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就医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8月08号 20点 阅读 10854 评论41 点赞7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的《就医记》怎么写?想了又想,还是如实记录,让网友们来判断是非吧。

    一、就医起因:

    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公司厂医告知我的三四五六颈椎严重钙化,椎管狭窄,左手无名指小指一直麻木至今,胳膊肘在盛夏冰冷如寒冬。知道脊椎毛病是一种带到棺材“火化”了才会彻底“治好“的毛病,看也无用,只要能够忍受,就慢慢地熬着吧。

    去年底,今年初,一直感觉气短无力,不能登楼爬梯。经检查为早搏,日达2万次。医生建议手术,我是坚决不肯。于是,配倍他洛克,日服半颗至今。

    5月底6月初又感到身体不适,也许是老天赶着入梅变天的缘故吧。6月20日,应邀一早去南京东路”学雷锋“,不想,当时突感背部肌肉牵扯疼痛,冷汗直冒。幸得第一医药商店党委陶副书记送来速效救心丸,缓解了症状。活动结束,赶去虹桥公司上班。下午2点多下班回家,出办公大楼突然感到左下肢麻木,失去知觉。好在近在路口,正好有一辆出租,拦下直奔华山医院而去。路上打了电话给家人,让她们速速赶到医院陪伴。我是怕脑梗,心梗发作。

    挂了胸疼脑卒中急诊,第一时间做了CT,医生判断不是脑梗,建议去骨科检查。我却坚持要做心血管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冠心病方面的潜在危险。要做血管造型,急诊不可能,住院不可能,只能门诊预约,时间两周以后。没奈何,开单,付钱,等待。

    回转,求助区医院工作的内侄,隔了两天预约到心血管加强检查,三天后拿到报告,排除了冠心病等方面的病情。接下来怎样看病?我的想法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刀,最好是中医理疗减缓病况。于是选择沪上比较知名的中医医院岳阳医院就医,并将华山医院的血管造型检查的预约退掉了。

    二、六进岳阳,却没看成病:

    去岳阳医院看病的前半段,我已经在《屁股上的小脓包》里讲述了,这里接着讲述岳阳医院看病的后半段。7月23日中午12点,我准时来到岳阳医院核磁共振第二检查室,顺利地做完腰椎的检查。第二天下午3点,按约定从单位虹桥直接去岳阳医院拿检查报告,并挂号看病。在挂号处遇见俩医院的志愿者,我有意地问她们,你们知道脊椎科每个诊室之间不是凭叫号看病的吗?她们摇头说不清楚。并且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告诉她们我上次的就诊经历,并告诉她们,我今天是故意挂一个号,我就是要试试这位5号诊室的医生是否认真看病。果然,拿到报告到5号诊室,医生瞟了一眼我递过去的两次核磁共振的报告(注意,没有接过单子,一一过目),说,奥,这是脊椎退行性变化,治不好的。我问,医生你既然知道治不好,也不看报告结果,那为什么还要让我去做核磁共振,还给我开药呀。医生说,药也吃不好你的病,只不过缓解缓解罢了。我说,医生,我也知道我这病是看不好的,是要带到火葬场去的。只是你不能这样跟病人讲这样的话。反之,你既然知道你看不好病,就不要在这儿摆台子,叫病人去拍片子吃药了。遂我即离开了诊疗室。大厅里,又碰到那两位志愿者。我告诉她们我刚才与医生的交谈,证实了我一开始挂号的预感。两位志愿者听了也感到不可思议,建议我如果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去门诊办公室反映。在她们的指点下,我到门诊办公室讲了我这几天在岳阳医院就诊的经过。当然,我没有要求处理呀,道歉呀,我只是想说出来,有人知道,自己也消消气罢了。不想,看病的气没有消,又惹出了拿片的气来。

    想自己再也不会去岳阳医院看病,但既然做了核磁共振,就要把片子拿出来,以方便今后在其他医院的诊疗。于是,我回到岳阳医院拍片登记处,按规定付了80元的现金。并按规定付钱后再一次地去登记处登记。因为医院规定当天不能取片,要到第二天以后才能来拿。

    7月28日,下班后我又从虹桥赶到岳阳医院拿片子。当我递上发票和扫码号时,那位管理人员说不能拿,因为我没有按规定在缴纳现金后的当天将单据交给她。我说,我23号那天付好钱时按她的要求上来告诉她一声的,至于她没有问我拿单子,我又怎么知道要将单子交给她,她自己忘了问我要,现在却以没有完成登记要我再跑一次,这不是玩人么?我的声音一大,这位管理员似乎也蒙了。此时,已经至少有5、6个病人家属要来拿片,她都要人家今天办登记,隔天来拿片。有的病人在外地,要赶回去,她也一点不通融,都被她打发走了。就这样僵持了半个多小时,管理员开口让我等一下,她去“办理”一下手续。只见她走到对面办公室大约不到一分钟就出来了(对面办公室没有人),又隔了大约一刻钟的光景,只见她在自己身后的机器上操作了几下按钮,片子就打出来了。此时我才明白,其实所有的片子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印的,只不过管理人员不愿意(或者医院就是这种消费百姓的制度),而一定要让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第二天再跑一趟罢了。

    岳阳医院还有一件咄咄怪事。一般医院开药单付费完成后,付费单子上会提示请到某号窗口取药。但是岳阳医院却不是这样的。那次取药,付完费用后在单子上无论如何找不到提示拿药窗口的这类字。在我迷茫的时候,也又很多人在药房门口问询。原来,在药房对面有一台类似银行的取号机,付费后还要到那里去取号,取完号,病人还要等候叫号取药。直直地把一项简单的、本可以一一对应的、减少设备投资和纸张打印的事情,硬生生地制度化了一个复杂的流程(由此可见,创新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情),也不知道当初医院的管理开发人员事如何想的。此时想起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倒挺应景的。可怜我顶着38度的大太阳,前后跑了6次,打了200多元的的士,花了1200元的检查费,配了600多元对不上病的药品,却还没有看成医生。    

    三、遭遇美国医生:

    告别了岳阳医院,本想在家附近的中医医院做些理疗,以改进手足麻木的状况的。结果碰到居委支部书记,说起她的弟弟也因为脊椎病在杨浦老年医院(最早杨浦区中心医院住院部,现由杨浦区老年医院改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我丈母娘80岁大腿骨折就是在这家医院患的髋关节,当时新华医院以年纪大,有糖尿病为由拒绝手术)就诊,是一位美国医生在此看病,不检查,不吃药,不打针,只是根据病况给予相应的保健理疗操。想想,这正合我意,不妨试试。
    7月29日,我按书记的指点,在康复医院的三楼康复治疗室找到了一位叫丁路的年轻医师。他指点我去挂号、开单,然后让我到康复治疗室找他。那天,应该是很忙的,诊疗室里满是病人,看到几乎都是脑梗后遗症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下做康复训练。想想,自己似乎没有严重到如此的地步,不知道医生会给我什么样的治疗,心里很是忐忑。

    等了四十分钟,丁医生终于腾出手来。他问了我的基本情况,让我做了十个弯腰的动作,然后根据我的情况,着重解决脚麻,手麻的问题。按丁医生给出的脊椎理疗操的说法,就是我原来的站姿,坐姿都有问题。如站姿时骨盆前倾,引起腰椎挤压神经,造成下肢麻木。颈椎也是长期伏案的电脑工作,弧度弯曲压迫神经引起手指麻木。丁医师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每天的脊椎理疗操练,逐步改善脊椎对神经的压迫程度,最终缓解手脚麻木的状况。说句实在话,也许那几天天气暴热,对于脊椎病人来说已经度过黄梅大伏天的季节交换,脊椎麻木的感觉似乎也好了不少。所以,丁医师的这番操练的效果好坏我一时说不上来,只是我记在了心里,回家也是按要求做了。比如,人平躺在硬床上,腰部尽量平贴床板,然后由弯曲到一直线地伸展左腿;然后交换右腿;再双腿并作,分别十几下。这种缓解腰椎病变,减少脚步麻木的类似动作其实没有看医生的时候,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去做。因为,当脊椎发病时的疼痛酸麻,逼得你想尽办法,用各种(做操)动作来缓解症状。我曾经在疼痛的时候,用脚后跟跑步,以震动颈椎发热来减缓症状。我也会在家里原地双手向上45度展开跳操,以减缓颈椎疼痛。最早的时候,我在疼痛时会去茶室唱歌,一口气用胸腔腹腔共鸣唱十几首歌,一直唱到大汗淋漓,也能增热颈椎缓解症状(唱歌时放松双肩,头略下磕成双下巴状态,有利于改善颈椎弧度弯曲,减缓手麻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去卫生间用热水淋浴头颈部位,减轻病痛。由此看来,所谓的康复理疗,医疗原理虽然不知,但操作要点还是相类似的了。下图为丁路医生(左二在对患者做康复训练,并耐心地解答患者家属的问题)。

        

    丁医生那里回来的第二天,我手机接到短信,一位叫张彬楠的医生来信问我是否有空,说医院有一位美国来的医生想约我就诊。不管什么原因,当然,我非常愿意看看美国医生是怎么看病的了。故双方约定本周三下午2点在康复医院三楼诊疗室见。

    昨天下午,我也是从虹桥赶回家,吃了饭以后等到1点半正要出门,张医生发短信说推迟到2点半不要紧。我估计美国医生有前一位病人没有看完,所以就在2点半不到的时候等在了三楼。其中一点我一直不明白,因为我是丁医生的病人,怎么会是张医生来约的呢?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张医生约错了人,把我当成了她的病人。一场误会,我表示不要紧的,我可以不看回家的。但张医生与那位美国医生交谈了几句,还是将我请进了诊疗室。张医生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病况后,并以熟练的口语同步翻译给美国医生听。因为我讲的是自己的病情过程,有一些故事不断引起她俩的呵呵大笑。美国医生指导张医师让我躺在诊疗床上,张医师还为我脱下两脚上的袜子(真不好意思,早知道我就换一双干净的袜子了),并在我足部的各个神经部位不断地揿按,寻找下肢麻木的动因。其中,美国医生也站起身,帮助张医师的工作。因为张医师的个子实在是太娇小了,与美国医生站在一起,就是一大一小,都梳着两个小辫儿的大妞和小妞。特别是张医师那小辫儿扎得像《英雄儿女》中的王芳,五官却长得更为精致(因为是女士,我实在不敢拍一张她们的工作照片)。做完了检查,张医师竟然为我穿上袜子,吓得我赶紧一骨碌地地爬起身来,一叠声地打招呼,说自己应该洗了脚换一双新袜子的。张医师笑笑,说这是应该的,不要紧的。要知道,这个过程中,美国医生还带了另外4个徒弟在一旁儿看着呢。下图为康复医院三楼患者正在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做康复训练。

      

    美国医生有会先走了。张医师又重新教了我一遍脊椎的三个康复理疗操和注意要点。这次额外的看病遭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我刚开始上老小孩的时候就写过《医患关系》,说到仁济医院的老院长裘法祖老先生,他是中国外科医学的开拓者。他以为医生治病过程中揿压病人的腹部等等的肌肤接触是非常需要的。他以为,一是有很多病是不需要医疗设备仪器的,手摸眼看就能明了;二是如果战争时期,哪里来时间和条件使用医疗设备仪器,必须靠人的手和眼睛(裘先生二战期间是德国著名医院的外科主任,后回国);三是,看病与病人的肌肤接触是对病人的最好治疗。我一直疑惑,不知道当下的医学院是否会将裘老先生的话作为医德教育的范本。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看病记录。我想我是实事求是,真实的记录。当然,当下的达官贵人不会遭遇像我等百姓的看病经历,所以不能明白其中的病患甘苦,所以经常说一些不利于患者的话,出台一些不利于百姓看病的政策。其实我一直以为,只要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一定不难理解,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才是弱势的一方。

    就在前几天,我还收到一条微信告诫,说现在网上有很多信息在流传,其中有不少涉及医患矛盾的,这些都是美国和仇视中国的外国媒体的谣言,希望大家不要传,不要信。呵呵,白衣天使,身正不怕影子歪么。我想,我这篇《看病记》是自己的真实经历,有心的阅读者大可去调查核实。我想这绝不会在谣言之列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72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7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