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桂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国学研究三部曲》第一章:国学意义研究(学生优秀作文)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1月07号 13点 阅读 10137 评论3 点赞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第三节 学生研究成果:

                       1、笔下流淌着远古的召唤

                        06届高三(3) 徐 懿

    自幼与笔杆相伴,与汉字为伍,习惯了用笔叙写自已的人生,然而却少有惊心动魄之美。猛然间一回头,发现真正闪耀着美的,却是那一个个方正正之字,一个个来自远古的召唤。

    透过笔杆,倾听历史的涛声,声声在耳。

    当炎黄之手在大河之边握起,时代的光辉一次次被浓缩在这发黄纸页上那古老的汉字中。殷墟的厚土终究掩盖不了甲骨文的光芒。在那龟裂的龟壳,兽骨之上,那暗淡的文字随破土而出的那刹间的光亮,在风中舒展着身躯。是什么应和着我们沸腾的血液,点燃了我们似曾相识的感动?是什么让我们面对祖先的伟大,泪流满面,却以哑口无言?是那一个个来自远古的召唤,是祖先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不忘用血泪铸就历史传承的执着。

    透过笔杆,聆听古人的心声,声声有形。

    我爱行草,喜欢那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喜欢那种峰回路转,藕断丝连的柔美。刚正之字,横平竖直,有如辟开鸿蒙,倒山覆海之力;奔放之字,龙飞凤舞,有如巨柳迎风,神龙腾飞之姿。诸般气象,只从一字而起;万种流派,只因汉字而兴。看到那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我会想象千百年前,文人墨客襟危生,用那一双苍老的手颤巍巍地那起毛笔,醮上黝黑的墨汁,在烟白的宣纸上挥斥方遒。

    透过笔杆,轻触时间的脉搏,声声澎湃。

    树枝、毛笔、钢笔;甲骨、竹筒、白纸。太多的故事围绕着汉字的发展,狼毫之下构建的世界深邃博大,宣纸之上凝聚的时空广褒无垠。时间在那一瞬间定格,惟汉字留芳。 尽管在形体上改变了一些,可是我们依旧可以读到古人的心与魂的悸动。拿起笔,笔下流淌的,仍然是发自远古的召唤。

    也许还有许多汉字的精华,消逝在现代文明的触手所不及的年代,但流传下来的已足已让我们去品位,欣赏。

    当初升的阳光照遍神州大地,我愿汉字永远光辉,我愿每一个人都用心灵去倾听笔下流淌的声音。

 

老姜评语:赞美汉字,笔下有情;理解汉字,笔下有声。

 

                            2、美哉,汉字!

                           06届高三(3)吴蒙盈

    一横一竖,横竖间看铁骨铮铮;

    一撇一捺,撇捺间显凛然大义。

     方正之体,却融宇宙万物于微小;

     点折弯钩,却释细小平凡为伟大。

     美哉,汉字!鲁迅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且不说那成对的对联、成联的诗歌及传流千古的佳作,单是一个个字形,亦足以让我们获益非浅。

    汉字教我懂得母爱。“乌知反哺之育,羊知跪乳之恩”请看一个“乳”字,母亲两手搂抱着一张口吮奶的孩子,那慈母之爱如三春之晖,那么鲜艳,那么温暖,这不正是一幅人间最感人的画面吗?为了儿子孟母宁可奔波,三次搬迁,流传千古的佳话不正印证着母爱的伟大吗?谁又能忘记这份爱,忘了对家中母亲说声:“妈妈,辛苦了。”

    汉字教我要尊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请看一个“扶”字,何为“夫”,老人也。面对蹒跚的老人,用双手掺扶他,也让自己得到快乐,尊老敬老,这是中华传承千年的美德。谁都会老,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年轻人举手之劳并不困难,难的是拥有那份孝心,尊敬自家的老人以此推广到尊敬其他老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汉字让我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请看一个“兴”字,合作之道蕴于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齐即家兴,和睦之道,合作之理。推广到国,唯上下齐心,国才可昌盛。

    万世师表,孔丘珍爱一个“仁”字。

    过关斩将,关公唯图一个“义”字。

    善恶美丑,叶圣陶只寻一个“真”字。

    美哉,汉字!日的圆,月的缺,水的柔,火的烈,百态自然字中见。

    美哉,汉字!与人善,与友诚,与国忠,与已严,为人之道字间寻。

    美哉,汉字!云集灵气,任重道远,传承千年,只为讲述一种文化,只为展现一段历史,只为给中华一个灿烂的前程。

    美哉,汉字!

 

评语:一唱三叹,声声真情;一字一理,字字义深!

 

                            3、笔 端 行 云

                         06届高三(3)陆润霞

    如行云,文字总在笔端飞扬;

    如血液,文字总在血管流淌;

    如花蕾,传统总在心田绽放。

    如果你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请不要不屑这汉语;

    如果你有一手漂亮的英文,请不要忽视这方块字。

    也许你会抱怨汉字的繁琐,但你可曾想过五千年的文明就浓缩在这一笔一划之中;也许你会遗忘它的历史,但你可曾想过千万人的智慧就隐藏在这一撇一捺之中;也许你会埋怨它的拗口,但你可曾想过予人温暖的春风就流淌在这平平仄仄之中。

    当学会写字的那一瞬间,文字就如书上图画般美丽。“日”字圆圆,“月”字弯弯,“水”字潺潺,“山”字巍巍,第一次发现,原来汉字是这么美;第一次发现,原来汉字不复杂;第一次发现,原来汉字这么美丽。

    当练习书法的那一瞬间,文字就如金刚仙女般漂亮。点,像仙女的眼睛,横像仙女的纤手;竖,就像金刚长腿,撇就像金刚的大刀。感叹它的棱角,就让你的字写得更完美,更阳刚;感叹它的线条,就让你的字写得更清秀,更漂亮。

    当学会阅读的那一瞬间,文字就如电影电视般生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我仿佛看到了山顶洞人在壁上画下一横一竖,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韩愈在倡导古文,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提倡白话文……

    当学会作文的那一瞬间,文字就如行云般随风飞扬。旁征博引,说古道今。拥有最悠久的历史,拥有最古老的文化,笔端流露的是一段段历史,笔端流露的是一个个故事,笔端流露的是一串串心愿。

    当笔尖触及纸的那一瞬间,文字如行云般随风飞扬。一代又一代的史家在文字中感叹,感叹历史的兴衰;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文字间感叹,感叹山水的美丽;感叹生命的短暂,一位又一位的文人用文字让生命永恒;感叹精神的重要,一个又一个思想家用文字将他的精神百世流芳。

    在汉字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根,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读懂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笔端行云,究竟来自何方?来自汉字神韵,来自中华文化。

 

评语:文如行云,句似流水;汉字之美,层层毕现。

                       

                          4、文字的色彩

                      05届高三(12) 汪文君

    文字是一幅流动的图画,图画是一篇静止的文字。虽然各不相同,但还是有其相通之处。喜欢在文字中找寻画的影子,字里行间飞旋的色彩就如流星一般灿烂夺目,过目难忘。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色彩。

    喜欢在诗歌中欣赏中国画。

    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淡淡几笔,便把山中的幽静表现得淋漓尽致,好一幅中国山水图!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笔一挥,便把怡然之乐跃然纸上,好一幅田园风情图!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情挥洒,便把豪情共同分享,似乎还带着酒的豪爽,好一幅泼墨大写意!诗的色彩,就是传统的色彩,只是墨色,或简单,或夸张,但又不只是墨色,还有很多,很多。

    习惯在《红楼梦》中品味工笔画。

   “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这是林黛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是贾宝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王熙凤。细致的描写,就如工笔仔细的勾画,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则瘦,一切就在这恰到好处上。从眉至目,从面至鬓,就如细勾一根根发丝,虽然细微,却丝毫马虎不得。“似蹙非蹙”,“似喜非喜”,唯工笔莫属。

    乐意在鲁迅作品中揣摩黑与白的抗争。

    祥林嫂“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她死在“瓦楞都已雪白”的大雪夜,而头顶却是一片“天色愈加阴暗”的天空。黑与白竟是如此谐调而又不谐调地出现在鲁迅的笔下,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就这样震撼你的心灵,直到为它觉醒,为它呐喊,为它振作。黑与白永恒不变的色彩,鲁迅笔下永远尖锐的黑白版画。

    文字的色彩,是作者智慧的火光,闪耀你的脑海。

    文字的色彩,是社会清晰的明镜,再现真实之情。

    文字的色彩,是心与心情感的交流,绘出心灵本色。

    文字的色彩,心灵的色彩。

 

评语:文字色彩,也是文采;文君文君,文如其名!

 

                       5、语文伴我成长

                     06届高三(3)朱佳丽

    有万马奔腾的血色沙场,也有孤角小楼的婉转柔肠;

    有足智多谋的壮年军将,也有忧愁幽思的愈稀宰相;

    有古昔朝代的世态炎凉,也有千里明月的天涯思乡。

    十二年的求学路途,是语文伴着我成长。

    当春天的雨水流下青砖檐瓦,深浅的脚步踩花泥泞水洼,语文就如同奇趣的田埂边上,在我乡村童年的记忆之中,占据了一地空间。美味带着清香的荠菜,娇小而淡紫的马兰花。吃着那紫黑的桑葚,想象着,身在鲁迅多趣的百草园。

似乎还有那把银辉洒在了李白窗头的思乡明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青青小草。于是我困惑,困惑什么是伤人的思乡情,困惑什么是旺盛的生命力,亦或者接天莲叶又该是怎样的光景?

    当躁动的鸣蝉肆意叫嚣着“知了”,炎炎夏日似乎勾不起心中的急躁。能让我聚精会神的是范希文“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岳阳楼记》;是刘基《卖柑者言》中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是东坡《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古老的文化如同阵阵的清风,抚慰着那渴求的心。

似乎还有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老舍家活泼可爱的小猫,北方高大挺拔如卫兵的白杨。于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做清者自清,什么叫做纯白天真,什么叫做坚毅如刚。

    当梧桐叶落,衰草泛黄,秋风吹得地凉,瓦盖抹着沧桑。我还是坐在语文课堂,带着川端康成发现午夜花未眠的喜悦,闻着黄巢最爱的菊香,脑中勾勒美丽的幻想。

    似乎还有那王实甫的西厢,杜十娘的百宝箱,刘禹锡的乌衣巷。于是我知道了真情的可贵,粉黛的哀伤,侯门的悲怆。

    笔下纸宣闹,思绪绝句绕,爱如成语妙,借光诗书照。书香油墨,无处不在,语文课堂,我要为你大声叫好!

    记忆之中,语文似乎总是在我身旁。

    漫漫旅途,语文将永远地伴我成长。

 

评语:语文乃友,语文乃师;伴我成长,确实如此。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4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