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4月05号 20点 阅读 10327 评论30 点赞4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清明是扫墓祭祀先人的日子,也是迎春踏青的时光。自从八十年代上海人兴起在苏州购置墓地以来,清明就成了春节春运后的又一波小春运了。前往苏州扫墓的上海人在清明前后蜂拥而至,每一年头都不会拉下。更何况,上海人讲究亲人入葬头三年必须正清明扫墓,出三年的祭扫就可安排在清明前后三天到一个星期左右。于是,清明前后,扫墓顺带踏青就成了上海人家前往苏州的必修课程了。
八十年代,自我淮海路淮海坊的资本家大姑父去世,一个人葬在苏州仙桥公墓后,大姑父的小女婿(我表姐夫)、我工业展览会党组书记的小姑父及姑母、我的父母亲,及我的小舅舅等都先后在90年代初将墓地买在了同一座山上,且墓地相邻在同一层面的半山坡上。为什么如此,用母亲的话来说,她不愿意选择上海的公墓,因为上海的海拔太低,挖半米深就可以见水。人埋在水里,那多冷呀。当然是选向阳的山坡做墓地是最好的了。记得那个时候,小姑母二儿子的亲家搞社办工厂发财,亲家连带女儿女婿一起在苏州横泾买了好大的一块家族墓地,那个时候,我的表哥不过三十出头。这也可算是早期的炒“小房子”了吧。
最近十年,去苏州祭扫我都是高铁,出车站打一黑车,直接去墓地,一个来回160-180元。一般都是外地来苏州的务工人员,有江苏人,安徽人,河南人,湖北人,最早一次碰到的是去安徽安庆插队的上海知青,每次都会唠上一二个小时。
这次碰到的司机是一湖北人,姓赵,挺能聊的。赵司机说他家住大别山。我没有读过地理,潜意识里以为大别山应该在安徽的。赵司机说,大别山属于秦岭山脉?在湖北的是大别山的北部山麓。他家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半山腰上。像他这样年纪(51岁)的山里人几乎都不识字(他只上过三年级),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赵司机说,他来苏州有十一个年头了,买了辆二手的BYD小车拉个黑车生意。赵司机有一儿一女,儿子读了个技校,是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如今毕业了,在苏州当个技术工人,月薪有三千多。老家山上盖了新楼房,就等着为儿子张罗结婚的事了。赵司机说,山里比别的地方好些,只要盖了新房,就有姑娘不嫌你穷,肯嫁过来。
赵司机说上海好,不比山里,人一辈子不见钱不见天的。我说,山里好,看上海人都往山里跑,去山里享受原生态的空气、物产。就是赵司机说的上海人退休还可以每个月拿钱,那也是我们年青时做够了苦力活儿才有的回报。想想我们那个时候的苦。(因为赵司机说大别山的)我就说了一个大别山的故事给赵司机听。
说八十年代,上海市市长叫芮杏文,他要求上海帮助革命老区的人民富裕起来。具体的,如我所在的机械行业到江苏沭阳招了男工,国棉十七厂到安徽大别山招了女工。据说,十七棉工会为这些女工准备了被褥,床铺,买了文胸和月经用品,派了女工委员手把手地教这些女工如何穿戴文胸和使用女工用品。然而,不到一个月,百来个女工跑得一个不剩。为什么,上海的纺织厂那实在是太苦了。那厂房里30多度的温度,湿度,飞扬的花絮,隆隆的机声,还有细沙间每天来来回回几十里的路程,还要接头,哪里比得上大别山,每天睡到十点,太阳晒了屁股才起床,端了饭碗,喝罢稀粥,依着门槛,晒晒太阳,磕磕瓜子,剥剥花生,唠唠家常,谁愿意到上海来受这个罪呀!当然,我的公司的男性农民工跑的少,但也受不了翻砂车间、装配车间的劳动强度,逐渐地离开工厂去开摩托车,摆菜摊了。总之,上海的工人不比农村人,下岗了,隔离了生产资料,就得挨饿。农村总还可以刨刨地皮,吃饱肚子吧。
听了我的大别山故事,赵司机也没得话说。他告诉我,山里人的穷和山里人的没有文化,你是不会知道的。就说赵司机自己的大姐吧,也就五十多岁的人,可以说一辈子都没有刷过牙齿,也不知道刷牙齿。一张口,一股臭臭的味儿直冲你的脑门。每次回家,赵司机就敦促大姐刷牙,可转身离开,又是老样子。赵司机自己都觉得大姐埋汰,不愿搭理呢。还有,山里人见得少。至今山上没有通讯信号。看电视,还是靠家里树一根竹竿天线,就几个电视台,还像下雪一样地雪花飘飘。所以,回去与乡亲们说城里的高铁、地铁,乡亲们都摇头不信,笑话赵司机,说你这吹的。赵司机也只能苦笑几声。
赵司机一口声地夸赞上海人。他说,他在苏州这么些年,经常拉的上海客人,能够听懂上海话。他觉得,上海人精明,讲道理,守信用,说到做到,不耍赖。有一位上海高校的老师,每年都要赵司机拉他们夫妻去东山扫墓。老师告诉赵司机,一定得让孩子读书,起码读个高中,再差也要读个技校。孩子有手艺了,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赵司机就是听了这位上海老师的话,让孩子上了技校(家乡的孩子最多读到初中了)。
扫墓回到苏州市里,原本想去虎丘留园看看,几十年没有去了。赵司机建议我们去近苏州火车站的苏州老街七里山塘。从来没有听说过,就依了赵司机的意思。我给了赵司机二百元车资,不要他找零了。赵司机却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倒苏州有事可以找他用车。
七里山塘,记得有老小孩网友发过游记的博文。大约方位是靠近寒山寺附近,那里似乎有一座运河大桥的地方。查查,原来这七里山塘是苏州新开发的一座4A级的风景区。说新开发倒也未必,因为这里曾经在唐朝时期就鼎盛过。下图为七里山塘入口处。
当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故称"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下图为七里山塘入口长廊。
七里山塘是苏州古代的金粉地、闹市区(类似南京的夫子庙)。虽然往日的繁华难以复制,但经过苏州市政府的努力,总算恢复了一条小河,几座弯月般的石桥,和两岸各一片白墙灰瓦的古宅。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七里山塘了。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