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3月10号 11点 阅读 10894 评论26 点赞5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赏梅读雅
春风拂面,艳阳含羞。3月7日,我们书友相约,步行来到著名的赏梅佳地——莘庄公园。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娇颜争奇,暗香浮动。一行人沿着绿荫华盖,疏影横斜,在花瓣散落的小径徐徐漫步好不悠闲。好在不是假日,园内游人不密,心情颇觉顺畅,神思也感清爽。
公园位于莘庄镇西南,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据文字记载,该园于1930年由杨氏种植果梅而建,取名莘野梅园,俗称杨家花园。园内有梅树四百余株,梅桩四百余盘,品种有三十余种,如双碧垂枝绿萼、素白台阁、粉红朱砂、绿萼等为梅中珍品。其数量和品种在沪尚属少见。园东的梅园和园西的梅苑,是赏梅的主要景点。每逢初春间,乍暖还寒时,满园春梅怒放,花吐胭脂,白雪压枝,香欺兰蕙,令人陶醉。尤其是园中的双碧垂枝绿萼梅,枝条穹垂,柔中带刚,花朵白里透绿,以绿萼衬托,素雅芬芳。白墙黛瓦,回廊檐亭与梅树相衬,更觉古典高雅。可是在三年前,梅桩盆景悉数移至新开辟的莘庄梅园,令莘庄公园稍有失色。但是,大量的老梅树仍然在公园内花枝招展,芳华如故。
在西园北侧,我们在一块硕大的壁石边驻足。壁石周围,梅、竹、石环绕,上面镌刻着闵行区文联副主席、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吴颐人先生手书的郑板桥“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的诗句。景美,文佳,字优,让人宛入仙境,潜伏神界。细细咀嚼,不由又想起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来。竹石之交引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友谊分水岭。
公园内联句很多,然书者大都是吴颐人先生。怪不得有人拾趣,道莘庄公园堪称“吴颐人先生书法主题公园”是也。移步西行,丽水新台的后门两侧,有吴先生依明清两代茶室名句所作的对联一副,令人叫绝。上联是,泉思隆宋甘冷井;下联是,茶比晚清严水台。诗意将沏茶品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酷爱文学诗文的学长沈、李两君连声叫好,立定拍照留念,神游泉峰茶殿。
拾级上得西山,山上有春酣亭,两侧各有联句。座南的一副果然又是吴先生所书。“耐冷天香梅俗骨,不骄闺色竹为师”。歌颂“岁寒三友”中竹梅的高风亮节。这联句妙就妙在“梅俗骨”三字,意思与一般认识相反,读来令人费解。其实“梅”是取了“没”的谐音。一经点穿,醍醐灌顶,让人击节。看见的是满坡梅花,想像的是今古诗文。好一幅赏梅入画的江南春意图啊。
入得园东,在梅花、竹影、石马、亭坛之处,有高达3.5米朋寿石一块,是明天顺年间所建朋寿园的假山主峰,上有镌刻园主钱福谈田记文,是上海地区有记载以来最早的观赏石。朋寿石,原为明代工部侍郎谈伦“朋寿园”故物。朋寿园,又名谈家花园,曾坐落于今闵行区杜行召悽鹤坡塘。明弘治年间,当时状元钱福,对朋寿石崇敬不已,青睐有加,曾专题行书诗暨序十三行《咏朋寿石》。此题诗被人刻于朋寿石背,今仍隐隐可辨。朋寿石背面,还凿出长方形框,又刻之钱福所题“朋寿”二字。只因年代久远,朋寿两字已不见踪影。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但满足感让人难忘。毕,大家意犹未尽,纷纷作联句畅怀。其中,沈君的“友人集体赏梅,实乃文人雅集”,李君的“罗浮簇锦气象新,暗香团花报春来”和羊君的“赏梅赏景怡情趣,读圣读诗凝雅思”等令人称道。█
信纸作者:虎子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