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2月04号 23点 阅读 11091 评论38 点赞5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年末早搏,照顾我的身体,小舅子在饭店定了年夜饭,今年年夜饭就没有我的事了。早晨睡到9点半,起床,无所事事,中午吃了鸡汤面条,洗了澡,换了新衣就等着去吃年夜饭了。年夜饭比我料想的好,只是吃惯了十多年来我的年夜饭菜谱上的菜,都觉得不尽兴,儿子咕囔没有茶树菇、八宝饭,内侄叹没有豆沙春卷、油焖笋,老人们觉着饭店大堂吃个饭、唠个嗑也不清净。我却可以一身轻松地饭罢回家,打开电脑,翻阅网友的博文。
翻到上外季元龙的打油诗《没咱行吗?》:六十年代闹饥荒,无米之炊啃地瓜。百姓视咱金元宝,卖个大价养活家。七十年代票证制,计划经济大小户。粮票布票香烟票,急盼过年吃上肉。八十年代改革起,开放经济市场兴。鸡鸭成群牛下海,还是咱做领头羊。九十年代至今日,百姓生活甜富美。人人学做东坡肉,要问老猪同意不?原来季老师借猪忆猪赞美当下的幸福生活呢。不敢不同意季老师打油诗所表达的颂词。只是,关于猪,还真有点季老师诗外的话要说。(下图,据说是养猪场为获得优质猪肉让猪崽练习跳水呢。你相信吗?在南汇桃花节上我曾经看到过小猪表演跳水的节目,原来不是为了肉质,而是新创了小猪表演的赚钱节目)。
就说今天的饭店年夜饭吧,一桌饭菜,七八入座,也就剩下了十来块红烧肉,问老太太,打包带回去吧。老太太摇头,回答,不好吃。后来,也不知道被谁带走了。
猪不好吃,不是今天的事,也不止听一个人讲了。东方电视时尚节目曾采访过私家面店,说起饭店的招牌面浇头----红烧大排,那店老板倒实话实说,用现在的猪肉再也烧不出过去猪肉的香味,无法,只能用各种香料调制出“小时候”的猪味道。我家自从离我家最近的菜场肉摊改卖“品牌肉”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吃过红烧肉。没吃,不是没有买,而是买了没有吃。没有吃,不是买了没有烧,而是烧了没有吃。为什么,因为我家做红烧肉之前都要用水焯一遍,以去掉猪肉里的生血浮沫。买来的猪肉入水一滚,一股怪怪的味道就飘出来。过去是一年难得买到一次有“肉膈气”的猪肉,如今,几乎不管什么品牌的肉都有一股“肉膈气”,那种骚骚的奶噪味让人无法下咽,哪怕烧好了红烧肉,也只能倒掉。儿子说,爸爸买的肉都是臭的。
曾几何时,到处寻找是否有“不臭”的猪肉,品牌有雨润的、金锣的、爱森的、中粮的,猪种有白毛的、黑毛的、山上的、滩里的,甚至于去江西婺源摄影,还亲自背了一块猪肉回来,结果还是没用,都是一个味儿。苦恼啊,问遍了附近卖肉的,都说现在猪都是这么养的,人家都没说什么,怎么就你这么疙瘩。
老小孩有网友告诉我,一号店有新西兰、巴西等地进口的猪肉,我也尝试买过了,似乎还不是原来的味道。
终于,今年我看到了一篇《保卫中国土猪》的报道,才知道其中的原委。文章说:在中国生活了9000多年的中国土猪已经有4个地方的猪种已经灭绝,31个土猪品种已经濒危。人们也许都知道金华的火腿,四川的回锅肉,云南的烤乳猪,东北的杀猪菜,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不是随便什么猪种的肉都可以腌制成金华火腿的?腌制金华火腿必须用金华两头乌,云南烤乳猪自当用滇南的小耳猪,经典川菜回锅肉就该用四川的成华猪。因为成华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可以达到3.5%,而引进的白猪通常只有1%。肌内脂肪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猪肉好不好吃。当下,四川的成华猪只剩下五六十头,比中国珍贵的大熊猫还要稀少了。
很多因素制约了中国各地土猪的繁育。人们可以想象的因素有:农村城市化的进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新农村建设不允许家庭养猪;农民失去养猪积极性等等。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随着人们弃肥爱瘦的口味变化,养猪(个人或企业)者急功近利,纷纷引进国外猪种,以提高猪的廋肉率和出栏速度。以往中国土猪都是年初捉养,隔年新春出栏,叫做“年猪”。即使70年代引进苏联的白约克猪种(我在文革期间的《工农业基础知识》课本上读到的)杂交而成的上海地区的猪,也保留了中国地方猪的基因和特点(因为是杂交,不是取代)。现在全引进的猪,据说半年即可出栏。我曾经在青浦到猪舍看过,那猪站在如同双杠一样的栅栏之间,前不能进一步,后不能退一步,左不能动一寸,右不能移一寸的,头上还顶着一盏小太阳,天天犹如白昼,看着也觉得猪被催育,它的肉不会紧实好吃。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土猪的蓄栏数量逐年大幅下降。据统计,金华猪母猪的数量从1980年的25万头下降到2007年的1万多头。而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则从1980年的1万3千头下降到2000年的几百头。有的地方的猪种甚至于“已找不到公猪。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等猪种曾经陷入濒危状态,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已经灭绝。换句话说,这些猪一不小心就要变成珍稀动物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警告:“猪种的灭绝同样是一种生态灾难”。
中国地方猪“打”不赢洋猪,一是因为“肥”,二是因为“慢”。成华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统的白猪瘦肉率可以达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是国人养身保健的口味改变。更何况一般中国土猪喂一年才能出栏,洋猪半年出栏,这是养殖场唯利是图的“市场的选择”,这一切,造就了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等“洋三元”商品猪长驱直下,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猪肉市场和养殖场。当下的“猪肉臭”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价值观”的变化。从此再无“一锅猪肉满屋香”的局面。怪谁?
想到这些,遂在季老师打油诗后跟帖:东坡肉,己变味,只因猪种沾洋味。臭哄哄,不入味,土家猪种熊猫贵。为什么,观念变,唯利是图是新规。弃肥贪瘦快出栏,一年银子半年还。
(忽然想起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防旱排涝挂在心,八字宪法亲手定,公社的前程美如锦-----我想,如果对于养殖业也有“八字宪法”的规定,规定种群的引进,规定饲料不允许添加抗生素,规定禽畜的最低出栏时间,那么百姓富起来的餐桌上的菜肴将是绿色的,健康的,不需要担惊受怕的。这也许才是“法治社会”的真实落脚点,而不是口上讲讲吧!)
既然今年猪年,何不与网友一起认识一下中国十大土猪的风貌。记得,这些相貌有点丑陋的猪猪可堪比大熊猫奥!想想他们的繁衍将是我们餐桌上的香香的一盆红烧肉,口水嘴角四溢吧!
一、互助八眉猪:青海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地方猪种,具有适应性强、性早熟、抗逆性好、产仔数较多、保姆性好、沉积脂肪能力强、肉质好、能适应贫瘠多变的饲养管理条件、性状遗传稳定、对近交有抗力等优良特性。
二、荣昌猪:重庆荣昌,按毛色特征分别称为“金架眼”、“黑眼膛”、“黑头”、“两头黑”,“飞花”和“洋眼”等。荣昌猪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额面皱纹横行、有漩毛;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鬃毛洁白、刚韧。乳头6-7对。
三、宁乡猪:湖南长沙宁乡县,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广,易熟易肥,畜脂力强,屠宰率高,肉质细嫩等特点。特别是加工腌制腊肉,色泽金黄,肥膘透明,别有风味。仔猪作烧烤猪,尤其味美色佳。
四、陆川猪:广西玉林陆川县,母猪具有成熟早、产仔多、母性好的特点;其肉皮薄、肉嫩、脆而不腻;其畜产品可加工是脆皮乳猪、香肠、无皮五花腊肉等。
五、淮猪:江苏连云港东海,全身被毛,黑色而较密,冬天生褐色绒毛;头部面颊部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较长而直;耳朵大,下垂;体形中等较紧凑,背腰窄平,极少数微凹,腹部较紧,不拖地;四肢较高且结实;母猪乳头数7对至10对。
六、太湖猪:江苏苏州常熟,太湖猪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享有“国宝”之誉,苏州地区是太湖猪的重点产区。太湖猪特性之一是繁殖性能高。太湖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太湖猪体型中等,被毛稀疏,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为白色,腹部紫红,头大额宽,额部和后驱皱褶深密,耳大下垂,形如烤烟叶。四肢粗壮、腹大下垂、臀部稍高、乳头8-9对,最多12.5对。依产地不同分为二花脸、梅山、枫泾、嘉兴黑和横泾等类型。
七、金华两头乌猪:浙江省金华婺城区,因其头颈部和臀尾部毛为黑色,其余各处为白色,故又称两头乌,是全国地方良种猪之一。金华猪皮薄骨细,肉质鲜美,肉间脂肪含量高,其后腿是腌制火腿的最佳原料。金华猪产仔多,母性好,泌乳量大,哺育率高,繁殖性能好。
八、东北民猪:黑龙江绥化兰西县,东北民猪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目前除少数边远地区农村养有少量大型和小型民猪外,群众主要饲养中型民猪。东北民猪具有产仔多、肉质好、抗寒、耐粗饲的突出优点,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全身被毛为黑色。体质强健,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背腰较平、单脊,乳头7对以上。四肢粗壮,后躯斜窄,猪鬃良好,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8月龄,公猪体重79.5公斤,体长105厘米,母猪体重90.3公斤,体长112 厘米。
九、香猪:华南,极为早熟、个性偏小。短、矮、宽圆是形体特点。背腰宽而下馅,腹大下垂,臀部较丰满,皮薄毛稀,没有绒毛。
十、藏猪:高原西藏青海,特点:猪个体很小,形似野猪,头窄长且呈锥形,嘴尖耳朵小竖立,腹部小而窄,背部微拱且窄,臀斜,四肢强健,蹄小坚实,反应灵敏,善于奔跑。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