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9月10号 12点 阅读 11336 评论21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成长路上,恩师相伴
(周紫燕)
回望我的学生时期,有幸受教于众多好老师。而与一位好老师既做学生、又当同事,乃我之“三生有幸”。他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师范毕业来到郊区莘庄镇小学工作,我五年级的班主任潘家谟老师。教师节,念恩师,一件件清晰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分币交学费
开学前的报到路上,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这6卷分币交学费,要难为老师清点半天,新班主任潘老师会生气吗?踏进教室,老师已笑吟吟地问我:你叫?我轻声报上。哦!你就是周紫燕。我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把一卷一卷分币取出。老师见状好奇地问:这些钱是怎么回事?这一问,窘得我满脸通红,喃喃地说:这是我暑假卖茶的钱,妈妈让我交学费。哦!自己挣的钱,很好!老师边说边拆,把分币10个一叠,开始清点。学费和书费共6元,我学费减免四分之一,应交5.25元。老师好不容易清点完毕,又卷成6卷,笑嘻嘻地说:一分不差。我一颗不安的心终于定了下来。没想到,开学第一节课上,老师在班里表扬我摆茶摊挣学费,还说老师很感动。这时,我仔细地打量潘老师,30多岁、高高个子,总挂笑容的脸庞,极富男性的嗓音,是一位尊严和慈祥兼而有之的老师。果不其然,开学不久,我班已乱了两年的纪律整肃好了,调皮捣蛋生规矩了,学习风气正了,同学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
“偷”学风琴
也许受母亲影响,我自幼喜欢音乐艺术。每次上音乐课,琴声歌声令我心情荡漾。一天放学了,我见风琴仍留在教室里,手就痒了,待同学们都走后,就把门关上偷偷地“乱弹琴”。不一会儿,老师推门进来,我吓得合上琴盖,准备挨批评。我知道,这是教学用琴,学生是不能碰的。孰料,老师用欣赏的口吻问我,你什么时候学弹琴的?我说,是看音乐老师弹琴,自己偷学的。老师说,那不错哦!你好好练一首,代表我们班在学校新年文艺汇演上表演风琴独奏吧。得到老师的特批,我就大大方方地在放学后练琴。真是无知者无畏。那次表演,我右手弹主旋律(只会弹c调),左手按节拍弹八度音,一曲“万紫千红总是春”,竟把老师同学们都惊住了。这一弹,更提高我对学琴的兴趣,后来还上了师大音乐系。
家访出来的“三 好”
寒假里,老师到我家访问,奶奶爷爷一个劲地为我评功摆好。老师听后当场夸奖我,学校里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全校“学习雷锋活动”的展示中,擅长美术的老师在3张1K纸上画了,“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帮手,弟弟妹妹的好姐姐”的一组宣传画,张贴在走廊里。原本习以为常的举动,经老师的概括,受到如此的褒奖,使我懂得了:今后要坚持做得更好。这样的“三好”,一直激励至今。
永远的老师和学生
1979年我回到母校任教,与上俄文兼美术课的潘老师成为了同事。共事12年间,无论我是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还是学校领导,老师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工作。少先队的黑板报、橱窗的布置,大队活动的横幅书写、会标制作,我有求,老师必应,甘为人梯。一次,天已将黑,我仍在寒风里美化大队黑板报。老师下班看见了,就主动拿起粉笔帮我画插图。说:你有孩子,早点回家。老师的关爱,似暖流温暖了我。在学校管理中,年轻气盛的我曾因方法简单,与教师产生矛盾。老师更是良师益友般地提醒我,做工作要细致、耐心,欲速则不达。我知道,在老师眼里,我一直是他喜欢的学生,并希望我更加成熟。
如果说:人生遇见是缘分,那么我与潘老师延续40多年的师生情,更是弥足珍贵。感恩潘老师,点亮我人生的指路灯,伴随我一路成长!
斯人已去,师恩铭记,师魂永存!
*题图:我遇见恩师、与恩师共事的老校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