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4月08号 15点 阅读 10770 评论14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家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说是外墙和大门即将进行“风貌维修”,还配发了效果图,看来是不错。竣工以后,我们这些街面房子将焕然一新,不,焕然一“旧”,可添不少老上海的风貌。
最近以来,明显感到市政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不光是那种修修补补的“救危工程”,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是许多居民们没有想到的项目。比如附近的西成里和丰裕里,各家各户装了统一的水斗台盆、统一的遮阳布棚,隔几米就有靠背长椅,墙上贴剪纸,过道悬灯笼,天天有节日气氛。这两个月更是上天入地的热闹,几条路同时在搞架空线落地,不几天就清理出了一片天空,让人眼睛一亮。总之环境一天天地“好上加好”——因为原来习惯了,并没有觉得“坏”,所以这些举措确实是惊喜。以为占了新天地的光,看电视方知整个城市都在变样,从赫赫有名的大虹桥到郊区乡镇,从道路、河叉到绿地都在规划中。这就是上面一直要求上海、而市领导一直大力推行的“精细管理”、绣花工程。
对于这些涉及民生的举措,我们当然开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世博会的宣传语正在物化,中国梦,上海梦,我们将生活在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幻世界。
当然,作为一位上海市民在欣喜之余也是感想多多。
有那么一点不安。上海作为中国的窗口,年年月月都在变化,在许多方面都名列世界前茅,乃至上海人出国旅游每每发出“这有啥稀奇”的感慨。耳闻目睹了中国还有不少贫困地区,虽然近年来有了“精准扶贫”的国策,改观很多,但和我们的差距不减反增了。命运真的很垂青我们呀,作为幸福的上海人似乎总想替骨肉同胞做点什么……
看到不断铺展的工地,也会想,既然是“绣花”,那可是慢腾腾的“细活儿”。一点点来,一点点弄;定期限、赶献礼,搞运动,大呼隆,这能把“花”绣好吗?不是我杞人忧天,这几年赶进度而麻烦不断、后患无穷的事儿很多,造成的损失很大。现在做的都不是马上影响生活起居的事情,锦上添花从来用不着急吼吼,要紧的是用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泽惠子孙,完全用不着“只争朝夕”。说老实话,过日子不是演戏,天天过年也吃不消,划一整齐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精致也不是唯一的选项。老上海的风貌不就包含在那种浓浓的市井气里吗?比起“高大上”,那种嘈杂和慵懒也许更是市民的“情之所钟”了。
想到了我家。不久外墙和大门将修缮一新。院子里一株桂花和一棵枫树为伴,吸引了不少路人,还有外国游客驻足拍照的。可是大墙里面烦恼不少。前几天楼下反映天花板漏水,查到我家二楼卫生间,我们就是怕渗水,刚刚花了近6000元装了浴缸,把水注入管道。问题估计是老房子沉积下来的问题了。还有通往晒台的楼梯,摇摇晃晃,不知反映过多少次,还是没有解决,大概非得有老人摔下来才会重视吧。我一点没有责怪的意思,我们这些所谓的“新式洋房”,都有近百年历史了,表面看来风貌十足,风情万千,可是内里却千疮百孔了。这是市政建设的难题。这才是应该“精准”解决的难题呀,在“绣花”以前先把这些“底板”拾掇好,似乎更重要。每次在电视里听到领导说民生工作要“迎难而上”,要敢于“啃硬骨头”,我都会激动一阵;虽然每每失望,但还是激动,觉得总有一天这“花”是会绣到我家里来的。
绣花,很美,很诗意,人人喜欢。其实“绣花”以外还有许多事情同样需要认真去做,这更是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今年和医院多次打交道,普遍反映药价上涨了。新闻里言之凿凿地说许多药降价了,不会假,但我接触的病人的感觉相反。老伴服用的金水宝竟然涨价了一倍多。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市民的感觉会迥然不同呢?这倒是值得有关领导用“绣花”精神去调研、去协商、去解决的。电线在天上妨碍观感事儿小,市民的医疗保健才是天大的事情。这才是更加关乎获得感、幸福感的事情。“国际大都市”一类的美誉,很缥缈,可是真正要担当得起它,我们还有极多的事情要做。
绣花,是细致工作的生动比方。我想真的把“绣花精神”落实到民生事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上海一定会更加美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