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4月09号 15点 阅读 11484 评论6 点赞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曾经在万航渡路1254弄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记忆中的老家深深印刻在脑海永远不能忘怀。
万航渡路1254弄(即梵皇渡路1254弄1-112号)按传统叫法可分四个部分:(1)1-9号是矮矮的一溜本地式平房,是一条仅3米左右宽的窄弄,居住户以竹篾手艺为生,故俗称“竹匠弄”。(2)10-42号,10-42号也称“老混堂弄”,因弄内10-11号有一家【信泉园浴池】“混堂”而得名。其中的28-40号属于光绪十二年建造的砖木立帖承重结构的连幢二层“石库门”。原来“弹夹路”的弄堂地面,解放后50年代后期改造为水泥地。(3)43-79号是“鼎康里”,据说是民国九年(1920年)由鼎顺酱园的老板投资建造。(4)80-112号是“惠康里”,比“鼎康里”略晚些时候造的。虽然这两处也是石库门二层楼房子,但比“老混堂弄”的样式好看。门框已经有门眉美化装饰,有了“亭子间”和自来水。并较多使用水泥作为建筑材料,弄堂地面均以水泥铺设。
值得介绍的“老混堂弄”中的28-40号,属于最早的那类石库门。就是长宁区区志中记载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在曹家渡三角场的“老混堂弄13幢石库门房”】。此房屋的前门原来样式是:大门门框由“上面一条横的、两边各一条竖的,经简单加工的花岗石条”组成、“两扇黑漆木大门”门上安有一对铁扣环。大门没有轴承和铰链,仅靠上下套入“门囚”的门轴转动,进行开门、关门。大门也不安装门锁,只能用挂锁将门上的铁环在门外锁住,晚上在屋里用一根横木閂销住,外面就打不开门了。
上世纪60年代对老房子进行大修时,将“花岗石的门框”拆除、“黑漆木大门”也就改成普通的“单扇机制木门”,用上了“司必灵锁”。70年代又大修了一次,房屋外观就变成照片上的样子。
进了大门,就是一个“天井”,一般都存放着水缸、劈柴或花盆物品。(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为扩大居住面积,大多数的天井都被搭上顶棚,和客堂连在一起使用。)天井和客堂之间有6-8扇落地透空长木窗相隔,客堂往往又分隔成“前客堂和后厢房”。“前客堂”一般是接待客人和吃饭、喝茶的厅堂,正面常常挂着一幅中堂或画像,中堂下面是一张长条几,上面放着钟呀花瓶等,或者放有香炉、烛台及供奉的菩萨。条几前面就是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靠墙处也放着几把待客的椅子。八仙桌是一家人吃饭的地方,也是待客饮茶的场所。“后厢房”则留给腿脚不便的家人作为卧室用。客堂一侧留有过道,通往上楼的楼梯,或可穿过灶披间,抵到后门。后厢房与客堂之间,一般用木板分隔;“灶披间”的上面有一个“晒台”供晾晒衣被之用。不少家庭在厢房与二楼之间还会搭出一间层高1米左右的“二层阁”作为储藏室;沿着楼梯上去,二楼上也用木板分隔成“前楼”和“后楼”两间;先是“后楼”,然后就是整幢房最好的房间“前楼”(主卧)。基本上每家都在“前后楼”之上搭建了一间(中间层高1.8米左右、两边层高1米左右的)“三层阁”作为居室。后楼门口处设有一张可以活动的 狭窄楼梯,这是通向前楼和后楼上面搭建的“三层阁”的唯一通道。因为三层阁是在屋顶部位,在屋顶上面开了一个窗,就是著名的“老虎窗”。
与其他石库门住宅不同,此13幢属于早期的石库门房型,所以28-40号都没有“亭子间”。13幢楼毗连形成一个单元,东西两端砌有风火山墙。对面的22-27号建造的晚些,已经在“灶披间”和“晒台”之间建有一个“亭子间”。至于,后来建造的“鼎康里”“惠康里”又有很大进步,每幢房屋已经接入水管,安装水表,可以直接使用“自来水”。
2012年底万航渡路1254弄-1384弄整个地块都成为动迁基地,开始拆迁。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