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11月06号 12点 阅读 10937 评论20 点赞3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那天下午从西园出来,沿着枫桥路向西走,右手边是一条和枫桥路平行的河,宽阔而清澈,两边都是水泥砌岸,整齐清洁。我们几个一路说笑,二十分钟就到了寒山寺的门口。这里的游人众多,买票还要排队,我们买了优惠票就进园了。
大家对寒山寺肯定很熟悉,许多人也去过,我这里就不描写里面的景色,简单说说寒山寺的历史和与其有关的故事,给大家看了增加点趣味。
寒山寺的出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唐朝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这首诗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寒山寺也就因此声名遐迩了。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说起张继的《枫桥夜泊》,那可是故事多多,且听我细细道来。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湮灭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在寒山寺里,寒山高僧是此寺的开山鼻祖,道行高深,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高僧拾得齐名,他们俩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深有哲理,我今附在下面,对我们在世上的为人处世,很有帮助。
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他俩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哪个辨?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我们几个在园里四处转转,看看菩萨,赏赏风景,谈古论今,感慨一番,遂于下午四点多钟出得园来,到了公交车站,等候好行一号线公交车,想到七里山塘街去赏玩夜景,顺便解决肚子问题。
信纸作者:鱼在游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