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11月28号 09点 阅读 10865 评论15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写此游记前,先要介绍一首七绝,这首七绝是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一首: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首绝句的意思是: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是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人。“岭南”,从那时便在苏轼《惠州一绝》中认识了它。
这次跟着老小孩,终于圆了“岭南文化印象”梦。此次岭南文化游第一站:沙面。沙面,曾叫“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所以现在叫“沙面”,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
在沙面,导游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他说沙面很小,走走看看这点时间足够了。大巴将我们带到沙面某一段,一下车,沙面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犹如进入了一个万国地界,与岭南文化根本不沾边!这里保存了众多国家的建筑,其实沙面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但却有150多座欧洲风格的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建筑,如: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我们这群老小孩旅游团,应该都是上海人,甚至个个都是“老上海”,但是在沙面街上走走,仍然被它的漂亮吸引,尤其是我先生,他说他特享受沙面的异国风情。初冬,沙面给我们这群初来乍到广洲的老头老太带来了“广东文化游”的第一缕阳光。
我们仔细欣赏着这块“广州最浪漫”的地方,走过昔日的领事馆、银行、邮局、商行···走过一座座沙面特有的雕塑。有一座雕塑吸引了我,该雕塑表现了昔日西关商人的生意经,一个穿长袍的中国师爷正在“劈里啪啦”地打算盘,四方桌旁侧坐着一名端着茶的外国商人。我凑上前,似乎听到中国师爷嘴里念着:三下五除二,我又怀疑那老外可能听得懂?有人给这座雕塑取了个名:“计算与算计”,这个名有点含蓄,是中国人在算计洋人,还是洋人在算计中国人?! 忽然看到一个“胖妞遛狗”的雕塑,连忙让精瘦精瘦的先生和他姐夫与胖妞照一张,这样的反差,是否很搞笑?沙面有许多生动的雕塑,这些雕塑明显体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互相交融和渗透。
沙面街3号是背靠珠江的沙面公园,原来是英法租界内的前堤花园、皇后花园。沙面公园面积2.14万平方米。走进沙面公园,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生活在参天大树的怀抱里。沙面公园的古树都有几百年的树龄了。粗壮的枝干,茂密的枝叶,给游人带来清新的空气和和煦的微风。尤其是广州特有的榕树,那些无法数得清的气根在微风里搖曳,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叙述着人间的百年沧桑。这里的古树棵棵都能见证"沙面"的盛衰,在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中吟诵着生命的歌谣!远处传来熟悉的乐曲,俄罗斯民歌"一条小路”,循声而去,原来在一棵榕树下,有一支小乐队,电吉它,手风琴,口琴,清一色,都是老先生。见有一把空椅,便乘机坐下,歇脚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想静心欣赏几首乐曲。当然这种模式的民间乐队在上海有很多很多,广州有,也不足为怪的,不同的是,它们是在大自然榕树音乐厅里演奏的,乐曲带着空旷,清新的和声,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给我这个刚下榻广州的上海老太来说,那就是最高端的"接风洗尘"。
沙面公园依偎在珠江边,来到沙面公园的江边,看到有一块巨石,上写着“萧养石”。公园里利用假山巨石制造景观是常见的。但是这块石头有名人题字,有名人赋诗,所以它绝非是一块普通的巨石。
说起萧养石,就不得不提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黄萧养,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珠江三角洲的南海,顺德一带天灾人祸,他带头抗粮抗税,痛殴土豪。这其实是一起自发的农民起义,黄萧养也是广州唯一的农民起义领袖。1450年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萧养落水牺牲。民间对黄萧养起义留下了不少传说和民谣:大石沉底,白鹅浮游,三十年后,萧养回头。这便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此首民谣寄托了百姓对黄萧养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记得是领队强华老师提议在“萧养石”前拍照留念的,现在想来这真是一张最有意义的照片!
“老小孩旅游团”不同于其他旅游团,其中有一特色便是经常拍些集体照。在沙面没有合适的景可供拍集体照的。这张照片七人,来自三家,在沙面公园,强华老师为我们拍了这张小集体照,广东文化游开始啦!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