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04月07号 11点 阅读 10956 评论13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春天的竹子
春天里,原本四季翠绿的竹,显得更有精神,若遇一场透雨,竹林里会一下子萌发出许多的嫩笋,又用不了多久,它们便直刺苍穹,因此,人们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
在民间有不少关于竹的传说,其中以湘妃竹的故事最为凄美动人:
舜帝南巡之后,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找到潇湘,得知舜帝已死于苍悟,泪如滂沱,晶莹的泪珠洒在绿竹上,使当地的竹杆都染上斑斑泪痕,这就是湖南所产的湘妃竹,亦就是在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 中所提到的“斑竹”。
还有这样的段子:在北宋时期,有一年青书生王某,学风浮夸又自负。一天,他与朋友们一起到竹园赏玩,看到青青竹丛中挺拔秀丽的枝叶,当即吟咏: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由于在场朋友都夸他写得好,王某十分得意,于是写成对联挂在墙上,并扬言:“能有挑剔一字者,愿以千金相奉。” 颇有吕不韦赞《吕氏春秋》之架势。
一连几天,没人来挑剔改正,直到第八天,苏东坡来了,王某假作谦虚说:“久仰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对此拙作,晚生诚望指教。” 苏东坡看了后,只说了一句:“好虽好,可惜是十干一叶。”王某一听,顿感羞愧难当,是呀,“千叶”,“万干”就是说每十棵竹才长一片叶子!这算是什么竹园?!……
苏东坡的话对王某触动很大,从此端正学风、刻苦攻读,终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竹乃是植物界中颇为特殊的一员,竹子,它“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于是它的虚心、挺拔和坚韧,便成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因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都会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如苏东坡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说国画中的写意墨竹,亦是苏东坡首创。
爱画竹的郑板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而他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更是脍炙人口!
又如方志敏烈士的《咏竹》诗曰:“雪后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的《题竹》诗曰:“彩笔凌空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勉励我们要有“竹”的精神。
对于“竹”,民间还有这样的评价:“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
是啊,竹子象征着清新高雅;象征着青春永驻;象征着超凡脱俗!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