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9月04号 19点 阅读 11260 评论0 点赞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嘉定古建与民俗文化研究会考察诸暨斯宅村
2018年8月,我跟随嘉定古建与民俗文化研究会,赴浙江省诸暨市考察当地民居。
斯宅村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说到斯宅,我首先想到是中学时代,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嘉定娄塘有一位生于清朝末年的老先生,一直生活到20世纪六十年代。他会熟练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当他听到有一位伟人名字叫“斯大林”时,马上说:“这个姓,怎么百家姓里没有的?”别人告诉他:“斯大林不是中国人。”他还是不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不按百家姓起名字?”老先生在当地也属知识丰富的人,但是他不知道百家姓编列的还没有囊括中国汉族人的全部姓氏;更不知道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外国多数国家,不循百家姓的。
这个故事,当时,我没有读过百家姓,但是知道百家姓里没有斯姓。
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没有读过百家姓,但已经知道百家姓里没有斯姓。
第一次听到斯姓人物,是南京市的高级教师斯霞,被评为全国模范老师。
现在,斯霞也是斯姓族人中引以为骄的人物。
斯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村落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村内至今完整保存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有14处之多,被称为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最具代表性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造作讲究,保存完整,其中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工艺更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处会稽山南麓,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属山区,距诸暨市区中心26公里,由螽斯畈,斯宅两个自然村组成。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大宅之典范,民居之经典,气势之恢弘,雕刻之精美,十分罕见。
耕读传家在斯宅村流传久远,这里不仅保留着从旧式私塾到族塾,新学的脉络遗迹,也走出了许多在文教,科技,财经,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如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键,教育家斯霞,焊接专家斯重遥,历史学家斯维至,棉纺专家斯光霄等等。迄今为止,从斯民小学走出超过100名教授级人物,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斯氏古民居被青山绿水环绕,风景盛好。由于这里远离城市,许多古迹得以保留至今,值得一游。
为什么在穷山僻水之间会建有如此规模和艺术的建筑群呢?在千柱屋大门上方的砖雕可以找到答案:小船出去,赚到钱以后大船回来,并受到尊重。几百年以来斯宅的祖先们就是遵循这一传统,出外赚钱,回家乡盖房子,将古代文明凝固在建筑里流传至今。
斯宅,顾名思义,即以斯姓宅第建筑而命名的地方。斯宅的历史发展过程与斯氏宗族的发展关系甚为密切,斯姓的宗族史是其历史发展的主线。当你看过《百家姓》,就会发现《百家姓》上没有斯姓,但在诸暨现有按人口多寡为序排列的400 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 位。
据史料记载,“斯”本作“史”,其始祖为“史伟”。东汉建安末年,史伟以居地属吴,应招贤之试拜博士,历官廷尉。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他见狱中关押犯人过众,有冤者不少,未曾请旨,便赦免一批犯人。在朝廷有一官员以擅自赦放犯人为由,弹劾史伟,参奏文本送到孙权面前,孙权大怒,召史伟以死罪治之。史伟有两子,长子史从,年方十六,幼子史敦,年仅十三,两人联名泣血上书,争着愿捐躯以代父身。恰好孙权之母吴国太举办七十岁寿宴,在满朝文武官员中唯独没有发现史伟,问及侍从,便知史伟犯了死罪,急召孙权问明缘由。孙权将史伟擅自释放犯人,有欺君之罪的事相告。而吴国太对史伟这个人十分器重、了解,相信其中必有缘故,便差人复核,果然不出所料。便命孙权下旨赦免其死罪,官复原职。孙权也为史家兄弟两人之孝义深受感动,喟然叹曰:“子愿代父,孝也;兄弟争代,义也。斯孝子也。”当时的刑法规定,朝廷官员,犯死罪获得赦免,须改姓。因此,孙权话音刚落,两子连忙伏地谢恩,“史”改成“斯”,变成了御赐。后史伟辞官,携子孙自鲁国滋阳(今山东省兖州市)迁徙浙江吴宁(今东阳)定居,为斯氏开宗始祖。
斯敦(226-304)为史伟次子,字友直,号昆山,受吴主旌为孝子,官议郎,并表其乡。后人称史敦为孝子公,现斯民小学门台上刻有康有为笔题写的“汉斯孝子祠”门额。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二世斯德舆(765-830)为唐补国子监学生,历官祭酒。第二十四世斯梦钟(843-?),字时兴,为唐中书舍人。其子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诸暨上林三斯的开宗始祖。
千柱屋,又称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气势最恢宏的台门,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1753--1822)所建之住宅。整座建筑东西面宽108.56米,南北进深63.10米,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建筑坐南朝北,共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大厅,座楼,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侧各分设辅轴线两条,计有八个四合院,各院之间设天井,前后楼屋,左右厢楼。千柱屋位于斯宅乡螽斯坂村东首,距诸暨城关镇30公里。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当地巨富斯元儒私宅。占地6900多平方米,有屋118间,弄32条,内含10个天井。10个四合院分别冠以“双槐堂”、双桂堂等名称,各自成章,院落之间又有廊檐相连,四通八达,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巨宅共有柱子近千根,故名为千柱屋。
华国公别墅,当地人称新祠堂,建于清道光庚子(1840)年,是后人为追念斯华国而建。它是一处学塾与家庙兼容的清代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大厅、后厅,左右两侧配置厢楼及附房。各进之间均设有天井。总面积为2806平方米。厅前道地外侧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曰泮池。在清规戒律很严的清朝,建造泮池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没有一定的级别是不允许建造的。
这一民宅建筑群,实为后人追念斯继荣而设的家庙学塾混合院落。斯继荣酷好读书,愿为国培育人才,一直想建家塾。让子弟肄业其中,然年高不能完成夙愿。他的儿子斯志浦、孙子斯源清为他建造了这所学塾,并叫“别墅”,好像他还在人间。
这种集家庙与学塾于一体的古建筑,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因建于象山之麓后改名“象山民塾”。如今在中厅山墙壁上,还保留有清光绪年间,曾就读华国公别墅弟子的捷报10余件。有学报即某某考取什么学校,有官报,某某考中什么。如东墙壁上的一张官报是斯名康中举人。整个建筑建于清道光庚子年,有三开间,三进,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门厅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泮池。历来池塘或圆或方,半月形不但少见,而且不经恩准是不能建的。
宅内有几块大型石雕花窗嵌于墙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曾有文物贩子,出价数十万元一块,被斯宅人拒绝。
厢房天井内有一惜字亭,当时凡写过字的纸,要在这惜字亭烧毁,不可将写过字的纸到处乱丢,可见尊重知识,尊重为知识付出的努力。
此幅照片是前一天在诸暨十四都留影。在斯宅村没有集体照。
朱怀兴文并摄影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