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5月14号 08点 阅读 10371 评论2 点赞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都江堰腾达体育俱乐部废墟将成为永久保留的地震遗址 (图源自拍)
大地震后都江堰的难忘印象
这些天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这让我想起了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年,曾经亲眼目睹了灾后的都江堰市。2009年3月16日上午,我随团去看望了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的同事们。行色匆匆之间,也去看了一下市区受灾情况,视觉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
说起来,我这是第二次近距离亲眼目睹地震灾区了。
第一次,是三十多年前的1976年9月份的一天。我从黑龙江建设兵团回上海探亲,挤上了从哈尔滨三棵树到上海的火车。记得这趟火车经常临时停车,车上人很挤,走道里也挤得满满登登,火车上饮用水和盒饭供应很困难,但人们异乎寻常地忍耐。一路上人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事情,除了有人在小声议论外,大多数人都默默无声。
突然,车厢里骚动起来:“唐山到了”!车厢里的人全都站起身来,朝车窗外看去。由于路基刚抢修恢复不久,火车进站特慢,大家默默地看着窗外的景象。整个车站已经用围栏遮挡起来,无法看到地面景象了。人们只能看到围栏上空几幢比较高的建筑物支离破碎的惨象,只见原来高耸云天的大烟囱半截倒塌下来,扭曲的钢筋暴露在阴沉的天空下,像在向我们哭诉着唐山人民的苦难。我们还看到沿路断裂弯曲的火车铁轨,可以想象当时地震的程度。当年唐山地震灾区的惨象,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第二次,就是这次来到都江堰灾区。那天,我看到的都江堰已不是“5.12”时电视中的景象了。都江堰道路整洁,市容井然,游人不少,生活正常。但行走在大街小巷,随时可见的地震遗留给这座昔日繁华旅游城市的创伤,还是冲击着人们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房。
我这是第三次来到都江堰市了,前两次是来旅游,心情很爽,而这次截然不同了,心情是沉重的。我们走在蒲阳路上,沿街看到道路两侧严重垮塌的建筑物已经用围墙和围栏遮掩起来;大量墙体开裂、局部坍塌的居民楼、商务楼和厂房静静地站立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5.12”那幕悲天恸地的惨剧。严重倒塌的房屋,曾埋葬着多少鲜活的生命,如今还是那样让人惨不忍睹。
据介绍,大多损坏严重的房屋将被拆除,但还会留下极少量的有保存价值的废墟作为地震遗址,如聚源中学、蒲阳路中国银行都江堰支行等处。昔日热闹温馨的居民楼,如今早已人去楼空。搬迁的居民大多还住在简易房里,生活很不方便。拆迁危房,重建新楼,已列入重建都江堰的规划并正在积极实施。
我们访问了一处灾民简易居住房小区。小区里,蓝顶白墙的简易房排列整齐。每套居住房门旁都贴着居住人的房号、姓名,井然有序。一排房有一间厨房,大约6家人家在这里做饭烧菜。灾民们在过道里晾晒着衣服,有的还在房门口放置着盆栽花木,显出几分盎然生机。
这天,小区里人很少,只见几位老人坐在外面过道里聊天。见到我们一行,几位大妈热情地围上前来主动和我们答话。当她们知道我们是从上海来的,更加热情地和我们扯起家常。她们异口同声地感谢上海人民,因为上海是对口援建都江堰的,一批批抗震救灾物质正在源源不断运往都江堰,一支支援建队伍正在陆陆续续开往都江堰。我们被这些老人的热情深深感动,她们遭受了这么大的灾难,却总是惦记着感谢帮助过她们的人。我们告诉老人们:上海人民应该帮助灾区人民的,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帮助灾区人民啊!
那天在闲聊中,我们从大妈们的介绍中得知,居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大多是房屋损坏的居民。老人们说,住在简易房比住帐篷好多了,只是没有洗澡,很不方便。她们盼望早日能够住到新建的住房里。
带我们走访的对口援建干部告诉我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根据中央的安排,上海市与都江堰市签订了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首批启动项目意向书,从都江堰市人民群众最需要、最紧迫的民生需求出发,确定了首批援建的23个硬项目和12个软项目,现这些项目已全部开工。同时,就在大妈们居住的这个地区,一个宏伟的旅游休闲区——“壹街区”综合社区建设规划也正在制定之中。我们请大妈们放心,相信不久的将来,她们的生活会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将比以前更加美好。
今天,都江堰受灾群众早已于2010年5月陆续搬入新居。尤其是当年我们去过的灾民简易居住房小区,如今已建成总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的高规格综合社区。都江堰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必将更加美丽夺目。
真心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再去都江堰,看望那里的亲人们,深情地问一声:都江堰亲人们,你们今天还好吗?
严重倒塌的房屋,曾埋葬着多少冤魂,如今还是那样让人惨不忍睹
灾民简易居住房小区里,蓝顶白墙的简易房排列整齐,灾民生活秩序井然
当年都江堰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和待建项目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