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那遥远的学校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09月09号 11点 阅读 10663 评论10 点赞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那遥远的学校

(晓丽)

 

    又到开学之时,融入接送孙女上学的人流。每当看着孩子们身穿鲜艳整洁的校服,身背各式美观厚实的书包,欢快地进入花园式的学校时;每当看着漂亮端庄的校领导老师,在校门口迎接她的孩子们,一脸的慈爱时;每当看到门卫的保安师傅,双目炯炯有神,恪守职责,守护着每个孩子过往的安全时;每当透过开满蔷薇花的围墙,注目宽敞的校舍、标准化的学校操场、美丽的校园时,我总会莫名地想起那所遥远的学校。

 

孙女班级师生合影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闽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插队落户。村子坐落在山峦叠嶂的群山中,四周被葱绿的山峰环绕着,在村前的一个山坳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坐在桥上,看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天而降,化成小溪,潺潺从桥下流过,山风习习,一扫赶路的辛劳。坐在廊桥里,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廊桥遗梦》,其实风马牛不相及。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村庄离县城有40里的山路,离公社所在的小镇也有 18里山路,交通工具全靠 11路(两条腿)。

 

与好朋友在廊桥前留影

   

    全村共有四十多户人家,人口不到二百。据说根系一位老祖宗,全村的户主都姓“应”。在小村庄的中心,有一栋新建的木头两层小楼,是村里的集体资产。这栋楼是为安置知青,公社拨款建造的,与周围低矮陈旧的民居相比,她鹤立鸡群,成了村里的亮点,也是村民们聚会的所在。楼分左右两面,楼梯在中间,左边楼上是知青宿舍,楼下是生产队仓库,右边楼上是仓库,楼下就是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教室里没有窗户,采光就靠两扇木头大门,即使冬天上课,也得敞开大门。教室一面墙上挂着块黑板,室内排着两排三列“课桌椅”,塞得满满当当。课桌椅是简易的长条桌和长凳。桌子没有桌肚,学生的书包(旧布缝的袋子)挂在长凳边。别看课桌椅简易,作用还不小呢,经常是老乡家办红白喜事的好帮手。

 

*图片源于网络

 

    学校的学生是村里8岁到14岁的20多个孩子,一年级到四年级,共享一室。一条长桌上坐两个班级的四名学生,两人是一年级学生,另两人是二年级学生,旁边的一条长桌上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空余的座位也不会闲着,经常有带孩子的老人或抱着孩子的小媳妇在后面旁听。学校是寂静的小山村最热闹的地方,朗朗的读书声为偏僻山村带来蓬勃生机。

    学校只有一名老师,既是学校的负责人也是一到四年级的任课老师。老师姓郁,也住在知青点里,每天都能碰到他。他40多岁的样子,人如其姓,一脸忧愁。我们去出工,总能遇到他,低着头,夹着一摞课本,匆匆而去;我们收工时,也能看到他夹着更厚的一摞课本加作业本进宿舍。晚饭时,有学生来叫郁老师吃饭,他才出门。

    那时,老师是在学生家吃派饭的。我挺羡慕,不用像我们一天劳作,筋疲力尽,还得挑水、劈柴、生火做饭,还不知,不善打理的自留地里,能否长出些什么,让我们佐餐,毕竟盐汤就饭,味觉不妙。

    我对郁老师很尊敬,见到他都恭敬地尊一声“郁老师”,他也礼貌地回应,但我印象中,他从未正脸看过我。从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八卦中,得知,郁老师不是本地人,从小父母双亡,靠哥哥抚养长大,哥哥原来是打虎队的,被老虎咬死了。郁老师的未婚妻跟别人跑了,他至今也不结婚,帮助嫂子抚养侄子,他自己身体不好,一直在要求调动。我们宿舍是木板的,没隔音功能,晚上,我经常能听到郁老师接连不断的咳嗽声。

教室*图片源于网络

 

    不久,郁老师离开了村子,公社派一位知青来任教。新老师姓魏,是67届的高中生,已在本公社插队三年,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来当民办教师。魏老师热情开朗,充满朝气,不几天,简陋的学校就发生了变化。先是课桌有了肚子,书包可以安心地躺在里面;黑板上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在教室里熠熠生辉;黑板旁边的课程表,一到四年级的课程一目了然;学校门前的一小块空地上被整理出一个小操场;学生们除了语文、算术课外,增加了劳动、体育、唱歌课;魏老师还走村串户,动员在家带弟妹的适龄女童到学校上学。这些变化,在封闭的小山村里,无疑是颠覆性的。

    魏老师不仅让学校,发生了变化,也给我们知青点带来了福音。他一改老师吃派饭的惯例,在我们知青点自己做饭。他是大哥,插过队,对我们这些知青弟弟妹妹很体贴、很关心。从此,收工后,我们能马上闻到饭香,能吃到村民送来的新鲜蔬菜(这是学生敬老师的),知青的自留地里也能基本满足我们每天有菜吃的最低要求。晚饭后,在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体知青到学校,在松油火把和竹篾火把的照耀下,教村里的姑娘、小伙唱歌、跳舞、学文化。文化生活既拉近了我们和村民的距离又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山村文化中心,我们知青点还被评上公社的先进知青点呢!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魏老师找我,让我代他上三天课,他要到城里办事。过后村书记也跟我说了这事,我欣然领命。受过魏老师的恩惠,这个忙理应帮,再说过过当老师的瘾,挺兴奋,根本不顾及一个66届的小学毕业生能否胜任。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当起了“老师”。摇了三下小铃铛,孩子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可第一排的第二个位空着,我问“哪位小朋友没到?话音刚落,就看到门外的不远处,一个背着孩子的小姑娘,步履蹒跚,一手拿着个布袋,另一只手上抓着个没提手大篮子,她是木旺大哥的大女儿金妹。金妹匆匆走进教室,把篮子放到课桌边,熟练地解下背带,半蹲着把弟弟放在篮子里,然后坐到空位上,她是魏老师动员来的新生。

 

作者在村口留影

   

    按照魏老师的教案,我先让四年级的四个孩子到教室外,上二楼的楼梯上去背书,让二、三年级做作业,然后给一年级上语文课、给二年级上算术课,叫回四年级让他们预习新课,给三年级上语文课、再给四年级上新课。每给一个年级上完课,就让他们或在教室里做作业,或到外面去背书。孩子天性好动,哪有那么守规矩的,上四年级的课提问时,二年级学生插嘴作答。四个班互相干扰,加上陪读的小弟弟,一会拉屎一会拉尿,我手忙脚乱,真不知魏老师是怎么过的。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天,我的嗓子全哑了,比“三抢”还累。我无比感慨,老师不好当,山村的老师更不好当!

    48年过去了,遥远的学校今何在?相信在祖国的沧桑巨变中,和着中华复兴风驰电掣行程,她不再遥远!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