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4月12号 08点 阅读 10143 评论4 点赞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老龄”与“乐龄”的故事
中学高级教师王先生,医院护师李大姐,退休快8年了。
期间,老俩口经历了从“老龄”至“乐龄”,两种完全不同的退休生活。
刚退休时,带好第三代和家庭事务,成了他俩生活中心及闲暇方式。
王先生最喜欢去学校接孙女甜甜了。甜甜16:00点放学, 15:30不到他就等在校门口了。当甜甜地喊着“爷爷”,撒腿跑向他来时,老王赶紧接过书包,拿出每天品种不一样的奶黄面包、葱油饼或水果,看着孙女津津有味吃着,他真是乐开了怀。
一路上,甜甜唧唧喳喳地说着班级趣事,老王只觉心顺气爽,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李大姐早上05:00骑自行车赶去南郊菜场,西红柿1元/斤、南瓜2元/斤,比市里足足便宜一半还不止。07:30前再赶到超市,排队买10.9元/斤的打折鲜鸡蛋。
儿子家冰箱几乎每天都塞得实实的。
傍晚,王先生、李大姐把忙了一天的成果早早地端在餐桌上,就等儿子一家回来。
儿子进门坐下来一看:“爸,怎么烧那么多菜呀!吃不完就剩了,隔夜菜亚硝酸盐大,吃不完就要倒了。”
“妈,冰箱放这么多菜,维生素全没了。”媳妇望着塞得满菜的冰箱。
甜甜因为放学路上早吃饱了,晚饭胃口不好。
没认可,还得了差评。忙了一天的老俩口虽没说什么,可心里不是滋味:“哎,现在年轻人就是不会过日子呀。”
甜甜做功课晚了,李大姐经常催促该睡觉了;天气变化,李大姐总不忘叮嘱孙女添减衣服;双休日儿子带甜甜上补习班,王先生总是怕累着孩子,还说补课费太贵,不如自己来帮甜甜上课,为此还与儿子发生争执。
生活、教育、消费…理念不同,同一屋檐下,二代人的代沟越来越明显,虽有彼此照应,分享天伦之乐,但大家心里都有说不清的别扭。
一次,儿子对爸妈说:“甜甜都五年级了,校门口就是公交车站,自己可以回家了;媳妇每周3天早班,晚饭自己做没问题。”
王先生很吃惊:“甜甜书包这么重,前几天报上还说公交车爆炸的事,放学自己走安全吗?。”
李大姐更是担心:“你们早出晚归,不帮忙做好后勤保障,这日子怎么过得舒适。”
直到有一天接到甜甜电话:“爷爷,下周开始,我自己回家,您不用接我了;晚饭由妈妈烧,不再麻烦奶奶了。”老王心里忽然感到一阵莫明失落,话筒迟迟未放下,直到响起“嘟嘟”的断线声。
李大姐的老护士长,退休后原来身体很好,视孙女如掌上明珠,奉高中、供大学,自己克勤克俭,鞠躬尽瘁。儿子离婚,当孙女随母而去后,她突发心脏病,险些不治。如今她孤独的躺在病床上,苍老憔悴,只有老伴陪着她。
老王的同事,退休后每周还代课20多节,喜欢计算机和旅游,却舍不得花钱,总认为来日方长,直到前不久脑血栓住院。当老俩口去看探望时,他泪流满面,追悔莫及。
返回自家居住后,老同事不幸的退休生活,让老俩口反思了近二年的“老龄”退休生活,印证了坊间段子: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是家长;忙吃喝、问冷暖、管教育,贴钱忙碌无双休…
他们扪心自问:不喜欢麻将扑克、广场舞,难道家庭事务、帮帮小辈、带带孙女,这样退休“老龄”人生是我们想要吗?二代人生活、教育、消费和娱乐如何舒适相融?
经过近一年的反思调整,他俩开始重新规划人生下半场,形成退休“乐龄”生活共识:经济与情感独立,放手子孙的事,培养专注兴趣爱好,追求健康快乐、轻松简单的退休生活。
王先生喜欢写作和旅行。几年中,他在博客上写了近400多篇散文、诗歌和杂谈,报刊网络发表了50余篇,10余篇散文、诗歌还在征文竞赛中获奖。
李大姐钟情摄影,手机玩得也不错。她参加了几次摄影提高班后,手机拍摄技能明显提升。
他们在北方避暑,在海南过冬,每年海外游历1-2国家。老王还记下所有旅游经历、所见所闻和体验感受。去年6月,还自费出版了《一个老朋友的旅行漫记》一书。
李大姐将优选的照片做成电子像册,几乎每一张照片,她都能说得出拍摄时间、地点甚至是背后的故事,还多次获得相关手机摄影竞赛奖。
老王深有感触地与老伴交流:“这才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啊。”
李大姐感同身受:“真正快乐,是来自于学习和感悟中的享受和不断成长。”
日常生活中,李大姐也努力将手机网上应用发挥到极致。
每年全家旅行,由李大姐与媳妇先在网上做攻略优选旅行线路,手机订购机(车)票、景点门票和酒店,一键搞定。
她与媳妇经常去商场购物,看到喜欢的商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再用“查一查”货比三家,最后在手机上点击付款送货,十分潇洒。
二代人有边界亦有交集,各有所获,优势叠加,关系融洽,与“老龄”传统养老相比,“乐龄”退休生活,大家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越来越高。
回顾退休生活由“老龄”到“乐龄”转变,老俩口感受颇深:“让人生下半场更精彩,是因为专注兴趣爱好,内心还在继续成长。”
“不是因为会了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能会!” 是老俩口的口头禅,他们悄然改变养老观念,同步现代生活,努力创造更美妙的“乐龄”人生。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