月饼吃啊?但中秋节总得吃月饼呀!后来妈妈想了个办法:买来面粉和黄糖,自己做月饼——实际上是包着黄糖的面饼。那是我过得最苦涩的中秋节。
七十年代,我巳经在食品店工作了。我由一个吃月饼的变成一个卖月饼的。那时中秋节,我们是很忙的,卖月饼,又要收钞票,又要收粮票,收到的粮票还要以一百张为一单位粘贴起来,有破损的粮票还要拼凑粘贴好,然后计数登账。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在粮票的流通上化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当时我们想哪一天没有粮票该多好啊!
当时月饼分广式苏式和潮式,规格有半两的,壹两的和壹两半的,月饼的品种多达二三十种。我们营业员在柜台上放一个盘子,把顾客买的月饼放盘子里,然后逐个结算。这种生意对于初来乍到的生手是帮不了忙的。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末的所有中秋节,我都是忙忙碌碌地渡过的。
其间,有两次吃月饼的事是令人难忘:一次大约在1975年的中秋节,有一次食品厂送来的月饼还是热的,我嘴馋,掏钱买了个苏式大玫瑰,这只月饼热呼呼香喷喷,味道好极了;还有一次,大约在1979年的中秋节。我下班路过提兰桥食品店,看到有削价月饼在出售,我花了2角钱买了个广式大花生芸,可能这只月饼放的时间太长了,硬嘣嘣的,我只能改变自己狼吞虎咽进食习惯,细爵慢吞起来,倒也很有滋味。这只月饼,我吃了很长时间。
到了九十年代,我因工作调职,离开了食品店。那时粮票取消了,买月饼再也不要凭粮票了。但月饼从食品提升为礼品,然而价格也上涨了许多。许多商店都经营盒装月饼,要买零只月饼倒不知哪儿有买了?大约是1999年的中秋之夜,我突然想起月饼还没有买,我叫女儿出去买,她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买到,最后总算在浦东“八佰伴”,花了五十多元钱买到一盒月饼,拿来家里一看,原来只有一只大月饼,让我这个卖月饼的老营业员大开了眼界。
自从2002年开始,我吃的月饼都是女婿送来的。我对他说:“别的月饼都不要,有‘杏花楼’或“新亚‘的豆沙月饼就行了”。儿时想吃豆沙月饼的梦想实现了,但我现在不能多吃,一顿只能吃四分之一只月饼。因为我有了“三高”的毛病。
呜呼!年年中秋吃月饼,年年故事不一样。真所谓:月饼虽小故事多。愿我们的中秋节一年比一年过得更美好。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