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7月05号 11点 阅读 8448 评论0 点赞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我来到青浦这美丽水乡学习、工作和生活已有四十多年了。我不是土生土长的青浦本地人、我是一个从小生长和生活在上海市区的年轻人,在1972年12月底那个寒冷的冬天当时刚满18岁的我只身一人来到青浦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生涯的。
回忆当时青浦城内的整个环境状况是这样的:白天最热闹的是一条街---聚星街;晚上每条大小街道都是黑灯瞎火的---只有几盏昏暗的小路灯;最高的楼房是三层楼的---和平大楼;走过护城河桥出城就是农村---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外都是农村;城里的人大家彼此都脸熟---因为在城里居住和生活以及工作的人不多,大家互相经常能见面,所以脸熟;打电话到市区要呼叫长途台---通讯条件很差,和市区家里人联系要靠写书信往来;去市区只有一条公路和一条公交线路---沪青平公路、公交车沪朱线从青浦开到徐家汇;娱乐活动只有一家电影院和县有线广播台---平时难得看一场电影;自己也没有收音机,了解国内外大事只能靠听听县广播电台的有线广播;学习、生活、工作都在一个院子里---在破旧的卫校院子内;居住的情况则是更差了,住的是已经几十年的破旧的老房子;吃的是烧大锅饭菜的食堂---少油多盐、饭菜单调;居住的地方没有卫生设施---洗澡是冷水浴,厕所是没有水冲洗的茅房,奇臭难闻,蚊蝇飞舞,这就是对一个郊区农村小城镇的描述。而在卫校读书的学习环境也很差,教室非常简陋,120多名学生挤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拥挤不堪;教学条件差,缺少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薄弱,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市区的卫校相比。
而我们医院当时的条件也非常差,那时候医院叫青浦县人民医院,算是县里面最大的县级医院了,虽然医院的房子是新盖的,但是床位只有300张,全院职工的总人数为229人,其中医技人员为141人,只占了61.6%;医院里的医疗设备简陋和陈旧,很少有大型的医疗设备,放射科只有两台老旧的摄片机,其他的科室只有一些常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医院里科室设置少,医务力量薄弱,医疗技术水平低,手术科室如我们外科仅能开展以下腹部手术为主和一些简单的上腹部手术。非手术科室也只能诊疗一些常见的疾病,由于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很多复杂的和疑难的疾病只能转市区的医院,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低。在学习方面单位里图书馆的医学书籍少,各种期刊杂志更少,要看阅一些资料只能去市区医学会的图书馆。
这样艰苦、简陋和枯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与我从小生长和生活在市区所感受到状况的差距也太大了;在市区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走的是干净的大马路、有很多影剧院,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还有很多的大商场,生活和购物都很方便;环境整洁卫生,蚊蝇也比青浦少多了;在我家的附近就有好几家大医院,医学院图书馆的图书和期刊杂志也多,借阅很方便,有利于个人的阅读、学习和进步的。
到了这样一个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很多同学也都流露出了失望的心态,其中有一位同学在街上和卫校里逗了一圈,看了看就走了。我当时的思想也很动摇,是留还是走自己一时也难以决定,而且我当时的思想上对学医是很排斥的,只想要学习一门理工科的技能和技术,认为这些知识来的实用,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利。是走? 还是留下来? 因为在当时在全社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环境下我们这些从中学刚毕业的学生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怎样走也是没有选择的机会的,再说也没有其他再好的出路。经过再三的考虑最后我决定还是先留下来完成在卫校的学业再说,等两年毕业后再找机会再离开这个地方。
在卫校两年的学习中我们第一年是在课堂里学习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知识,虽然教学条件差,但是大家学习的劲头很足,不懂就问,刻苦专研,逐步掌握了很多医学知识;第二年我们是安排到医院去进行临床实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我看到了老一辈医生用他们所掌握的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服务,解除病人的病痛,是很有成就感的,认识到治病救人也是一门技术,更是至高无上的一门专业。再通过在各科室的轮转实习,自己对原来在思想上所排斥的学医也入了门,慢慢的爱上了医学,学习的劲头更足了,通过临床实习我的临床操作技能也大大的提高,顺利的从学校毕业了。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已经能胜任常规的医疗工作和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对我们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人脉关系更加熟悉了,对青浦的地域环境和青浦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看到了那时候的青浦虽然贫穷落后,但是社会风气正、人民群众纯朴善良不排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积极向上的上进心,肯学习爱专研,有着无限的动力和创造力。我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慢慢的爱上了青浦这个美丽的地方,决心把自己当作青浦人的一份子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和医疗工作中去,不论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如何艰苦,不论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再大也要努力的学习和工作,要为青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既然我选择了留在青浦,那就得要好好干;要好好的干,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没有理想和目标,最终将一事无成。当时我确定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来为病人解除病痛;我的目标是“两安”和“两不安”;“两安“即:安下心来,努力学习和工作;安家落户,先成家后立业,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青浦的社会中去。“两不安”即:不安现状,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和层次;不安其贫,要艰苦奋斗和勤俭理财,创造和积累自己的财富。在这个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下我开始了几十年的努力与奋斗,首先是坚持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论是在学校里搞教学工作,还是在病房里、在手术室、在门急诊我都能够做到多看、多学、多做,平时不仅是加班加点的工作,而是想到能有机会多接触病人,多上手术台、多学习业务技术,更主要的是能够多为病人服务,以此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进行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我也不忘记搞科研,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多年来共承担过一项上海市医院协会管理基金科研课题和三项区科委的科学发展基金资助的科研课题,其中一项获得了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二十多年来共发表论文六十多篇。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做到了教学、临床和科研同步发展,学术水平也大大的提高,我的专业技术职称也从住院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又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同时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医院给予的很多奖励和荣誉。在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也在青浦安了家,结婚生子,承担起小家庭的建设和培养孩子的责任,勤俭持家,把孩子培养成才,成为了一名国家的公职人员;我这个家也从无房户到有了自己的房子,艰苦奋斗几十年完成了财富的积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学习和勤奋的工作实现了自己最初制定的理想和目标。我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医院领导的栽培和老一辈精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给了我一个学医的机会,我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谋求发展;我还要感恩医院领导和前辈们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没有他们的尊尊教导和热情的帮助我这辈子会是一事无成的;我深深的感受到医院是我成长的摇篮,在医院学习和工作的点点滴滴我将会终身难忘。
在党中央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青浦蓬勃发展与建设的大背景下,全青浦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现在我们的青浦到处都是高楼林立,城市化程度高,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商业和服务业繁荣,生活便利舒适,成为了一个江南水乡、宜居之城。
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和全区卫生系统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医院在经过了2002年的一次异地兴建搬迁和引进中山医院的管理和技术之后,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有了一个实质性的飞跃和提高;紧接着就是2010开始的创建三级医院和医院环境大规模的改扩建工作,使我院在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院的环境扩大了,床位也增加到了1000张,大型的设备增添了很多,如64排CT和DSA、彩超、电子胃、肠镜和各种的急救和手术的设备;医院的职工人数增加到了近1600人,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和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院的业务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就拿当时我刚来院工作时的门急诊量和现在的门急诊量来做比较,在70年代初期每天的平均门急诊量是600人次左右,而现在每天平均门急诊量已达到了6500人次左右,翻了十多倍;过去不能做的胸部和脑部手术现在能做了;过去不能看的疑难杂症现在看好了;过去较低的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现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医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真是今非昔比啊!医院已经迈进了三级乙等医院的行列,这一切成绩的取得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和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也很有幸参与了创建三级医院和医院环境的改扩建工作,同时也看到了全院职工在医院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克服一个个的困难,将三级医院创建成功,为青浦人民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十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四十五年的变化来自不易,他凝聚着几代青浦人的心血和汗水!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城市发达、技术进步、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的新青浦,我们人民群众在这块优美而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着,享受着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
青浦---我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最后深深的感言是:“美丽的青浦---您是我可爱的第二个故乡,我早已经把自己当成地地道道的青浦人了!”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退休干部 邵立新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