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10月07号 15点 阅读 10937 评论8 点赞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江边的老屋
(张培平)
爱人的老屋位于闵行区浦江镇联民村,在黄浦江第一湾的斜对面。这里留存着黄浦江上唯一一条标准轨铁路——现吴泾对岸的火车轮渡遗址。这也是黄浦江上唯一使用过的火车轮渡。 车在闵浦大桥上开时,远远的便可透车窗玻璃模模糊糊的瞧见那一排排掩映在绿色中白墙青瓦的农舍。
爱人曾多次跟我介绍,她家老房子在村里有好几个第一:在翁家塘老村宅的土地上第一间房子就是她的老祖宗造的,那是一个紧靠翁家塘的绞圈房子,然后周边的房子开枝散叶般的蔓延开来,沿江沿河前前后后的有了好几个村的规模。
第二个第一是在她的父亲手里建起了村里第一幢楼房,那是一幢在今天看来破旧不堪的老房子,老房子内摆放着考究的木橱木柜,木门木窗木梁木隔断木地板,全是生态和自然的东西,对崇尚自然的我,特别有种亲近感。尤其是木门后的木门插,设计真的很科学,整个木门是没有一颗钉子的,老房子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和美好,每每在二楼的木楼板上走来走去,都会震得房子咚咚直响,好像木地板会被会踩断,人会掉下去似的。可想想自己参观过的许多名门豪宅,哪一个楼板不是这么“惊天动地”的响啊。在建筑材料奇缺的年代,他父亲硬是以许多的替代品,以鲁班般“奇思妙想”和建筑技艺,成就了这幢农民小楼的诞生,造就了这幢全村第一个二层楼房。
第三个第一是她的父母买了村里第一辆脚踏车。脚踏车出现在当时的村里,不亚于如今的“豪车”的级别。其实为什么会买脚踏车,完全是因为她父亲是方圆村里会砌“柴灶头”的大师傅,为活计需跑好多地方。当年村里村外、家家户户的“柴灶头”几乎都出自她父亲的“杰作”,拜在他父亲手下徒弟不计其数,许多徒弟如今都独档一面,在外揽活搞建筑。所以每当村里邻里有事聚餐时,总会有徒子徒孙们为他父亲敬酒,每到这时,老岳父总是正襟端坐,舒展开爬满脸的皱纹,瘪着嘴,慈祥的笑看着这些“胜势”的徒儿们,满脸都布满光彩。(胜势:浦东口语读音,当地老话,表示有能力懂道理就是“胜势”,反之就是不“胜势”)。
好想让老岳父再砌一个将要失传的“柴灶头”,这既是对老家乡村文化的传承,又能回味乡村生活场景。能在“柴灶头”上用大铁锅炒菜做菜饭,绝对能吃到令人食指大动飘着柴禾灶香的农家第一“美食”。
尽管老屋故事多,但老屋老矣。不久前,爱人老家的老邻居来电告知现在村里可以老房危房翻建,考虑到相互共用隔墙的状况,希望可以一起造。于是,在春天的一个双休日,我和爱人一起开车返乡。
没想到,一回家便发现我爱人的老房子的环境变整洁干净,变美好了,房子外墙都被统一刷上白色,道路都铺上了黑色沥青,路边有了绿白相间的低低的护栏,每家统一配发一个垃圾筒,村里的文化中心簇新靓丽,浦东农村的河清岸绿,小桥流水,美丽乡村建设果然让老百姓生活环境美好了很多。
在村里串好门,时间还早,我们便在村子闲逛起来。没走几步,蓦然发觉已走在浦江森林公园的滨江漫步区。呵,原来爱人老家就在公园边啊,好美的滨江景观、好惬意的森林氧吧,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养老圣地”啊!
这是我所喜爱的春之森林,大树成片,林下野花成毯。春风像一个绘画大师,走到哪里,便给那里画上美仑美奂、五颜六色的图案,由此联想到有关森林的一些描述:森林音乐狂欢节、森林小精灵、森林女神、森林婚典、森林圆舞曲……身处森林,令人遐思。
树林中花香阵阵,鸟鸣啾啾,草木葱笼。走累了,路边有随处可坐的铁木结构的靠椅,耳畔听着寂静森林里的鸟儿婉转的唱歌声,好一幅惬意的人与自然的对话,让人沉醉,让人迷醉。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曾经听过19世纪德国音乐家德沃夏克的《寂静的森林》,曾经有过的古诗中关于森林的描述,如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苏轼: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真可谓:人在郊野游,遐思任飞扬。
近年来,已经或将要退休的我与爱人,一直在规划将来的生活,一直在寻觅理想的养老之地,没想到浦东老家却在政府主导下,在老家人不懈奋斗中,不知不觉中破茧而出,成为理想完美的生活佳境。
爱人和我还悄悄的商议,将来老房翻新后,一定要在顶楼的最高处竖一面五星红旗,让从浦西的亲朋好友开车从闵浦大桥上经过时,老远就能认出新房,以此为地标,直接导航到我家。想着这些自娱自乐农家人梦幻般的场景,想起来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新舍”用在此地此时是再合适不过的描绘了。 由此,我深深感受老屋即将焕新颜,建成新农舍之满满喜悦;深深感谢浦江人执着建设美丽乡村之初见成效,让家园更美丽;深深感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党的强国富民好政策!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