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11月29号 15点 阅读 10455 评论22 点赞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昨天再来
小学时代
那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学校组织去西郊公园(动物园)游玩了,很远,要准备好一只面包和一壶水,面包自己提前一天买好,记得通常是买一角七分的游泳牌面包,两角一分的鸡蛋面包是不敢买的。水壶是深绿色的行军水壶。很想吃公园里的盖浇饭,但是好像没有吃过。当天早晨父母还会让我带上一只白煮蛋。
有一个时期,全国上下学黄帅,批判师道尊严,敢于反潮流,每个同学都要在课堂上发言,我也上台发言了,稿子是报刊上的调子,有一句是:“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发言结束后,坐在一旁的女老师说道:“怎么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学校里有借书,我曾借过一本中篇小说《红柳》,写的是新疆的少年儿童生活。封面是清雅的国画,一个新疆女孩憨态可掬。我很喜欢这本书,一直没有归还,后来下落不明。
那时看过的书还有《长白山下的儿童》、《幼苗集》(浩然著)、《星火燎原》、《十万个为什么》(特别喜欢动物卷)等。
暑假里学校组织向阳院,有一次我去居委会图书馆借书,男青年管理员看了看我要借的书,打趣道:“看梁效的书。”梁效是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
一天晚上向阳院里放电视,坐了很多人,忽然一位比我年长一两岁的女邻居叫了一声:“谁呀?”原来从半空中飞下来一只稀巴烂的臭皮蛋,正好落在她的身上,弄脏了她的衣服。第二天我父亲发现家里少了一只皮蛋,盘问之下,弟弟说是对面邻居的一个男青年和他一起捣的鬼。
中学时代
小学毕业后,我被保送到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专业是绘画。我的语文水平还行吧,阅读范围比较广,但是很害怕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数学成绩不错,一般都在90分以上,可惜现在都忘到爪哇国去了。绘画成绩属中上,素描得分经常是良,毛笔线描也多数是良,有时可以得优。泥塑是弱项。
记得做泥塑的泥塑刀是要自己做的,我让父亲托厂里的同事做,材料很好,是航空铝合金,造型不行,直挺挺的,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而有些同学的泥塑刀则做的很漂亮,曲线优美,像二郎神的三尖两刃神锋。
学画画,就必须经常去公园写生,对象或是花卉树木,或是飞禽走兽。一次去中山公园写生菊花,间歇时,在池塘边,有一美髯老者,携素装女儿,也在池塘边歇息,与人攀谈。老者像是大学国文教授,但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与老者攀谈的那人也会英语,那人大概是用英语夸老者的女儿,那素装女子中等个子,比较丰满,皮肤白皙,容貌清秀,白衣黑裙,很像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她有些腼腆地低头微笑。
一个小雨后的星期天下午,我带弟弟去复兴公园写生,路上经过一家小小的书店,我买了一本《简明中国文学史》。公园里正是美人蕉盛开的时节,红的黄的,在湿润的空气中显得分外娇艳。
一次上政治课交作业,那个戴眼镜、脸颊五官棱角分明的中年男老师在批语里写道:“如果能够……那就更好了。”我看了很得意。
进工厂
中学毕业后,直接分配进工厂,我分配在鸟兽车间,就是用玉石雕刻鸟类和兽类。我没有什么雕刻的天分,也不喜欢这份手艺,那时还是文革时期,很多人上班吊儿郎当,我的不少同学还想考大学,离开工厂,我也是。
一次,我在机器上雕刻一件产品,一不留神,手里的产品飞了出去,我的左手大拇指被钎镀(雕刻工具,状似圆铁片,高速旋转。)切了一刀,顿时血流如注,那时我也不觉得彻骨的疼痛,接着就去了附近的第八人民医院,伤口缝了两三针,至今还留有一条小伤疤。
上班时有不少人干私活,我也是,偷偷做一些玉石图章、十字架等,材料有玛瑙、白玉、碧玉、青金石、老虎石等,很多都送人了,自己也留下一些。还曾到工厂的废料堆里去捡一些次品和边角料,拿回家玩赏,现在多已无存。
后来我被调到抛光车间,就是给产品打磨、上光。我还是没有好好地学习抛光技术,干不了活,真是度日如年。后来便开始泡病假、病休了。
在社会上
有一次我得了急性甲型肝炎,住在上海第四门诊的隔离病房,是一幢小洋楼,解放前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五姨太的别墅,五姨太在上海解放前夕上吊自杀了。
一天下午的探望时间,有一个家属要叫一个病人,一个中年的、体态有些臃肿的男子(也是病人)自告奋勇,扯开嗓子用沪语悠长地叫了起来:“2—0—5—”,最后的“5”字拖得很长,用了花腔,他叫完后问旁边的人:“我叫得还可以吧?”
要出院了,我准备把一些零杂的东西扔了,担心污染,一个前来收拾病床的戴眼镜的中年女护士把那些物品一一都放回我的包里,说了一句:“老实么老实得要死。”
一次在公交车上,几个外地人和几个上海小青年发生了争执,吵着吵着,一个上海小青年呵问道:“你是哪部分的?”一个外地中年男子说:“什么腔调!”那小青年反问:“你是什么腔调?”
一次也是在公交车上,有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子问售票员下一站的站名,售票员回答后又嘟囔了一句:“已经豁过铃子了。”(意思是打过招呼了。)中年女子停顿了一下,回应道:“不结铃子的,难般(难得)乘车子的。”
一次在医院住院部,一个男青年病人站在长廊的这一头,一个穿喇叭裤的中年男主治医生已经走到长廊的另一头,病人忽然叫了一声:“王医生,我啥辰光好出院?”(什么时候可以出院?)主治医生远远地侧脸答道:“什么东西,没有考虑过。”
一次在家附近的15路终点站,很多人排队候车,车来了,前面有几个人争先恐后往上挤,一个清瘦的女青年见状说了一句:“素质怎么这么差。”
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父母、弟弟外出散步回来,来到新村门口的一个临时西瓜摊前,隔壁的阿三正和摊主闲聊,他两相熟。父亲要买一只西瓜,阿三让摊主挑一个好的,摊主挑了一个大西瓜给我们,拿回家切开一看,是一只熟过头的西瓜。
读书与写作
母亲经常去北京出差,经常从四叔那带回来很多书,书放在旅行包里,那时还没有拉杆箱,母亲说很重,很吃力。记得有《苦菜花》、《樱花赞》(冰心著)、《东方》(魏巍著)、《沫若剧作选》、《人·岁月·生活》(爱伦堡著),其他书名大多忘了。
我年轻时看过的书,印象比较深的有:《列宁回忆录》(列宁夫人著)、《回忆与思考》(朱可夫著)、《金陵春梦》、《第三帝国的兴亡》等。
我青年时代很喜欢看郁达夫的小说,如《银灰色的死》、《南迁》、《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等。后来又喜欢上了他的散文、诗词。看过一本书《郁达夫剪影》,记述郁达夫在南洋的经历,写得不错。还见过一本记述郁达夫和王映霞情史的书《杨花如雪雪如烟》,嫌贵没买。
一个微雨的下午,我向母亲要了几块钱,步行到徐家汇新华书店,买了郭沫若的回忆录《革命春秋》,灰色的封面,素雅的装帧,与微雨的天气很融洽。之前我曾看过中学同学借给我的郭沫若回忆录《洪波曲》,后来又看了回忆录的前两部《童年时代》、《学生时代》。有人评论郭氏回忆录“行云流水”。
一天午后,我和一个同学兼邻居一起散步到徐家汇,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大红的封面很醒目,仿佛是“残阳如血”,与那天的黄昏时分相映衬。
我曾去淮海中路上的三联书店,给弟弟买《象征派诗选》。后来也是在那里,我见到了《闽都别记》,好像是四卷本,嫌贵没买。
在徐家汇新华书店,我曾花两元钱买了一本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两元钱在那时是比较贵的。记得书的结尾描写梵高在草地上开枪自杀,有这样两句:
……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母亲的子宫里。
我曾见过改革开放以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橱窗里放上了琳琅满目的中外文学名著,很多读者排长队买书。我有很多书都是在那里买的。
在那里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外地小伙子要买《七侠五义》,他念“七侠五义”四个字发音不准,一个有些像老油子的中年男营业员调侃地看了他一眼,再转身去拿书。小伙子走了以后,另一个年纪轻的男营业员开玩笑地学着说道:“七侠五义”。
我也很喜欢逛福州路文化街,那里有古籍书店和上海书店,上海书店是卖旧书的,店面很大,分成大小好几间。有一次碰上几个金发碧眼的留学生,用中文问营业员有没有《萧红选集》,一个女营业员去柜台里面取来了这本书。我买过这本书。
我大约二十几岁开始写诗,一开始自然是写得不三不四,后来渐入佳境,有些诗写得比较满意,并得到四叔的表扬。当然我的诗基本上都是写个人经历和情感,境界不大。我把诗寄给北京的四叔,四叔让他的学生小娟把我的诗歌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书名《繁都情》,是我自己取的。后来四叔还用他特有的飞扬凌厉的书法题写了《占峰诗集》。
我曾写过一首诗《我愿》,最后一段是:
我愿化一片微弱的流萤
在你荒冢独眠的时候
夜夜不息地飘飞
四叔看了以后,对我弟弟说:“是个诗人。”
尾声
这些年来我是很少看纸质书了,不知为何,一看书两眼就会打瞌睡,不好受。但是最近又起了读书的念头,吃完早饭歇息一会儿后,站在小房间的窗前,把书放在窗台上,在晨光和清风中阅读,站着看书不太容易打瞌睡。我的阅读是很随性的,《追忆逝水年华》翻几页,《百年孤独》翻几页,《洛丽塔》翻几页,《大学基础写作教程》翻几页……
我很注重读书时的状态,像是一台精密仪器在审视产品、零件。不要辜负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要辜负人类的精神结晶,不要辜负大好空间与时间。每天如能如此地阅读一两小时,不亦快哉!
此文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一些技法。
2018年11月29日下午
左起:母亲、我、父亲(摄于福州鼓山忘归石前)
左起:弟弟、我、父亲、母亲(摄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左起:母亲、我、弟弟、父亲(摄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左起:父亲、我(摄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我在写字(摄于家里)
四叔题字:占峰诗集
四叔题字:占峰诗集
我的诗集《繁都情》(打印稿)
《繁都情》内页
《繁都情》(内页)
早年诗稿
早年诗稿
信纸作者:占峰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