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几番吃过食堂饭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7月10号 10点 阅读 11189 评论17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几番吃过食堂饭

(邵嘉敏)

 

    本是农民,农民是吃大不到食堂饭的。于我这个过去的本土农民,却几番吃过食堂饭,想来滋味多多。

    最早吃食堂饭,那是我幼时的1958年,盛行“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金桥”,“吃饭不要钱,张开肚皮吃饱饭”。不知是后来说的多了形成的画面还是真实的记忆,五十多岁的祖父背着我,踩着乡间泥泞小道,到宅上由伯伯家腾出来的房子改成的食堂去吃饭。稍长大些,也随着爷爷拿了饭桶去打饭。对六十多年前的这一幕,禇半农先生近期再版的《禇家塘志》有详细记载。不妨摘录几段:“1958年11月20日起实行伙食供给制,即吃饭不要钱制度,社员放开肚皮吃饱饭。”可短短101天后的1959年1月,“停止供膳制度,食堂将饭、粥分到各家就餐”。“5月4日 食堂从本月起改为粮食供给制(即按定量供应)”。“12月9日 粮食每月大约缺3天。以后遇下雨不出工食堂就烧粥吃。”“12月20日,食堂新大米出饭率(米做成饭的比例一一笔者注)仅为1:2斤,各家不够吃。”“12月21日,为解决不够吃问题,中午食堂烧菜饭。”“1961年6月2日 褚家塘食堂停办”。这个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食堂饭,从期盼到现实,从惊喜到无奈,从怨言到寿终正寝,可见一斑。

    中学读书时,吃的是学校的食堂饭。我们农村学生大多是舍不得买菜的,早上家里带个咸蛋,有时切一小块咸肉放在自带的铝皮饭盒里一蒸,再花个一分钱要个清水寡汤就是中饭了。隔着玻璃看看窗内一角两分一块的红烧大肉,只有眼谗。

    父亲在铁路上做养护工,逢寒暑假到父亲的工区去,也能吃到他们的食堂饭。他们工作量大,饭量大,食堂的饭菜份量也大,常常让我的小肚皮吃的鼓鼓囊囊的。

    再吃食堂饭,那是我读完中学遇“文革”回乡务农。那时每到冬季必兴修农田水利,主要是开河。每个大队作为连级建制,二百来号人,都要建个临时大食堂。大队里让我担任通讯员,算是连部的人。早上,起床的军号响过后,洗漱完到食堂,热乎乎的菜包,隔夜剩饭爨(音:穿)的粥,就着酱瓜罗卜干,呼噜呼噜吃着全身暖热。中餐是铁搭枕一样的红烧肉或者咸肉,下午还有点心肉包子,晚上或是白菜烂糊肉丝,或是红烧狮子头、炒鱼块什么的,还有猪油渣豆腐汤。虽然开河吃力,体力消耗极大,但伙食上能沾到油水吃个饱,那个滋味至今想来仍在齿舌间回旋。

    有一段时间,我被生产队推荐去做“外出工”,也就是一些国营或大集体企业因突击任务紧张劳力不够,通过特定途径招募,不享受编制工人工资待遇的临时工。我虽仍按工分记工,但劳动保护、食堂吃饭还是一视同仁的。那时,我在县建筑公司做钢筋工,工作是苦累的,但食堂“菜水”是充沛的。一天两角五分的饭菜补贴,弄个一荤一素,笃定侬吃饱吃好。

    1976年,我被调往公社广播站,正儿八经在公社机关食堂吃饭。那个伙食,现在想来一般般,可当时感觉到的丰盛度,犹如进入天堂。我们每天早夜都要播音值机,夜里食堂里总有中午剩余的饭菜,吃的人又少,逢热天不吃掉也要浪费,食堂师傅总是加量打菜给你。有兴、菜足,还能咪上几盅小酒。

    在政府工作期间,因工作每年总要到部队去探望新兵搞双拥共建,也吃过军营的食堂饭。大脸盒装菜,大饭缸盛饭,吃得不亦乐乎。那个“新兵在连队食堂得先盛半碗,然后盛满碗”的秘决早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传说。

    想来简单的食堂是不大好弄的。有九年时间负责政府办公室工作,当然也管食堂。我们总是想着法子让大象吃得满意。从消极的角度,免得有些人总念着到被管理单位去“触祭”。再从积极面看,食堂维系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情感元素。直至过去十、廿年的当今,还有人提起,那时你们的食堂办得好,吃过的那些菜忘不了。哦,吃进嘴里的美食,毫无疑问会留下记忆的。

    随着物质生活丰富,对吃食堂饭似乎习以为常了。几十年机关食堂饭吃下来,总有人这个不好那个不行,所谓众口难调。那是填饱肚子后的讲究,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再吃食堂饭,那是在“村民之家”。城市化进程中,有条件的村都办起了“村民活动中心”。象“客堂间”,似“食堂间”。逢年过节,红白大事,随东家喜好请一班经食品卫生管理部门资质认可的“烧饭师傅”,配上全程服务。村里按实收取水电燃气、垃圾清运、场所租金等费用,干净卫生,经济实惠,大受村民青睐。

    除了名副其实的食堂,如今市面上为满足人们怀旧心理而取名为食堂的也不少,如“某某人民公社食堂”,小间以班、排、连,或以生产队、大队称。长凳长桌或方凳方桌,搪瓷杯等食具,还有旧宣传画,倒也吸引眼球、勾起食欲。念旧与时尚两者兼具的“深夜食堂”,也使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

    最近,我又去社区长者食堂体验了一把。这是顺应老年化城市的需求,镇政府依托社会力量,在几处居民区办起的社区食堂。它给失能、纯老、独居、无子女、高龄、困难的老年人送上了福音。荤素搭配、软糯适中,价格低廉、环境整洁,味道也不错。

    民以食为天。食堂这爿天,承载着经办者与食客的温度与情感,触动着酸甜苦辣的味蕾,见证着那一幅幅或浓或淡的历史画面。它那独有的形制、状态及功能,让吃过食堂饭者的经历和心目中所刻烙的滋味、感受和印记,怕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4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