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7月08号 07点 阅读 10077 评论14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从哪个“千年”开始有了“牌坊”?不知道!反正牌坊的存在也有好几千年了。这次到广东,在韶关看到的“风釆楼”,其实它也是牌坊的一种,牌坊也可称牌楼。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这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原始的门名为“衡门”。“衡门”无疑已具备了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堪称“牌坊”的原始雏形。
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都釆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方块,形成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看到这里便恍然大悟,上海的那些xx里,xx坊,原来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啊!这些“里”啊、“坊”啊,进门都是有牌坊的。
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时期,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其标志一是出现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二是牌坊开始高密度出现,涌现出许多蔚为壮观的牌坊群,牌坊乡,牌坊城,牌坊园。
上面讲了这么多,为的是要介绍二下广东的最后一个景点:潮州牌坊街。潮州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一大乐事,这里的亭就是石牌坊。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潮州人的心目中,石牌坊与广济桥是铢两悉称:也就是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
自明代以来,潮州建有牌坊143座,其中以城区太平路的"牌坊街"规格最高,最为精致,共有47座。这些古牌坊有着不同的内涵意义,或表彰科考状元、或赞扬忠孝节义、或标示具府学宫···大致可分八类。 经过多方努力,牌坊街23座石牌坊被重新修复,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
潮州,潮人为此立坊纪念。由此可以证明"牌坊街”的悠久历史。和先生在牌坊街,一座一座地看,看它的特色,看它的介绍。牌坊街有这么多牌坊,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在附近的商店,问老板借个小凳沿街休息。先生说,他要看到最后一块,只好随他了。我坐在商店门口与老板谈"牌坊",方知这些古牌坊基本上是复制品,原来的牌坊经历年代久远,终于在1951年,亭石坠落砸死了一名邮递员,结果是“因噎废食”拆得一座不留,2004年后又重建。好一会先生看完牌坊街,他得意地告诉我,这么多牌坊最有意义的一座牌坊叫“十相留声坊”,是纪念唐朝时期来潮州任潮州刺史的翰愈等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来潮州,并将中原文化带入
我告诉先生,我们看到的牌坊全都是复制品,有点扫兴。没想到先生竟然这么说: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拷贝,只要拷贝不走样就OK了。想想先生说的也有道理,我们“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地方,有多少景点是原汁原味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计较潮州牌坊街是复制品呢!先生又说,广济桥对面的古城墙绝对是真的。正好我们集合点就在那里。那就去看看原汁原味的城门吧!
潮州古城:下水门城楼、广济门城楼、竹木门城楼、上水门城楼。广济门城楼对面便是“广济桥”,所以看得很清楚。古时候它是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它是大潮州的标志之一,是古城最大的城楼。始建于明洪武3年,后来多次重修,基本结构和装饰至今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我们的集合地点是在“下水门城楼”,所以看得比“广济楼”更清楚,城墙已褪去了时光的旧痕,所幸它依然保存得很完整,"下水门城楼"贯通"牌坊街"、"开元寺”,美食街,所以城楼里里外外好热闹。其它两个城楼没有见着。
在“下水门城楼”集合,上大巴,导游告知:此次十二城一岛广东游程全部结束。我的《二下广东》系列游记也到此结束,感谢一直关注并收听我的游记的亲人、朋友、学生们!想引用六十年代常用的一句豪言壮语:"小车不倒只管推",我和先生”没有华丽的言语,就一句"小车不倒只管走“!年青人听不懂,我们这代人一听便明白,因为它是时代的印记“小车不倒只管推”!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