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12月03号 17点 阅读 10433 评论14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慕名探访“围城”倏忽已过数日,记忆仍清晰如昨。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围城”,学名隆昌公寓。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去往位于杨浦东面的隆昌路362号,跨进门洞的一瞬间,被呈回字形的高大建筑物包围的感受顿时油然而生。我伫立在偌大的庭院里,仰望着仿若古罗马角斗场的方形筒状、灰式墙体公寓建筑,即刻被造型别致的独特构造勾住了眼光。院子的东西两侧,分别筑有约2米宽的内置式双排楼梯,水泥基座,每个楼层围栏为敞开式构筑,牢固结实,敞亮气派。共五层的公寓,每一层都由长长的楼道走廊连通而成;而楼道内侧则由紧密相连的住房一字排开,一户紧邻一户,几无间隔,约二百多户家庭连成一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我拾阶而上,近距离感受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的魅力。也许是人口增多的因素,为增加住房面积,几乎家家户户都把厨房移至住家门前,形状大小不一,又堆放一些杂物,使本来宽敞通达的过道变得狭窄,有的地方仅容一人通过,给人一种蜗居般的观感。但仅管如此,放眼望去,往昔的宽敞明亮的通道回廊仍依稀可辨,建筑构思令人惊叹。
据说,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隆昌公寓曾经是沪上乃至中国首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地方,这在当时可是令人艳羡的事。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这幢建筑,最早为公共租界巡捕房,如今还留存有当年囚禁犯人的铁窗痕迹。解放后,改称公寓,成为杨浦公安分局职工宿舍。此后,公寓因交通方便,租金低廉,吸引了附近做工、经商的人员携家带口陆续搬进此处建立住家。院子里,十多辆各式车子、晾衣杆以及杂物散放各处,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可这里依旧是老人闲坐、孩子嬉闹的优先场所。抬头,各个楼层间晾晒的衣被林林总总,构成一幅独特的生活画面。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钱先生把一类人居住的这座城市形容成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周而复始,人生如此。钱先生对当时的现实状况,无疑投注了戏谑而又忧世的眼光。故事自然是虚构的,而我此刻的眼前则是一个现实版的犹如“围城”般的建筑,在此居住的百姓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生活,奏响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我走进“围城”,静静地聆听这一悠悠的曲子。
信纸作者:习之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