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2月04号 06点 阅读 11303 评论38 点赞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 话聊“年夜饭 ” 】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己亥豬年春节即将到来,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吃“年夜饭”了。中国人共享天伦之乐、生活之美、万家团圆的幸福时刻即将到来。一年之中传统意义上参加人员最齐、规格最高、最讲究、最隆重的一顿晚餐,无论距离多远、工作再忙、事情再多,游子归来、親人团聚、朋友相会,大家都要在今晚赶回家中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丰盛大餐。我们家按照传统习惯,兄妹几个轮流作东,今年轮到我们,早在几个月前找了老家附近一家合适的饭店订好了“年夜饭”,届时大手牵小手,老老少少一起守岁,共度良宵。
儿时记忆中的”年夜饭”,由父母亲一手操办,我们子女根本不用操心只管吃。我清楚的记得,临近除夕前几天,父亲会自己拿着笔和纸,要把年夜饭的菜配齐,写在纸上,担心忘了;一般是十个炒(大菜),五荤五素,十个冷盘,也是五荤五素,都是双数,10加10,吉利的数字,寓意“十全十美”。然后自己分期分批去市场上釆购,如一时买不到父亲会适时调整。到了除夕,爸爸和妈妈二个人在自家搭建的小屋内,父亲负责“掌勺”,母亲做“下手”,“夫唱妇随”忙开了。那时外婆还健在,爸爸叫我去把外婆接到我家,我们几个子女和外婆围坐在一起,等候爸爸妈妈把烧好的香喷喷、热气騰腾的菜端上来,鸡鸭魚肉这些平日里不大吃得到的美食齐聚、让人垂涎。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这一顿饭的期盼,或许也是对食欲的一种满足,这情景回忆起来是多么的温馨,那年头的“年夜饭”就是好吃而又多么的难忘。
作者 (后排右一)保存了五十多年的“全家福”,弥足珍贵。
如今的年夜饭,依旧是那张大圆桌,也仍是那几道传统的家常菜,或许质量有所提高,在日常餐桌上仍随处可见,这一顿饭虽没有当年的那种强烈的食欲感,仍能带给人们平日里没有的滿足感。因为当今的年夜饭对于每一个富庶中国人的意义、早己超越了吃的范畴。 它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内涵和情感内涵; 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親情的凝聚,蕴藏着一代代人的情感,我们文化和生活中最珍贵的部分。
……无法准确追溯到“年夜饭”的源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朝诗人杜甫千古名句正是除夕夜,对世道不公、人间悲哀有感而发;也有书本上所讲习俗,有“合家欢、团年饭“之说;曾也有称之为“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在南北朝时就流传于民间。我们的祖先将千年传承凝聚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把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中华美德传统文化贯穿其中。
忽然又想起二件事与“年夜饭”有点关联。那年,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邀请各界人士,方方面面代表参加。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这种场合听到此类话题倍感親切,耳目一新。这样的团拜会是国家的脸面,国家级的“年夜饭”理应盛情款待,而我在收看新闻联播时,没有张灯结彩,没有鲜花簇簇,屏幕上看到的一张张园桌上只是清茶一杯。我想参加的人员决不是为这杯清茶而来,他们看重的是自己那份职责、那份担当、那份荣耀,风清气正、国泰民安远远超出了这顿“年夜饭”本身的意义。所以说有的时候,有的场合是未必讲究一个“吃”字。
另一件事是今晚马上播出的“迎春联欢晚会”。我不敢狂加评论或猜测内容质量效果反响怎样,前几天网络上盛传的“不让那些有瑕疵的演员上春晚”,倒让我联想很多,春晚联欢是全国人民的“年夜饭”,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等都在观看。如果你这位表演者身上有这样那样瑕疵,在台上却表演得头头是道、活灵活现,大家自然而然地会联系他本人的所作所为,台上台下判若两人,演出质量和效果会大打折扣,出于这样的考虑还是不要让这类演员上台表演为好。这样鼎级的“年夜饭”,演员本人的品行是有严格的要求,德艺双馨,才会让人民所喜爱,因为人们不注重表面的热热闹闹,而是注重骨子里的东西是否“健康”、“绿色”、“正能量“,在意的是一个“质”字。
扯远了,言归正传,回到“年夜饭”话题。今天是阳历2019年2月4日、阴历除夕,家宴、国宴、家国情怀,“年夜饭”即将举箸开席,盼望已久的一顿饭究竟怎么吃?吃什么?又有哪些道道?俺老朽不成体统,先说几句,接下来请各位朋友继续话聊,热忱欢迎留言点评、各抒己见、也算为“年夜饭”中添加点调料,丰富菜肴、增加你的食欲。
祝: “年夜饭”吃得开心,为您干杯!
(完)
、
信纸作者:晓风残月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