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8月06号 05点 阅读 11467 评论30 点赞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在苍茫浩瀚的大兴安岭森林深处,有一支世世代代与驯鹿相伴、以狩猎为生的传奇民族。那就是敖鲁古雅猎民,是鄂温克族一个分支,也是中国最后的一个游猎民族。神秘的敖鲁古雅在那里?在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人们向往的神奇期盼里……,现在敖鲁古雅部落是少数民族的村寨,是一个行摄不能错过的别样的地方。这次内蒙古采风,我们驱车前往神秘的敖鲁古雅原始部落,有机会深入广袤无垠的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直面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中国最后一支狩猎部落。
“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译音,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鄂温克"在鄂温克语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公元前2000多年前,鄂温克猎民的祖先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唐代称此属地为”鞠国”,清代史称鄂温克猎民住地为”使鹿之邦”。
千百年来,敖鲁古雅始终安静的藏在大兴安岭,任时间流过它的山门,它依旧谨守着自己的古朴……这里有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这里是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桦树皮民族文化艺术之乡。
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直到1965年,他们才走出了山林,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崭新生活。
我们沿着神秘的绿荫小道前往敖鲁古雅部落一探究竟
“敖鲁古雅原始部落”坐落在密林深处,松针、败叶,和着泥土厚厚地铺在地上,行走在树板上感觉十分惬意。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逐渐形成了包括驯鹿文化、“萨满”文化、桦树皮文化等在内的极具民族学研究价值的“使鹿部落”文化,被世界称为研究北方民族的活化石。
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爱的小朋友用手机记录这神秘的瞬间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在这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原始驯鹿的囿苑、圣诞老人的出发地——敖鲁古雅悄然绽放!
“撮罗子”
“撮罗子”是圆形尖顶的伞状窝棚,用30根左右落叶松杆搭建,外层视季节选择桦树皮或者兽皮做覆盖物。一般四五米高,底部直径有三四米。小的可以容纳三五个人住,大的可以容纳十多个人居住。
靠老堡
靠老堡是树上的仓库,存放工具食物等给养。猎民在这里可以得到修整和补充给养,靠老堡的东西族里人都可使用,用完后自觉添加进来,保障随时有足够的给养,给后人留下方便。
打列巴
列巴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传统主食,用驯鹿奶和面后自然发酵,放到“达拉噶问”(平锅)里烙熟,敖鲁古雅猎民制作的列巴酥脆暄软,入口香甜,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个月左右。
大兴安岭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中的游鱼成为鄂温克猎民的衣食之源。
在这山高林密、岭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环境中,鄂温克猎民饲养着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驯鹿,从事着奇特的渔猎生产,信奉着古老的宗教——萨满教,在与各兄弟民族广泛的接触,频繁交往中,创造和发展了我国又一种文化——驯鹿文化。
在大兴安岭森林深处,是生灵的天堂,这里有一群中国仅有的原生态的“森林精灵”——驯鹿。
大家可以在这里亲密接触原始驯鹿,特别是零距离接触这个刚刚从原始部落直接转为社会主义的部族。
这里有一段叩问千年历史,触摸古情今韵的如水记忆,这里有一份放飞心灵,驰骋想象的柔软心情;这里有一次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绝美碰撞,敖鲁古雅部落,翻开它的历史,就等于翻开了一部梦幻的童话!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